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13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42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21.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三江源区广泛分布的冻土显著退化,对植被变化与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但近20年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与冻土变化的响应尚不明晰。基于2001—2020年间三江源区植被、气象与土壤冻融数据集,分析了过去20年间三江源区植被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与土壤冻融要素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2001—2020年间三江源区植被整体呈变绿趋势,生长季NDVI以每10年0.017的速率显著增加;植被物候显著变化,生长季延长[6.3 d·(10a)-1],主要由生长季开始日期(SOS)提前[4.9 d·(10a)-1]贡献。基于统计分析结果,气温和降水是生长季NDVI最重要的主导因素,植被对降水的敏感性在气温相对较高、降水相对较少的暖干区域更强;生长季开始前的降水是SOS最重要的主导因素。土壤冻融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在暖干区域,土壤融化时段延长对植被生长起到抑制作用。总体来看,三江源季节冻土区...  相似文献   
22.
根据历史日记中的华中地区春季植物物候、清代档案中的湖南4地降雪日数记载和区内5个树轮宽度年表,以及植物物候期、雪日观测记录等代用资料;以器测的华中整个地区的逐年气温距平为校准序列,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结合逐一剔除法验证和方差匹配技术,重建了1850-2008年华中地区年均气温变化序列。结果表明:1自1850年以来,华中地区气温变化以年际至年代尺度波动为主要特征;但至1990年以后则迅速增暖,并超出了原有的年代际波动水平;而1920s中期至1940s中期的温暖尽管也持续了20年,但其温暖程度显著低于1990s-2000s。其间,最寒冷年代则分别出现在1860s、1890s及1950s,最寒冷的年份为1893年。2华中地区1850年以来的气温年代际波动周期为10~20年和准35年,其中1920s以前主要为12~14年,但自1940s开始则转为18~20年以及准35年。  相似文献   
23.
油菜花期物候主要限制因子分析及预报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佩  高苹  钱忠海  吴洪颜  江海东 《气象》2020,46(2):234-244
以油菜开花开始时间(即始花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2016年江苏省油菜发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步气象数据,分析油菜始花期的时空变化趋势。结合油菜生理特性,筛选与油菜始花期显著相关的气象因子。以高淳站为例,采用通径分析明确各气象因子对油菜始花期的作用并评估因子敏感性,最后构建油菜始花期的回归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苏地区油菜始花期呈逐年提前趋势,淮河以南地区平均提前3 d以上;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终日(X_1)、当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初日(X_2)、现蕾至开花前时段内分别大于0℃、5℃和10℃的有效积温(X_1、X_4和X_5)、最低气温分别小于0和5℃的日数(X_6和X_7)及平均最低气温(X_8)等8个因子与油菜始花期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其中2月上旬至3月上旬的平均最低气温(X_8)、日最低气温小于5℃日数(X_7)、大于5℃有效积温(X_4)对油菜始花期的直接影响位列8个因子的前三位,且这3个因子两两共同对油菜始花期的相对影响程度也排在各因子对回归方程R~2总贡献率的前三位;其余5个因子直接效应普遍小于间接效应,且它们主要通过X_4、X_7、X_8对油菜始花期产生影响,而X_4、X_7、X_8也通过这5个因子产生一定影响;去掉任何一个因子,都会引起其他某些因子对油菜始花期的直接、间接作用发生变化;基于这8个因子构建的回归模型可解释68.48%的油菜始花期变化,并具有区域适用性。因此,就江苏地区而言,光照和降水对油菜开花早晚影响较小,热量条件才是江苏油菜开花早晚的主要限制因子,所构建的始花期预报模型可较好反映油菜开花时间早晚与相关热量因子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4.
华北地区春夏季的物倏季节节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效逑 《地理科学》1990,10(1):69-76
  相似文献   
25.
