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21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重庆市巫山县望霞危岩是长江三峡黄金水道巫山段左岸的一处典型重大危岩体,2010年雨季出现明显变形,随后转入应急监测,并依据监测成果两次成功预警。本文基于地质分析和监测成果,研究望霞W2-2危岩体变形-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发现持续降雨是崩滑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雨水渗入浸泡使泥岩软基强度降低,塑流变形加剧,加大了危岩的下部变形程度,使上覆砂岩层沿接触底面出现拉裂。同时水体作用造成危岩中节理、裂隙极其发育。W2-2危岩体变形破坏演化过程可分为前期累积变形、匀速变形、加速变形和临界加速变形四个阶段,其中加速变形点和临界加速变形点具有很好的预警指示意义,加速点可视为岩体稳定与不稳定破坏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22.
不同的降雨强度和历时导致滑坡体内渗流场的动态演变,同时也影响着滑坡稳定性的变化,但目前对降雨作用下的滑坡稳定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并不多。本文选取铜仁地区石灰溪滑坡进行案例研究,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和极限平衡理论,采用SLOPE/W模块研究在不同降雨强度及不同降雨历时组合工况作用下石灰溪滑坡在降雨中及降雨后1~7天的稳定性演化特征及规律。研究表明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滑坡稳定性在第一天降雨过后急剧恶化,稳定性系数迅速减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滑坡稳定性恶化明显,当降雨强度为100 mm/d时滑坡稳定性已经基本接近于整体滑动的状态;滑坡在降雨过程中稳定性系数迅速减小,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大滑坡稳定性恶化明显,当降雨历时为2天、3天时滑坡已经整体失稳。  相似文献   
23.
青藏高原中部发育有一系列独立的内流断陷湖盆,其中位于南亚季风区边缘的错鄂湖盆发育了巨厚的湖泊沉积,是研究高原内部地质环境变迁与构造-气候旋回的理想场所。本文对青藏高原中部错鄂孔197m沉积岩心Sr、Rb、Zr含量及其比值以及沉积物有机质δ^13C、TOC含量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岩性、粒度、粘土矿物组成,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中部2.8Ma来岩石化学风化的相对强度和古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8Ma来青藏高原中部经历了三次剧烈的环境演化过程:在约2.8~2.5Ma期间,低Sr含量,高Rb/Sr和Zr/Rb值记录了较弱的化学风化过程,  相似文献   
24.
江苏县域经济要素关系及演化过程的分位数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经典回归模型的“两难问题”,引入非参数的分位数回归构建了要素关系模型,并以江苏县域经济为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相比OLS回归,分位数回归对县域经济总体模拟效果和刻画演化特征能力更优;2)根据变量关系结构,将县域经济发展驱动机制划分为产业结构占优型、一般均衡驱动型和高效均衡驱动型;3)苏锡常各县市受因子波动影响而使得驱动机制发生改变导致演化过程的分位点跃迁,表现出发展路径选择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5.
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矿床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近代成矿理论的许多重大进展都得益于同位素示踪技术(C、O、S、Pb、Sr、Nd等)的应用。新近发展起来的Fe同位素体系为直接示踪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过程提供了可能,但如何运用这些新同位素技术对矿床学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制约仍有待于探索。流体出溶和流体演化是  相似文献   
26.
传统稳定同位素(H、O、S、C)作为一种重要的示踪工具为人们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十年来兴起的Fe、Cu同位素则可能为研究铁、铜类矿床的物质来源及流体演化过程提供最直接的证据。本文选取中国典型夕卡岩铜铁矿床———铜绿山矿床为对象,研究其Fe、Cu同位素分布特征,以及流体出溶及演化过程中的Fe、Cu同位素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在矿床  相似文献   
27.
周琦  刘心铸 《地球》2009,(1):66-67
地球环境的演变决定了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过程,而生命过程又影响看地球表层环境以及大气圈、水圈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演化的独特产物,对地球生命维持系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地球与生命的互动,研究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发展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第四纪冰期大型山岳冰川运动遗留下的大型冰水堆积体是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地区一类重要的第四系堆积物.本世纪以来,随着该地区大型基础工程的陆续上马,这种大型冰水堆积体的存在常常成为工程建设必须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这些冰水堆积体因其形成演化过程的特殊性,使得其在结构、物质组成、力学特性、水理特性等诸多方面与一般松散堆积体存在显著差别,因而研究其结构特征、形成演化过程以及带来的工程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澜沧江某电站坝前冰水堆积体为例,在调查分析其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对冰水堆积体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冰水堆积体的工程特性,以及带来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冰水堆积体的工程特性明显好于其他第四系松散堆积体,电站蓄水后整体失稳的可能性较小,但其前缘仍存在局部失稳的可能.  相似文献   
29.
十万山盆地位于广西西南部,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板块的西北缘,是在华南板块与杨子板块拼接的加里东运动之后,早古生代华南洋再一次打开形成被动大陆边缘。晚二叠世末,该地区变成孤后盆地,进一步转化成前陆盆地。在盆山转换过程中,经历了三次沉积-构造盆山转换过程:泥盆纪-二早叠世分地新生与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晚二叠世与中三叠世间盆地构造性质转换与前陆盆地;晚三叠世至侏罗纪的晚期前陆磨拉石沉积。在碎屑岩陆架沉积阶段,生成碎屑岩烃源岩层。在碳酸盐台地沉阶段,发育硝屑灰岩、藻灰岩、礁灰岩和暴露作用生成的白云岩储集岩。因而其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构了古生新储组合。前陆盆地早期在前渊盆地内沉积了一套碎屑岩烃源岩。它与早期的储集层构成了新生古储组合。同时也对下伏地层起到了封闭作用。沉积地层逐层向克拉通斜坡上超覆,发育地层圈闭。前渊阶段中期快速沉积的巨厚的复理石沉积和晚期快速沉积形成的磨拉石沉积有利于早期沉积的迅速埋藏、成熟和保存。  相似文献   
30.
以方正断陷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为基础,追踪和闭合了盆内重要的新生代构造层序界面。富锦组底界面为区域性裂后不整合界面,将盆地的演化阶段划分为裂陷期和裂后期。在裂陷期的充填序列中,宝泉岭组底界面为盆内易于识别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界面,该界面将盆地的裂陷期进一步划分为裂陷Ⅰ幕和裂陷Ⅱ幕。本文通过对盆地结构构造及不同时期厚度特征的分析,重建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裂陷Ⅰ幕构造活动受NW-SE向的正向伸展应力控制,发育的E1w-E2d地层充填在简单地堑盆地中;裂陷Ⅱ幕的E3b时期以近SN向斜向伸展作用下形成的断阶式地堑结构为特征,盆地沉积-沉降中心位于盆内伊汉通断裂下降盘,且具有从北向南迁移的趋势。裂后期N1f时期以热沉降为主,并伴随有右旋走滑作用。另外,盆地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三期反转改造过程,分别对应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晚期。结合周缘板块的运动学重组事件,认为太平洋板块西侧俯冲方式的变化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联合控制了方正断陷新生代的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