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81篇 |
免费 | 894篇 |
国内免费 | 10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32篇 |
大气科学 | 1249篇 |
地球物理 | 1240篇 |
地质学 | 2215篇 |
海洋学 | 798篇 |
天文学 | 251篇 |
综合类 | 738篇 |
自然地理 | 8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62篇 |
2022年 | 211篇 |
2021年 | 234篇 |
2020年 | 172篇 |
2019年 | 217篇 |
2018年 | 89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20篇 |
2015年 | 171篇 |
2014年 | 489篇 |
2013年 | 345篇 |
2012年 | 493篇 |
2011年 | 458篇 |
2010年 | 441篇 |
2009年 | 490篇 |
2008年 | 406篇 |
2007年 | 349篇 |
2006年 | 341篇 |
2005年 | 304篇 |
2004年 | 244篇 |
2003年 | 167篇 |
2002年 | 150篇 |
2001年 | 162篇 |
2000年 | 123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121篇 |
1997年 | 147篇 |
1996年 | 137篇 |
1995年 | 142篇 |
1994年 | 178篇 |
1993年 | 123篇 |
1992年 | 100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6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9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8篇 |
1961年 | 6篇 |
1959年 | 8篇 |
1958年 | 4篇 |
1956年 | 4篇 |
1954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流变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的支柱学科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地球是一动态系统,其各层圈的构造运动归根到底就是多矿物复合岩石在各种物理条件(例如,温度、围压、差应力、应变速率、应变方式等)下和化学环境(例如,氧逸度和水含量)中的形变。流变学作为研究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行为的科学,现已成为地球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支柱学科。本文对国际上近年来岩石流变学的最新进展做些扼要的介绍,呼吁中国固体地学界加强流变学的研究,做出经得起时间淘洗、实践检验的原创性成果来,使中国的构造地质学研究迈进国际先进的行列。 相似文献
72.
73.
贝加尔裂谷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板块中心,远离任何活跃板块边界,却是地球上现今构造活动最为活跃和复杂的地区之一,其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是地球科学界广泛讨论的问题之一并一直存在争议。文章通过物理实验模拟手段,研究了裂谷区在局部拉张背景下,岩石圈形变过程。贝加尔裂谷区位于较强的西伯利亚克拉通与较弱的萨彦—贝加尔造山带结合部位。克拉通一侧下地壳强度大,壳幔机械耦合程度高,实验结果显示,当区域遭受局部拉张时,应力易在克拉通一侧聚集,最先于克拉通与造山带薄弱缝合处的靠近克拉通边缘一侧发育深大断裂。随着岩石圈不断伸展,应力向造山带一侧传递,断裂也随之向造山带一侧发生迁移,呈现雁列式排列。古老克拉通相比于年轻造山带下地壳流变性质差异,决定了贝加尔裂谷窄且深凹陷的发育特征及发育结构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74.
在第44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黑河市国土资源局结合全年重点工作,确定了“打造绿色矿山建设生态文明”的地球日宣传主题,采取深入矿区发放宣传单、办公楼悬挂过街横幅、道路电子屏设立宣传标语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发放国土资源宣传资料200余份,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75.
76.
中国南海台风模式是基于GRAPES的热带中尺度模式,采用半隐半拉格朗日时间差分方案,借助Helmholtz方程进行隐式求解,然后计算物理过程,并把各物理量反馈到动力预报场,实现动力过程与物理过程耦合。为了探讨耦合方案对预报精度的影响,在原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两项技术改进。其一是考虑温度、水汽的物理反馈对气压场影响,将间接导出的气压反馈值返回动力场;其二是在第一项技术改进的基础上,将物理反馈值作为模式Helmholtz方程的右端项参与隐式求解,物理反馈在动力约束条件下实现与动力过程耦合。针对新方案对台风路径预报的影响开展个例和批量试验研究。个例试验研究表明,新方案明显地提高了台风预报水平,特别是提高了移动速度的预报准确率;2013年批量试验结果分析,如文中给出的台风路径预报、等压要素预报准确率对比分析,说明新技术方案整体提高模式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77.
针对今年吉林省春夏之季雨水偏多的特点,我省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降水进行了几次有目的的飞行探测。本文主要利用其中一次低涡天气降水过程的云雨特点,系统分析了云体微物理特征,为今后更好地了解云雨结构打基础。 相似文献
78.
79.
基于1961—2000年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6—7月长江中下游(108°~123°E,27°~33°N)梅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观测诊断和数值试验确定了影响梅雨异常偏多的3个前期因子:4—5月平均的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正异常;3月至5月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负变压倾向;1月至4月西伯利亚的2 m温度负倾向。利用这3个具有物理意义的影响因子构建了梅雨季节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期(1961—2000年)和独立预测期(2001—2022年)均具有显著的预测技巧(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7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59和0.68)。同时,基于相似的潜在预测因子,对比了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和5种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轻量级梯度提升机、自适应提升、类别型特征提升、极端梯度提升)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技巧。虽然训练期(1961—2000年)偏最小二乘回归和机器学习建模拟合效果更高,但在独立预测期(2001—2022年)上述模型的预测技巧显著降低(相关系数均低于0.44,均方根误差均大于0.93),出现了明显的过拟合问题。本研究强调梅雨的短期气候预测应建立在物理机制基础之上,而使用机器学习方法需谨慎。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