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521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03篇
自然地理   20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国土资源》2008,(3):47
“目前出现的部分地区电煤紧张的问题并非是供应的问题,因此尚未考虑放开。”针对此前已暂停受理新的煤炭探矿权申请是否会重新放开的问题,在“两会”新闻中心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司司长贾其海给出了明确答复。  相似文献   
892.
893.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urban consumption behavior, urban fresh water consumption could be classified as three types, namely, direct, indirect and induced water consumption. A calculation approach of urban fresh water consumption wa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rban basic material consumption and the input-output method, which was utilized to calculate urban fresh water consumption of China, and to analyze its structural change and cau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urban fresh water consumption increased 561.7×109m3, and the proportion to the total national fresh water resources increased by 20 percentage points from 1952 to 2005. The proportion of direct and induced water consumption had been continuously rising, and it increased by 15 and 35 percentage points separately from 1952 to 2005,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indirect water consumption decreased by 50 percentage points. Urban indirect water consumption was mainly related to urban grain, beef and mutton consumption, and urban induced water consumption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 per capita. Finally,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realiz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urban fresh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Foundation item: Under the auspices of Key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0535026)  相似文献   
894.
高砷煤开采和利用中砷的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我国煤的分级标准和国内外高砷煤开发利用的现状,并根据某公司拟开采的高砷煤矿为例,对高砷煤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砷煤中虽然含砷较高,但只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在高砷煤开发和利用过程砷污染可得到有效控制,高砷煤矿是可以安全开采和使用的。但高砷煤必须作为工业用煤(电厂用煤),不允许用于民用。  相似文献   
895.
 中国的汽车交通面临着燃油短缺和温室气体排放上升的双重压力,本文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和中国汽车平均燃油消耗量的国际差距入手,通过分析汽车行业的技术选择,建立了汽车交通的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分析框架。分析后认为,要控制中国汽车交通的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就要运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政策手段控制汽车保有量、降低汽车平均行驶里程、提高单车的燃油经济性水平和降低汽车排放水平。最后,对所提出的政策体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896.
以全国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采用重心迁移模型、平均最近邻指数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方法,在分析2015—2020年我国煤炭生产格局演变的基础上,对煤炭去产能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5—2020年,我国七成县级行政区煤炭产能下降,煤炭有效采矿权数量减少超过一半,采矿权空间集聚性进一步增强,逐步形成以大中型采矿权为主体的生产格局。(2)2015—2020年,全国煤炭生产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由山西吕梁市交口县迁移至山西临县与陕西榆林市佳县交界处,开发活动进一步向资源富集区集中。(3)“十三五”期间累计退出煤炭采矿权近5 000个,去产能超6亿t,云贵高原、宁东、蒙西、晋北、陕北、豫西和鲁皖交界等地区在去产能数量方面形成了明显的高-高集聚区,而从去产能占有效期内煤炭总产能比重来看,则在长江经济带形成了明显的高-高集聚区。提出煤炭领域支撑国家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97.
δ±0.1含量法是目前煤炭可选性评定的主要方法之一,笔者通过举例说明,对该方法每一步计算制图和可选性评定两方面进行了系统而翔实的叙述,使该方法的应用更加清楚和方便,能使每一位初次接触该方法的人极容易掌握和实际运用。同时认为,δ±0.1含量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98.
中国省际煤炭资源流动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成升魁  徐增让  沈镭 《地理学报》2008,63(6):603-612
根据1957-2005 年中国各省区煤炭调出和调入数据, 运用SPSS 和GIS 方法, 首先对 “一五”~ “十五”各省区的煤炭流动地域类型进行了判别, 然后在省域尺度研究了煤炭资源 区域流动的时空过程, 最后探讨了煤炭资源流动时空演变的驱动力。“一五”~ “十五”中国 省际间煤炭流动演变特征有: 中国省际间煤炭资源流动规模逐年增大, 省际间煤炭调出总量 年均增长5.9%, 煤炭调入总量年均增长5.6%。流动范围逐年扩展, 无流地由1957 年的10 个省区缩小至近年的1 个左右。流场呈集中输流、分散汇流的特征, 调出省区个数< 调入省 区个数, 调出首位度> 调入首位度。煤炭区域流动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有: ① 产消不平衡是煤 炭资源区域流动的基本动力。晋陕蒙、西部煤炭产消盈余, 华东、中南、东北煤炭产消亏缺, 决定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煤炭流动格局。② 运煤通道的改善促进了煤炭区域流动。2005 年交通密度指数在20 以上的省区, 煤炭外运条件较好, 交通密度指数20 以下的省区都不同 程度的存在煤炭外运困难。而且, 统筹交通设施布局与煤炭生产布局可极大地推动区域煤炭 流动。③ 煤炭区域价格差异是煤炭流动的信号, 对资源流动的方向和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9.
煤炭地下气化(简称ISC)是煤在地下的受控燃烧和气化过程,最终通过煤的热化学作用产生可燃气体。从关键设备到施工工艺详细描述了双水平分支水平连通井技术,并以2019年内蒙古某矿区煤炭地下气化工程为例,分析了此技术所具有的优势。水平连通井是实现煤炭气化的主要方向,该技术的成功实施,不仅丰富了完井井型,而且对煤炭地下气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00.
煤炭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煤炭地质勘查是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煤炭地勘单位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应树立“大地质、大市场”的发展理念,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管理体制下,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设备、资料等方面的主业优势,积极开展地质服务;建立并健全包括人事、资金、质量等方面的管理体制,为地勘单位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以人为本,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绩效考评、质量技术考核、安全考核和党建及精神文明考核联动机制,以此推动煤炭地勘单位的改革,实现煤炭地质勘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