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7篇
  免费   763篇
  国内免费   1116篇
测绘学   431篇
大气科学   707篇
地球物理   577篇
地质学   2055篇
海洋学   464篇
天文学   135篇
综合类   332篇
自然地理   435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331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1942年   1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吉林省为例,在假设历年采暖建筑物标准室温为18℃和不同建筑物热工特性相同的前提下,认为在一定建筑设计标准下,直接影响严寒和寒冷地区城镇住宅采暖耗能的因子主要有采暖强度、城镇人口数、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1978年城镇人口数、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经济资料的基准值,以1971~2000年采暖强度的30 a平均值作为气候条件的基准值,得到采暖耗能基准值,进而计算1979年开始的逐年采暖耗能变化值,得出无论气候变暖或变冷,由于城镇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不断增加,使各地采暖耗能增加.气候是目前为止唯一可以起到降低能耗作用的因子.  相似文献   
992.
基坑悬臂支护桩双参数弹性地基杆系有限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靖  戴自航 《岩土力学》2007,28(2):415-419
对地基抗力双参数法在基坑悬臂支护桩位移和内力计算方面进行了探讨,即采用地基土抗力系数随深度按双参数非线性变化的假设,以弹性地基杆系单元模拟,支护桩则按弹性梁单元模拟。对某基坑悬臂支护桩进行数值模拟反分析表明,通过试算调整可获得适合于实际设计计算的地基抗力双参数,该法应用到福州市某基坑悬臂桩的实际分析和设计中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可供悬臂支护桩设计计算时参考。  相似文献   
993.
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徐中民  程国栋 《冰川冻土》2005,27(5):767-773
辨明人类活动各因素对环境影响作用的大小,并依此找寻发展的对策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分析了IPAT等式在分解环境影响中人文因素的作用;采用生态足迹作为环境影响的测量指标,利用STIRPAT模型,以1999年中国各省市的截面数据为例,分析了人口数量、富裕程度、现代化及经济区位和自然区位对环境影响的具体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各省(市)的技术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人口数量是当前环境影响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环境影响与人口数量近同比例变化,富裕程度或现代化程度增加也将加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分析结果不支持存在环境Kuznets曲线的观点.最后分析讨论了不支持存在环境Kuznets曲线的原因及STIRPAT模型的优缺点,并指出社会适应性能力可作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4.
利用大连理工大学的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动多能剪切仪对相对密度为30 %的钙质砂进行了扭转和竖向循环耦合试验,探讨了初始主应力方向角 对钙质砂动强度和残余应变发展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对钙质砂的动强度、残余应变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 的增大,钙质砂的动强度显著减小,而残余应变的发展速度则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995.
996.
1998年冬季南海环流的三维结构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利用1998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南海的调查资料,采用三维海流诊断模式,计算了冬季南海三维海流,所得结果如下:(1)冬季南海环流系统方面:1)南海北部,在吕宋西北海域分别存在一个气旋式、反气旋式涡.2)南海中部,在越南近岸存在较强的、南向的西边界射流.其以东海域出现较强的气旋式环流.南海中部东侧海域存在一个较弱的反气旋式环流.3)南海南部,一般流速较弱.在112°E以西受反气旋式环流所控制,加里曼丹岛西北海域存在气旋性环流.由于受调查海域所限,这两个环流只部分出现.(2)上述环流系统与200 m层水平温度、密度分布对应较好.(3)南海冬季环流垂向速度分布方面:1)表层,南海北部,在吕宋西北为范围较大的上升流海区.而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出现了下降流.海南岛以南及东南海域也存在下降流.南海中部,越南以东海域出现范围较大的下降流,其以东为上升流海域,而在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又出现下降流.南海南部,基本上被上升流海域所控制.2)次表层与表层不同,例如在次表层,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出现上升流.中层和深层垂向速度分布与次表层相似.(4)关于南海垂向速度分量分布的动力原因:在表层,风应力旋度场起着主要作用;在次表层,β效应与斜压场相互作用是重要的动力因子,而风应力旋度场和β效应与正压场相互作用也有一定影响;在南海中部等区域的中层以及在南海的深层,主要受B效应与斜压场相互作用和B效应与正压场相互作用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7.
海沟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沟金矿床产于海沟花岗岩体中,受NE-NNE向断裂控制,为大型贫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床.微量元素研究表明成矿作用以充填作用为主,矿床主要指示元素为Au、Ag、Hg、Pb、Bi、Mo,由上至下的轴向分带序列为Ba-Hg-Ag-Bi-Au-As-Sb-Pb-Mo.同位素和流体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成矿物源与色洛河群变质岩系和海沟花岗岩有关,成矿流体由岩浆水和古大气降水组成,流体属CO2-NaCl-Na2SO4-H2O型.在区域地质构造演化背景下,深大断裂的活动导致富金的色洛河群变质岩系发生深熔作用形成海沟花岗岩及富矿质和矿化剂的岩浆热液,同时也产生了以大气降水为主的含矿热液.在143 Ma左右,随区内应力场转变为张性,并在岩体和周边地层中形成大量NE-NNE向次级断裂系统,富矿质和矿化剂的岩浆热液和以大气降水为主的含矿热液的平衡被打破,导致两种流体向NE-NNE向次级断裂系统的扩容带迁移,混合作用、沸腾作用以及物化条件的改变导致金的沉淀,从而造就了海沟金矿床.  相似文献   
998.
浙东白垩纪北漳和梁弄花岗岩体及其暗色岩石包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浙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在岩性上分为三类: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对后两类花岗岩已有较多研究,但对前一类,尤其是二长花岗岩的研究还较薄弱。选择浙东具代表性的北漳和梁弄二长花岗岩体及其所含暗色岩石包体,以及共生的石英闪长岩类,通过系统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对比研究,提出浙东二长花岗岩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类演化系列,暗色岩石包体是由花岗质岩浆在深部析离出的镁铁质微粒包体(MME),成分特征类似于石英闪长岩,说明三者具内在成因联系,均与俯冲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99.
厦门文昌鱼人工繁殖和幼虫发育及其变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组织学和胚胎学方法对厦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鱼的生殖季节、胚胎发育和幼虫培育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文昌鱼生殖季节可分为两个繁殖时期,从6月初开始至7月初为繁殖高峰期,8和9月为繁殖小产期.观察人工繁殖得出,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产卵时间在傍晚19:00前后,可以观察到雌、雄文昌鱼的产卵和排精行为:雄性文昌鱼先离开沙,并跃出水面快速游动和排精,接着雌鱼也跃出水面,所有的卵通过破裂的性腺壁进入到围鳃腔并通过围鳃孔到水中受精,受精率在98.5%以上,还观察了文昌鱼幼虫发育并变态为幼鱼(长度为1.05~13.5mm)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就地球气候而言,无论是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气候变化,还是对引起气候重大变化的那些潜在因素的了解都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全球范围气候直接测定的温度记录时间太短,而这些记录出现在人类严重影响自然条件的时期内。至于前人类时期的系统信息可以从记录过去气候和环境条件的替代指标中获取,也可以由合适外力作用的数字模型来模拟气候系统,古气候记录对于揭示过去气候变化的这些模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检验机会,计算机模拟和概念模式有助于对气候系统动力分析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