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0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439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滑脱层是影响褶皱冲断带的第一因素。为了探讨底部滑脱层流变性和厚度变化对褶皱冲断带的影响,本文通过二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常见的泥岩滑脱层具摩擦性质,此类冲断带采用弹塑性模型;而盐岩滑脱层具蠕变性质,此类冲断带则采用黏弹塑性模型。结果表明,底部滑脱层流变性以及厚度对冲断带的变形影响很大。当滑脱层为泥岩时,发育典型的叠瓦状构造样式,变形序列为背驮式向前扩展的有序序列。而当滑脱层为盐岩时,发育背、向斜相间排列的侏罗山式构造样式,并以无序序列演化。底部滑脱层厚度的变化,对泥岩滑脱层的冲断带而言,主要改变其表面坡角,对构造样式和演化序列影响不大;但对盐岩滑脱层的冲断带影响很大,不管滑脱层最厚的地方分布在后陆还是前陆,变形都会最强烈,地表凸起最高。从后陆向前陆加厚的盐岩滑脱层结合由后陆向前陆略为减薄的上覆地层可产生罕见的后冲、后展式演化序列。这些变形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盐岩比泥岩具有小得多的剪切强度所致。  相似文献   
162.
李耿  武现伟  邢博 《江苏地质》2017,41(4):614-618
以大地构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徐州西南部的小构造尺度的断层、褶皱及其相互联系的研究,结合区域构造的特点,对前人的观点提出新的认识,并合理补充徐宿弧形构造的成因机制。结合地层的岩性特征,认为该构造的形成前期以板块挤压伴随重力滑覆为主,后期以多向重力滑脱为主,研究区的构造特征是由两期构造共同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3.
以汶川地震前后GPS观测得到的同震形变场为约束,利用带约束的最小二乘反演方法,分别反演考虑与不考虑滑脱层的最优同震断层滑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正演了同震重力变化。结果表明,含滑脱层的断层滑动模型模拟的GPS台站的同震水平形变和重力台站的同震重力变化都更接近实际的观测结果,证实龙门山的中央断裂带南段存在大规模的近水平的滑脱层参与了汶川地震的同震滑动。  相似文献   
164.
祝桑弧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楞古-孜河弧形背斜位于弧顶部位。楞古-孜河背斜主褶皱、内部小褶皱及叠加褶皱的特征表明其形成经历了印支晚期自北向南的滑脱作用,燕山早期南北向挤压作用及燕山中晚期南西-北东向挤压作用等三次构造变动。其成因可能与扬子板块与劳亚板块的俯冲、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65.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隆起带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重建了东营凹陷构造演化过程 ,提出在盆地古近纪同裂陷期充填序列中 ,沙三段底界面S6′界面具有构造变格意义 ,过该界面盆地的构造应力场发生了由近南北向拉伸到NW—SE向拉伸的转换。在此基础上重新解析了盆地中央背斜隆起带 ,并指出中央背斜带是一个复合的构造系统。其东段的辛镇背斜的性质为受控于陈南铲式断层的大型伸展断弯褶皱 ,主要的活动期为Ek—Es下3 时期 ;而其西段为东营—梁家楼—现河弧形生长滑脱断裂系统的组成部分 ,主要形成于Es上3 —Es2 沉积时期。上述认识对于中央背斜隆起带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6.
松辽盆地中部后裂谷早期正断层系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松辽盆地后裂谷早期的沉积地层里广泛发育着一个长度相对短、走向变化相对大的正断层系.大庆太平屯区块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结果的构造研究表明, 该层伸展率可达0.0594±0.0209, 由此向上或向下发生明显的减少.这与裂谷盆地地层的伸展率自下而上一般呈单调递减是不一致的, 意味着单纯的区域拉伸不能够解释这种反常现象.笔者认为在成岩过程中沉积物可能发生的体积收缩应该是导致这种伸展率异常的主要原因.文中分析了造成体积收缩的3种可能机制: 生烃、伊利石化脱水和压实收缩, 其中最主要的是压实收缩机制.此外, 构造应力场也明显地影响着该断层系的形成, 造成断层走向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167.
北黄海盆地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综合我国现有的北黄海盆地的资料和朝鲜在西朝鲜湾盆地的勘探成果,分析了北黄海盆地的生、储、盖条件,根据我国在东部地区的勘探经验,对可能的油气藏类型进行了预测,并对盆地的含油气远景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8.
广西十万大山前陆冲断推覆构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十万大山盆地内地震剖面资料和TM遥感图象的地质构造解译,结合重力资料和野外地质观察及构造分析,阐述了十万大山前陆冲断推覆构造的发育特征和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前陆冲断推覆构造由3个不同的构造变形带组成:卷入海西和印支期花岗岩体的逆冲断裂带、充填中生代陆相沉积并发生构造滑脱的前陆盆地和对应于华南准地台的前陆腹地。冲断推覆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是与中、晚古生代钦州海槽晚二叠世的褶皱回返和中生代相继的构造复活密切联系的,它经历了3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事件:晚二叠世海西运动晚幕为冲断推覆构造的雏形期,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晚幕的近SN向挤压是陆相前陆盆地的发育期;早白垩世末期燕山运动主幕NW—SE向挤压是现今十万大山前陆冲断推覆构造的成型期。  相似文献   
169.
1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