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81.
何文刚  李生红  刘重庆  赵远雯  骆忧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82008-2022082008
运动速度与构造样式之间或许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理解自然界的构造变形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等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开展了脆—韧性结构条件下,不同的变形速率对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影响的物理模拟测试分析。结果表明:① 高应形速率形成以前冲为主的构造样式,中等应形速率形成以前冲和后冲为主的构造样式,而低应形速率则形成以纯后冲为主的构造样式。② 构造变形样式的差异主要是物质内部的应力状态所决定的:褶皱—冲断带的根带,脆性层剪应力大于基底韧性层的剪应力,形成以前冲断裂为主的构造样式; 而褶皱—冲断带的中段和前缘地区,脆性层的剪应力和基底韧性层的剪应力较为接近,形成后冲和对称性冲起构造为主。③ 构造地质体的变形速率很可能决定了其存在的物质状态。葡萄牙南部滨岸带的布丁构造和北美卡斯卡底古陆的纯后冲构造等特殊的构造样式极有可能是在差异的变形速率下形成。  相似文献   
82.
心滩坝作为辫状河中一种重要的沉积单元,国内外学者基于地下储层、露头、现代沉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并未建立完整的心滩坝发育演化模式,明确心滩坝两侧辫状水道对其的影响。因此,采用沉积数值模拟技术(Delft3D)再现心滩坝的生长与演化过程,并且通过现代沉积相互验证,建立了心滩坝演化模式。研究表明:1)心滩坝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心滩坝的形成、生长及向下游方向迁移,心滩坝的侧向迁移,"坝尾沉积"及复合心滩坝的形成;2)由于两侧辫状水道的冲刷作用,心滩坝头部两侧均遭受侵蚀,表现为坝体向下游方向迁移,随着发育演化时间的增长,向下游迁移速率逐渐减小,最终坝体稳定;3)心滩坝中下部由于两侧辫状水道的不对称性,一侧侵蚀,一侧沉积,心滩坝侧向迁移;4)沉积物在心滩坝尾部卸载,形成"坝尾沉积",其发育程度取决于两侧辫状水道水动力强度,水动力越强,"坝尾沉积"越发育,随着"坝尾沉积"的不断延长,最终充填心滩坝之间的辫状水道,形成复合心滩坝。  相似文献   
83.
运用水化学方法,通过对祖厉河这一黄河上游重要支流的多次实地考察和采样,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祖厉河流域水体盐分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揭示流域水体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流域水体TDS普遍较高,总体以咸水为主。水中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则以Cl-、SO_4~(2-)为主。水化学类型方面,源区地下水以Mg-Ca-Na-HCO_3型水为主,河水则以Na-Mg-Cl-SO_4型水为主。流域内水体盐分主要来源于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上游地下水淋滤地层盐分后以泉的形式向河流排泄以及河流径流过程中侵蚀两岸高盐分土壤或含盐地层。径流过程中,当地干旱的气候环境使水体进一步蒸发浓缩,这是流域内水体TDS进一步增高的外在水化学演化过程。总之,由于多种来源的盐分,特别是源区高TDS地下水排泄、流域内强烈的土壤侵蚀以及干旱的气候条件等多重作用过程,是祖厉河TDS显著增高失去水资源功能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4.
阿尔金山及其毗邻地区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志中 《地理研究》1994,13(3):35-43
在新构造运动中复活的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制约着本区构造地貌的分布格局和发育过程.阿尔金山即是该断裂带所控制的断块发生强烈上升而成的差异性断决山地,以阿尔金山为轴成反对称分布的区域地貌格局也是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和逆冲推覆的产物.本区构造地貌演化则经历了三个阶段,其间断块上升活动西强东弱并自西向东发展,因而形成阿尔金山西高东低的起伏形态.  相似文献   
85.
