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中国东部河流的径流量一般具有自上游向下游沿程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径流量具有沿程减小的特征,即山地-平原交界带"河流减水效应".基于5条主要河流上27个水文站1956~2000年共45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及其邻近区域的河流基本上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减水河段,出现部位多为交界带的中部和下部及其下游邻近地区,其驱动因子主要是地表组成物质的垂向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12.
皖南浙西交界地区黄龙组的硅质灰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最近笔者在聆听有关专家对安徽南部的黄龙组是否存在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的专题讨论时,联想起1992年研究安徽广德县独山石炭系剖面①,对黄龙组下部硅质灰岩产生的疑问。近些年来,有关石炭纪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重视,并在地球化学和矿床学领域...  相似文献   
113.
研究了南雄盆地两个白晋垩-第三系(K/T)剖面恐龙蛋壳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在 K/T交界过渡的大约 150 ka期间内, δ~(18)O出现了多次向正值偏移,说明当时曾出现过至少 3次年平均气温在 27℃以上的相当严重的干燥气候.蛋壳δ~(13)C值在-8.37‰。~11.60‰之间,再加上因新陈代谢作用富集了16‰,表明由这些蛋壳所代表的恐龙可能以δ~(13)C为~24.3‰~27.60‰的C_3型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然而,在K/T交界过渡期间蛋壳δ~(13)C相对亏损(约1.3‰)可能间接说明当时曾有过较长时间大气CO_2浓度的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114.
从官修正史、方志和历朝纪事本末、区域气象灾害年鉴等历史文献资料中提取关于陕甘宁交界地区(元前期陕西四川行省的西北部以及元后期的陕西行省和甘肃行省的交界地区,主要包括宁夏府路、河州路、巩昌路、奉元路和延安路之间的部分)的水涝、干旱等气候信息共240余条,利用湿润指数法、旱涝灾害定级法对其于湿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208-1369年期间,陕甘宁交界地区气候总体以干旱为主.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的比例为85/38.按照旱涝变化类型可将研究区旱涝变化过程分为三个时段,1208-1240年是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局部时段偶发水涝灾害的时期;1240-1320年,基本持续干旱,而且极端干旱事件频发;1320-1369年,旱灾略有好转,但是旱涝交并发生.蒙元时期陕甘宁交界地区的干湿变化具有明显的转折性和周期性.转折主要发生在1230年和1325年前后,以此两点为界,前后气候变化类型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蒙元时期的干湿变化具有10年和23年的准周期,均与太阳活动周期吻合,说明蒙元时期区域干湿变化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5.
在中国南华系层型剖面优选区之一--湘黔桂交界区,富禄闻冰期可再分为3个相对较暖热的气候阶段(间冰段)和2个相对寒冷的气候阶段(冰段),即(自老而新):三江间冰段、龙家冰段、烂阳闻冰段、两界河冰段、大塘坡间冰段.相应地,富禄间冰期沉积地层--富禄组可分5个段,即:三江段、龙家段、烂阳段、两界河段、大塘坡段.另外.对古城组和铁丝坳组层型的湖北长阳古城剖面、贵州松桃大塘坡剖面和相关资料的再研究揭示,"古城组"和"铁丝坳组"都是富禄间冰期晚冰段(即两界河冰段)的沉积,均不宜替代长安组作为南华纪早冰期沉积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6.
中缅泰交界区的断裂及其新构造活动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达曼海裂谷的张开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派生的向南偏东的推挤,导致中缅泰交界区的南北向断裂新构造活动方式为右行走滑且自西向东规模变小;还产生一组近北东东向的断裂向南作叠瓦状逆推,伴有左行走滑,向南规模变小。这些断裂控制了盆地、水系、温泉、火山(岩)的发育,沿之有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17.
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铜矿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及成因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型铜矿有两种产出状态 ,一类产于玄武岩中 ,另一类产于玄武岩喷发旋回之间的沉积夹层中。两类铜矿石中均发育有机质。本文通过反射率测定、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等方法对该区玄武岩铜矿有机质的成熟度、组成、结构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铜矿石有机质的反射率为1.0 4 %~ 2 .172 % ;除个别样品外 ,n H/ n C值平均 0 .4 9,n O/ n C 值平均 0 .0 6 2 ,表明其有机质的成熟度均较高 ,有机质的物理性质及红外光谱特征也显示了这一点。 2有机质的组成以 C为主 ,其次为 H、O、N,两种铜矿石中有机质的 C、H、O元素含量类似 ,仅 N元素含量有一定差异。 3有机质的结构中以羟基、烷烃、芳烃官能团为主 ,有时有 C=O官能团 ;羟基红外吸收峰强度大 ,表明有机质经历了强烈的热液流体交代作用。 4玄武岩中铜矿石沥青的δ1 3CV- PDB为- 2 7.3‰~ - 33.2‰ ,平均 - 31.97‰ ,沉积岩中铜矿石碳质的 δ1 3CV- PDB为 - 2 0 .2‰~ - 2 3.2‰ ,平均 - 2 2 .11‰ ,表明二者无明显成因联系 ,前者属腐泥型 ,为石油的遗迹 ,来自下部地层 ;后者为腐植型 ,来自原地沉积的陆生高等植物。两种铜矿石中不同来源有机质成熟度、组成及结构上的相似性是其经历了相同的成矿作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8.
华夏古陆于奥陶-志留纪之交的扩展证据和机制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层、古生物和群落古生态资料记录了一次发生在奥陶-志留纪之交、“江-绍断裂带”西北侧(浙西、浙西北和赣东北隅)海域生物相、沉积相和古地理格局的重大变化. 晚奥陶世凯迪晚期研究南区西缘为“怀玉山地”(新名), 东南缘为浙赣海; 在长坞组沉积早期, 从“怀玉山地”向东北方海水加深, 已知最深水域在江山-龙游-兰溪一带, 海域呈现西南浅、北东深的格局; 长坞组沉积中晚期, 海底快速抬升, 原先的深水域显著变浅甚至海水退出, 海面下跌略早于奥陶纪末全球范围的海面下降事件. 到赫南特期和志留纪初鲁丹早期, 由于“华夏古陆”从东南方进入且快速扩大, 本区变成了浅水海湾并滋生了华夏正形贝动物群. 海面的大幅度下降、生物群面貌和性质的剧烈变化以及浅水底栖壳相生物的大批迁入, 均发生在奥陶-志留纪交界期内, 这是与特殊而强烈的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密不可分的. 它暗示了当时“扬子”与“华夏”两个地块的构造演化和汇聚拼合过程, 并造成了“华夏古陆”随后向西北扩展的强大态势.  相似文献   
119.
山地平原交界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陆地系统界面-山地平原交界带的概念、分布、自然灾害与资源环境特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指出,山地平原交界带不仅是自然资源丰富、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带,而且又是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明显过渡带,具有独特的自然、经济、人文地理景观。加强山地平原交界带等陆地系统界面的研究,对建立和发展陆地系统科学,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0.
通过开展多维动态混合成像方法研究,在FY-4A数据可见光真彩色成像过程中,应用通道混合方式,生成“类绿光通道”,保留数据梯度信息,避免色彩跳变,实现水平方向上的平滑无缝拼接和垂直方向上的多层图像动态叠加,为每个像元分配动态透明因子,生成质量较好的多通道彩色合成图像。利用多维动态混合成像技术生成彩色图像产品进行分析表明,白天可见光区域还原了地表的真实色彩,夜间高云呈白色,低云呈浅蓝色,较好地区分出夜间云的特性,晨昏交界处色彩过渡自然,图像产品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