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0篇
  免费   537篇
  国内免费   584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67篇
地质学   1920篇
海洋学   69篇
综合类   190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定义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的上界面。指出在地球深部存在最原始的、从根本上不依靠光合作用来生存的生命系统。根据对ODP岩心样品中微生物数量的统计,海底以下沉积层中的生物数量可能占据全球原核生物总量的70%,其生物总碳量和地球表面所有植物的碳总量相当。地球内部如此巨大的生物总量应该在地壳中的气体分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甲烷在地壳层中广泛存在,并主要是微生物成因的。微生物产甲烷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二氧化碳还原,另一个是醋酸盐发酵。相应地,参与产甲烷的微生物菌群主要是产甲烷菌和食醋酸菌。甲烷在沉积层中的厌氧氧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过程发生在海底以下一个非常局限的区带,称为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区带。通常,这个区带很窄,仅为一个面,因此,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区带又称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这是一个基本的生物地球化学界面,在功能上它起到屏蔽甲烷向海底和大气逸散的作用,是一个巨大的甲烷汇。甲烷的厌氧氧化同样是一个由微生物介导的过程,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食甲烷古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在海洋沉积层中一般深可达海底以下上百米,浅可至海底。此界面为天然气水合物的上界面,该界面以上没有甲烷...  相似文献   
142.
十屋断陷是断坳叠置的复合盆地,充填了巨厚的断陷地层。其深部地层包括登娄库组、营城组、沙河子组以及火石岭组。在十屋断陷深部沉积了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登娄库组两套烃源岩和良好的储盖层组合;由于断陷构造运动,形成大量的断裂构造和不整合面,构成了油气运移的有效通道,同时还形成有效断裂、断鼻构造圈闭以及不整合圈闭。综合分析认为,十屋断陷深部具有有利油气成藏生储盖组合。主要有下生上储式、自生自储式和上生下储式三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3.
岩石圈并不是经典板块理论认为的整体的刚性圈层,而是在不同大地构造位置及不同深度具有不同的流变性质。在介绍岩石圈热一流变结构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大地构造位置的岩石圈流变学分层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岩石圈热一流变结构所反映的地球动力学信息,并对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做出总结,认为未来需要加强深部结构和地热学的研究,尤其是我国海域此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4.
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地块.克拉通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存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巨厚、刚性的岩石圈地幔.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具有高度难熔(富Mg、贫Fe)的特点,其密度较下伏软流圈小,能够"漂浮"在软流圈之上而长期存在.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早期壳幔分异之后形成的,其形成可能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典型的克拉...  相似文献   
145.
纱岭金矿床位于焦家断裂中南段,属于典型的焦家式金矿床,探获金资源量约389.2t,目前是国内平均勘查深度最大的金矿床。为进一步探讨纱岭金矿床深部成矿潜力,该文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选取钻孔岩心样品,采用构造叠加晕研究方法,重点研究Ⅰ-2号主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原生晕分带特征,建立构造叠加晕模型并进行深部找矿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矿床的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Pb-Zn,尾晕指示元素为Bi-Mo-W-Sn;Ⅰ-2号主矿体构造叠加晕出现"反分带"现象,表明纱岭金矿床具有多期成矿成晕特征;在矿体尾部存在前缘晕与尾晕共存叠加现象,指示深部有良好的找矿前景,预测矿体侧伏方向深部(-1600m之下)有盲矿存在,预测靶位标高为-1600m~-2000m。  相似文献   
146.
玲珑花岗岩岩基东侧的招平断裂带是胶西北矿集区的主要控矿构造之一。布设于招平断裂带中段大尹格庄矿区的地震剖面,揭示了招平断裂带中段深部的结构构造特征,地震剖面显示,玲珑岩基内部有多个类似"拱弧构造"的岩浆侵入形成的弧形界面,由此推测存在2~3期的岩浆活动。剖面显示了3期构造组合样式,第1期为以招平断裂带和宋家河断裂为组合倾向SE的铲式断裂,底部似汇入统一的构造滑脱带;第2期为倾向NW的错断了招平断裂带的反倾伸展断裂;第3期为NE向延伸以花状构造为特征的走滑断裂。前两期反映构造发育处于伸展环境,第3期显示为左行走滑。招平断裂带深部延伸存在分支复合现象,形成由2个主裂面夹持的透镜状岩片。地震反射剖面数据的获得对深刻理解该区域中生代岩浆构造演化过程和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7.
地震是地壳或岩石圈构造变形的一种方式,施加于边界断层及其活动块体内的力决定了它们的变形方式(伸展、挤压、走滑),而变形(或地震)的空间分布受岩石圈流变学控制,尤其是受断层和其间块体强度以及这些块体与岩石圈耦合作用的控制( Thatcher,2009).而火山岩浆作为低粘度熔体,其活动通常也会产生地震,地震类型和大小与岩...  相似文献   
148.
我们再次在春风荡漾的季节迎接“世界地球日”的到来。今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是“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之所以设立这样的主题,目的就是以深部地球为切入点,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了解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国情及对国民经济社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坚定信心。促进经济社会较快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9.
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反映了地球内部各种动力学过程之间的能量平衡状态,既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也是开展区域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通过收集松辽盆地826口钻孔试油温度数据,结合150个岩心样品热导率测试结果,系统刻画了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基于深部温度预测技术计算了4 000 m深度内地层温度。结果表明,松辽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22.5~69.0℃/km之间,平均值为44.0℃/km。中央坳陷区岩石热导率值比较集中,大多介于1.60~2.40 W/(m·K)之间,平均值为1.84 W/(m·K),其中泥岩热导率最低,平均值为1.77 W/(m·K);粉砂岩热导率居中,平均值为1.87 W/(m·K);细砂岩热导率最高,平均值为2.12 W/(m·K)。大地热流值介于35.0~98.8 mW/m2,平均值为76.9 mW/m2,为典型的“热盆”,平面上呈中部高、边部低的环带状展布特征。松辽盆地1 000 m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26.9~72.3℃,平均值为47.9℃;2 000 m深度的地层温度介于49.4~141...  相似文献   
150.
使用纵波震相及同台同源纵波和横波震相的走时资料及层析成像反演方法,分别给出了菲律宾海板块(PHP)和南海地区的纵波速度Vpf及同台同源的纵波和横波速度Vp和Vs结构. 结果表明,(1) PHP与欧亚板块(EUAP)的俯冲接触关系随地段而异,在琉球海沟,PHP向EUAP之下俯冲深达400 km;在台湾岛,EUAP先近陡直地俯冲到深度400 km,然后折向PHP之下达到660 km左右;在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板片几乎垂直达到660 km附近;在菲律宾海沟,PHP向EUAP之下的俯冲深度超过660 km.(2)南海地区之下是一个深达300~400 km的宽阔低速区,并且大致在莺琼海盆与700 km深处另一低速区曲折相通;在该宽阔低速区内部,有两个小而明显的低速区分别在海口火山和珠江口盆地下方.(3)对Vp和Vs及据其算出的容声速度Vb作分析发现,Vs和Vb的平均扰动量对深度的变化在一些深度范围内是反向的;年龄较大的太平洋板块俯冲体的Vs相对扰动量的平均值大于Vb的,而在较年轻的PHP俯冲体中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