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2010年11月—2011年11月广州地区PM2.5逐时监测资料以及GRAPES模式计算的四种大气输送扩散参数预报值,分析评估模式描述四种大气输送扩散参数的性能及其预报广州地区PM2.5浓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GRAPES模式不同时刻起报的地面通风系数、平均通风系数和湍流动能的预报稳定性与一致性较好,而垂直交换系数相对较差。垂直交换系数、地面通风系数、平均通风系数和湍流动能的量级分别为101、103、103和10-1~100。PM2.5浓度与大气输送扩散参数呈显著负相关,其中PM2.5与14时起报的垂直交换系数相关性最好。使用临界成功指数CSI对PM2.5浓度进行预报检验,得到垂直交换系数对PM2.5的预报稳定性较好,垂直交换系数能大概判别PM2.5为“污染”与“清洁”情况,临界成功指数部分可达70%。垂直交换系数与PM2.5浓度存在显著的超前滞后相关,预报PM2.5浓度是否为“污染”与“清洁”可同时参考原序列及滞后序列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52.
利用福州市PM2.5、PM10和气象资料,分析PM2.5、PM2.5/PM10的分布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州市细粒子污染程度较轻,春季PM2.5和PM2.5/PM10值均是四季中最高的,其次是冬季,夏季最低;影响PM2.5浓度出现高值的天气系统有:暖区辐合与高空槽前、大陆高压后部和暖区降水三种系统,其中暖区降水天气形势下的PM2.5平均浓度最高,超标率为25.5%;影响PM2.5浓度出现低值的天气系统有:冷高压脊、高压底部和高空槽后,副热带高压及边缘,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外围系统,在后两种天气系统影响下的PM2.5平均浓度最低,超标率为0;剔除因降水、雾等低能见度个例,PM2.5浓度与能见度的相关系数为-0.626,冬春季的相关系数是夏秋季的1.4倍;PM2.5浓度与单一气象要素(如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相关性不明显,但不同季节、不同气象要素变化的组合对PM2.5浓度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3.
利用2011年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及自动气象站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大气成分资料,分析了深圳市区和郊区灰霾特征、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灰霾天气市区多于郊区,春季、夏季、秋季是短历时灰霾出现频次最高,而冬季是长历时灰霾出现频次最高,主要是由于冬季易产生灰霾的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时间长造成的。市区和郊区的年总灰霾时数日变化规律不同,市区呈“双峰型”,在早晚交通高峰期出现最大值;郊区呈“单峰型”,在午后出现最大值 ,主要原因是市区和郊区气溶胶可溶性离子日变化特征不同。午后,郊区年总灰霾时数竟然比市区多,原因有两方面:(1) 由于郊区沿海海盐粒子在午后强烈的氧化作用下,通过氯损耗产生了更多的气溶胶细粒子 ;(2) 郊区沿海午后湿度明显高于市区,细粒子的吸湿增长比市区更强,因此灰霾出现概率比市区大。   相似文献   
54.
珠江三角洲2001—2008年灰霾天气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使用2001—2008年广东省466个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广州气象站常规气象资料、广州市空气污染指数资料等,制定统一标准统计并详细列出了2001—2008年的灰霾与清洁过程清单,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通过天气学分析方法以及矢量和分析方法,分别分析天气形势以及珠江三角洲近地层风对严重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的影响。(1)低能见度与空气污染密切相关,尤其与复合污染密切相关。(2)无论是灰霾过程还是清洁过程,用大气能见度和API作为两个参考指标所选的过程所分布的季节是非常一致的,但具体时段不尽相同。(3)典型灰霾过程分布在每年的10月—次年4月,造成灰霾的天气形势主要是高压变性出海。典型清洁过程分布在每年的10月—次年3月冷空气活动频繁的季节,以及5—9月的雨季,其影响的天气形势主要是冷空气南下、台风影响。(4)矢量和的分析说明灰霾过程与气流停滞区关系密切,而清洁过程则与强水平输送有关。  相似文献   
55.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6):96-96
《气象与环境学报》是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中国气象与环境科学事业。欢迎国内外气象和环境领域科技工作者及有关院校师生赐稿。  相似文献   
56.
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现状及特征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利用2000~2006年常规监测资料,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现状水平、污染特征、地区差异及演变趋势,进行数理统计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空气质量总体稳定,不同城市之间空气质量存在显著差异,首要大气污染物各有不同,空气质量具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于季空气质量明显劣于雨季。  相似文献   
57.
资源环境学     
资源环境学是研究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自然资源和环境科学的边缘学科。自然资源泛指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要素),通常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等。按其增值性能大致分为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这里所谓的环境包括人类生存环境和一般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8.
生态环境地质学——21世纪新兴的地球学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环境地质学研究人为地质活动所引起的灾害,地质环境学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学科。生态环境地质学应用生物学、环境学和地质学的原理和知识,解决由于人类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而引起的问题。生态环境地质学牵涉到分类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沉积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涉及到由于人为的地质作用而引起的元素重新迁移、重新富集和重新沉积的过程,对于生命和人类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还涉及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包括下列内容:(1)生态环境地质可容负荷研究;(2)监测研究;(3)预警研究;(4)修复研究;(5)实验研究;(6)虚拟研究。  相似文献   
59.
最近Rob Dowis以“2006:气候变化年”为题在《圣迭戈之声》报上撰文称,在2006年公众对气候变暖的辩论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些科学家和环境学家认为,历史学家将把2006年作为这种辩论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共和党州长同意减排温室气体;这一年7月的热浪灾害使该州140人丧生;这一年有几  相似文献   
60.
谢红彬  林明水陈芸 《福建地理》2006,21(2):130-131,141
文章论述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并结合《旅游环境学》学科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以“自驾游”为例,探讨了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