总结了气候变率和近年来气候变化对20世纪欧洲植物物候的影响。针对近年来气候变化,物候学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它能定量揭示气候变化对自然的影响,同时实证全球气候变化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第二,长期物候数据为20世纪温度及其变化重建提供依据。过去30~50a,温度驱动的植物物候变化最明显的是开春提早。在北半球中高纬度观测发现开春平均提早2.5d/10a。秋季各种物候变化不如春季那样明显,并且也不能与气候因子联系起来。春、夏季起始日的时空变率及其变化主要与区域和局地温度有关。本文讨论了生长季和其他物候阶段的温度响应,以及它们与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关系。这些结果说明了气候系统中生物化学循环和陆地相互作用的主要反馈:  相似文献   
26.
石家庄春季自然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石家庄1965-2007年杨絮始落、鸭梨始花和刺槐盛花3种植物物候期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气候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石家庄春季物候期普遍提早,早春的物候期提前天数多,晚春物候期提早天数少。石家庄春季物候现象普遍存在着2~3年的周期。(2)通过计算石家庄春季物候与气温、日照和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发现与气温的关系最好,与降水日数表现出弱的相关性,与日照关系不明显,说明气温是影响石家座春季物候的主导气象因子,GDD是衡量植物热量供应的较好指标,而日照对物候期影响表现出不同物种和不同物候现象间的差异性特征。(3)石家庄春季物候期与ENSO事件也表现出一定的关系,在暖事件年以物候期偏早为主,在冷事件年无明显早晚趋势。  相似文献   
27.
植物物候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广洲  贾志军 《干旱气象》2010,28(3):250-255
植物物候是指示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模拟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植物物候研究的意义,分析了影响物候的温度、水分、光周期及其他因子等主要环境因子的作用,综述了植物物候近几十年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重点介绍了当前动态物候模型的2种基本类型,基于温度(积温)或其它环境变量的物候模型和基于碳平衡的物候模型,尽管后者机理性更强,模拟效果更好,但是仍无法彻底避免要应用与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以及养分含量等的经验关系式。最后根据当前物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物候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8.
桂北动物物候气候变暖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桂北地区1989~2007年青蛙、蟋蟀始鸣和终鸣以及气温等气候要素1975~2007年同步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桂北地区青蛙和蟋蟀始鸣日期呈提前趋势,终鸣日期稳定,始终鸣间隔期及生长繁殖季显著延长;桂林雁山近34年来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来增温显著,在增温过程中以春季增温为主,冬季和秋季增温次之,夏季呈弱降温趋势;2~4月平均气温和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影响青蛙和蟋蟀始鸣期和始终鸣间隔期的主要气候生态因子;动物物候变化是动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相似文献   
29.
植被动力学模式中物候方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物候是指植物生长过程中呈现出的季节性现象,一般与植物所处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植被动力学模式研究的物候主要表现为叶面积指数变化,直接影响陆气间的碳通量与水热交换,同时影响物种间的竞争,从而间接地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按照建模方法的差别,目前模式中使用的物候方案可分为使用卫星观测资料的物候方案、基于物候——气候关系的统计模型和基于叶碳平衡(周转)的动力学模型三大类。将植物物候分为物候期的触发和物候期叶片的发育过程两部分,分别对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八种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其优缺点。最后探讨了植被动力学模式中物候方案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0.
邵亚婷  王卷乐  严欣荣 《地理研究》2021,40(11):3029-3043
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北方生态屏障。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研究蒙古国植被物候变化特征对于认识蒙古国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促进区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非对称高斯拟合法对蒙古国2001—2019年MOD13Q1产品中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拟合,得到较为平滑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基于TIMESAT平台,采用动态阈值法分析获得蒙古国连续19a植被物候数据。研究分析了蒙古国植被物候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趋势,发现蒙古国植被返青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主要集中在110~150d,总体呈微弱推迟趋势,植被枯黄期(End of growing season,EOS)主要集中在270~310d,总体呈提前趋势,从而导致蒙古国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呈缩短趋势,且缩短时间最长可达2d以上。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植被物候对地形、降水、地表温度等地理要素的响应,表明蒙古国植被物候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海拔依赖性,不同植被物候对降水、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的响应不同,SOS与日间LST呈显著正相关,EOS与夜间LST呈显著正相关,而LOS与年均降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