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4篇 |
免费 | 482篇 |
国内免费 | 6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7篇 |
大气科学 | 59篇 |
地球物理 | 249篇 |
地质学 | 2055篇 |
海洋学 | 298篇 |
天文学 | 177篇 |
综合类 | 145篇 |
自然地理 | 1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105篇 |
2012年 | 134篇 |
2011年 | 119篇 |
2010年 | 109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141篇 |
2007年 | 124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97篇 |
2002年 | 116篇 |
2001年 | 102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86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66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6篇 |
1961年 | 4篇 |
1958年 | 3篇 |
1951年 | 3篇 |
1948年 | 5篇 |
1945年 | 3篇 |
194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3.
何瑞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4)
1.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经研究,秦岭、祁连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存在C和A(或A1、A2)类地球化学趋势,这些趋势代表不同的岩浆演化系列。北秦岭早古生代二郎坪群和丹凤群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具有A+C类基性火山岩+C类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共生组合,A类属拉斑玄武岩浆系列。扬子地台北缘中、晚元古宙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具有A1±A2类基性火山岩+C类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组合,其中A1类属拉斑玄武岩浆系列,A2类属碱性玄武岩浆系列。祁连早古生代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具有±A1±A2±C类基性火山岩+C类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组合,A1、A2类属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及碱性玄武岩浆系列。秦岭、祁连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的共同特点为:(1)呈近东西向的线形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4.
所研制的高钾系列复混喷施肥其成份以KNO3为主,含微量营养元素,应用试验表明,该喷施肥具有成本低,肥效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
从土壤到水系沉积物风化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行为对化探异常的圈定和解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北京西南房山花岗闪长岩体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盐水及盐酸溶液去除土壤中的活动态微量元素,以模拟含盐水系及酸性水系,实验查明从土壤到水系沉积物风化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变化行为。实验结果发现从土壤到盐水不溶物再到酸不溶物,花岗岩风化指数(WIG值)逐渐降低,表明WIG是表征其风化程度的良好地球化学指标。样品粒度越细其风化程度越高,热液成矿元素含量从粗粒级到细粒级含量逐渐升高,建议采样粒度为80~100目。 相似文献
7.
8.
9.
为研究中国北方陆相盆地红层-黑色岩系对砂岩型铀成矿的制约,文章研究了国内外红-黑岩系与砂岩型铀矿赋存岩层的时空关系,筛选了10万余m岩心钻探资料,选择准噶尔、鄂尔多斯和松辽盆地这3个典型产铀盆地,通过编制盆地钻孔柱状图、典型地区连井剖面图及关键岩层的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对红-黑岩系和砂岩型铀矿的赋存岩层进行了垂向、横向上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北方陆相盆地自西向东铀矿赋存地层的时代由中侏罗世过渡到晚白垩世;晚中生代至少存在6次大规模的富氧红层沉积事件:Ⅰ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BathonianOxfordian),Ⅱ早白垩世早中期(Berriasian-Barremian),Ⅲ早白垩世中期(Barremian),Ⅳ晚白垩世早期(Cenomanian),Ⅴ晚白垩世中期(Coniacian)和Ⅵ晚白垩世晚期(Campanian)。其中第Ⅰ、Ⅴ和Ⅵ期红层之下沉积了时代相近的黑色层,与之构成"红-黑岩系"的沉积结构,是北方砂岩型铀成矿的3个重要层位。典型盆地内地球化学表明,红层与黑色层的B、Sr和Cu元素含量及Fe~(2+)/Fe~(3+)、B/Ga、Sr/Cu和FeO/MnO比值具有明显的差异,结合黑色岩层中草莓状黄铁矿、碳屑、油斑和红层中碳酸盐岩的发育,认为红层为相对较强氧化环境,黑色层为相对较还原环境。连井剖面资料显示红层、黑色层与砂岩型铀矿空间关系密切,铀矿多产于红层与黑色层之间过渡带上,呈板状矿体赋存于灰色、绿灰色砂岩和细砂岩中。一般红层与黑色层垂向距离超过500 m不利于成矿。晚中生代陆相盆地内耦合产出的黑色岩系和红色岩系是古沉积环境由还原向氧化转变形成的垂向分带,前者为铀矿物质沉淀提供了"障",后者为表生流体溶解铀矿提供了"场"。文章初步提出了红-黑岩系垂向环境变化制约着北方陆相盆地砂岩型铀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新认识。这些认识不仅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更对目前正在开展的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