金厂金矿床是中国东部陆缘超大型热液金矿床之一,矿床主要由角砾型金矿体和铜金矿体构成.为研究2种矿体的成矿流体来源、演化之间的联系,对铜金矿体中石英等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和单个包裹体气液相成分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研究表明:①流体包裹体类型有纯气相包裹体、气液两相(包括富气相)包裹体、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和纯液相包裹体;②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在230~600℃(600℃)之间,其中,钾长石-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温度分别为510~600℃、410~510℃、270~410℃;③盐度w(NaCleq)变化在2.57%~73.96%之间,可分为高温高盐度(35.99%~73.96%)、高温中高盐度(38.94%~57.09%)和高中温中低盐度(2.57%~19.05%)3类;④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H2O、CO2,少量N2、C4H6、H2;⑤多相流体包裹体中的子矿物有石盐、钾盐、石膏、重晶石和黄铜矿等.这些特征揭示成矿流体为高氧化岩浆热液(H2O-CO2-NaCl-SO2-4型).结合前人对角砾岩型金矿体(1号)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初步确定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为,来自幔源岩浆期后的热流体,上升到达地壳浅部发生隐爆、沸腾作用,形成低盐度和高盐度含矿流体后,伴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流体结晶沉淀,形成角砾岩型铜金矿体.  相似文献   
86.
Paleo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Fennoscandia and Greenla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aleo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Fennoscandia and Greenland can be divided into major rifting and orogenic stages. The Paleoproterozoic rifting of Fennoscandia started with 2.505-2.1 Ga, multiphase, southwest-prograding, intraplate rifting. Both Fennoscandia and Greenland experienced 2.1- 2.04 Ga drifting and separation of their Archean cratons by newly-formed oceans. The main Paleoproterozoic orogenic evolution of Fennoscandia resulted in the Lapland-Kola orogen (1.94-1.86 Ga) and the composite Svecofennian orogen (1.92-1.79 Ga). The Paleoproterozoic orogens in Greenland, from north to south, are the lnglefield mobile belt (1.95-1.92 Ga), the Rinkian .fold belt/Nagssugtoqidian orogen (1.88-1.83 Ga) and the Ketilidian orogen (c. 1.8 Ga). The Lapland-Kola orogen, Inglefield mobile belt and the Rinkian fold belt/Nagssugtoqidian orogen are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zones with limited formation of new Paleoproterozoic crust, whereas the Ketilidian orogen displays a convergent plate-tectonic system, without subsequent collision. The composite Svecofennian oroge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ain Paleoproterozoic crustal growth of Fennoscandia.  相似文献   
87.
都龙矿床是滇东南三大多金属矿床之一。前人对该矿床的成矿特征、成矿规律与控矿因素、成矿时代以及岩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地质事实和已有研究表明,该矿床具有明显的构造控矿特征,但矿区构造的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对以矿区F_0、F_1、F_2等3条主干断裂为代表的、具有重要控矿意义的N-S向断裂构造在成矿前后的演化过程认识还不够清晰。在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解析了燕山晚期花岗岩成岩-成矿事件前后N-S向断裂构造的演化过程,刻画了该组断裂在不同时期的力学机制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了该组断裂构造的控矿意义,认为该组断裂构造不仅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还是含矿热液交代、沉淀成矿的场所,起到了导矿、容矿的作用。根据上述认识,提出上述3条断裂经过的、勘查工作相对薄弱的水硐厂、五口硐、烟山等矿区,是寻找锌、铅、银等多金属矿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88.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古时徽州景色秀美、地形闭塞 ,是历史上因战乱等原因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重要迁徙地。南迁人口不乏世家大族 ,他们聚族而居、举族迁居在徽州境内形成众多的古村落。中原人口三次南迁至晚清 ,徽州古村落经历了形成期、稳定发展期、勃兴鼎盛期和衰落期。徽州古村落鼎盛期的经济基础是徽商 ,在徽商的支持下形成许多至今仍有影响力的古村落 ,晚清徽商失势徽州古村落趋于衰落。呈坎、棠樾、宏村和西递 4处典型古村落的发展验证了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与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89.
池希武 《福建地质》2012,31(4):351-357
根据对永安石林地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利用不平衡铀系法,对区内不同高程位置的钙华沉积物岩样进行年龄测定,确定了永安石林形成年代在中更新世以来约25万年。并结合永安地区地质构造历史及闽江流域发育演化过程,分析得出永安石林主要是在第四纪以后大湖盆地处于剥蚀环境下,伴随地壳间歇性抬升运动,石炭纪、二叠纪石灰岩上覆岩层逐渐被风化剥蚀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90.
在调研四川雅安峡口滑坡的地形地貌、物质组成、岩层特征等基础上,根据相似理论,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模拟该滑坡在降雨条件下的变形和破坏特征,探讨滑坡的发生机理和破坏发展过程及演化趋势。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和位移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试验得出了峡口滑坡的破坏方式、运动特性、破坏位置及可能出现的次级灾害及其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