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0篇 |
免费 | 548篇 |
国内免费 | 2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105篇 |
地质学 | 1248篇 |
海洋学 | 488篇 |
综合类 | 71篇 |
自然地理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105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14篇 |
2011年 | 103篇 |
2010年 | 118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84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7篇 |
1987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深水褶皱冲断带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构造变形和油气地质特征是勘探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不同地区深水褶皱冲断带的地震剖面解释和综合分析,结合沉积特征对其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和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存在4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深水褶皱冲断带,即:主动大陆边缘型深水褶皱冲断带;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泥岩滑脱型、盐岩滑脱型和重力垮塌滑动型深水褶皱冲断带。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驱动机制、构造特征和演化特征,导致了其含油气性差别较大。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深水褶皱冲断带主要发育倾向陆地的逆冲断层、叠瓦构造以及相关的褶皱构造,缺乏有效的烃源岩和储层。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深水褶皱冲断带可以划分为伸展区、过渡区和挤压区3部分,并发育相关构造,其中泥岩滑脱型和盐岩滑脱型深水褶皱冲断带已经有大量的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63.
64.
平面无结节网衣水阻力系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统计分析得到了无结节网衣的水阻力系数在不同状态下随雷诺数、倾角和布置状态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网衣沉子的组合试验验证了所得经验公式的正确性和适用性,为深水网箱等渔具的水动力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5.
<正>4月20日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至今,原油不断喷涌而出,给当地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带来巨大威胁。随着浮油面积的扩大,路易斯安那州海岸沿线的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也开始遭到浮油的侵袭,而佛罗里达州西北部的 相似文献
66.
在频域和时域内研究对等分布式系泊和分组式系泊2种系泊模式对Spar平台运动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单根系泊缆破断失效后平台运动性能的变化。首先建立Spar平台的三维水动力模型,通过在平台柱体导缆孔处指定预张力、倾角和刚度来模拟系泊系统的影响;然后采用三维势流理论进行浮体水动力计算,获得Spar平台运动响应的传递函数等水动力参数;最后根据实际海况资料,在平台生存工况下,进行Spar平台在完好系泊和单根系泊缆破断失效状态下运动响应的短期预报,并在时域内进行耦合分析,研究平台运动响应和系泊缆张力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对Spar平台系泊系统设计和平台设计前期运动性能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7.
68.
墨西哥湾深水区发育有典型的浊流沉积,长期以来就以独特的被动边缘浊积类型闻名于世。由密西西比河带来的大量碎屑物在河口外形成巨厚泥砂层,快速沉积造成上陆坡特别不稳定,所以塌坡或崩塌事件经常发生,引起迭繁的浊流活动。松散的浅水碎屑物往往随浊流被搬运到陆坡或更深的深水区,造成大规模的再沉积。塌坡事件及其引发的浊流活动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及其对沉积物造成的分选性,直接控制了墨西哥湾深水区沉积物中的流体流动以至油气生成,使其成为目前世界上富含油气的三大海区之一。但沉积砂层所伴生的超高压常常造成“井喷”,使油气探采难度加大,成本增高,连年来使有关石油公司损失惨重,也给科学界提出了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为什么墨西哥湾深水区超高压现象这么普通?超高压区的流体流动规律有什么特征?它受什么机理控制?浊流沉积跟气候变化有联系吗?是否受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随着PDC钻头的广泛使用,因PDC钻头选型与钻遇地层的不匹配,或PDC钻头本身质量问题,也遇到一些井下复杂情况。此文介绍NP6-1井在311.2mm井段使用PDC钻头钻至井深2878.76m时,PDC钻头从公扣根部折断留在井底,加工公锥和采取适当措施成功地打捞出落鱼,避免侧钻,挽回了经济损失。该井成功打捞出PDC钻头,为同类型的井下落鱼或小落鱼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0.
北部湾金线鱼、深水金线鱼与日本金线鱼矢耳石形态识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010年1~9月采自北部湾及邻近海域流刺网渔获的54尾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 Houttuyn,1782))、71尾深水金线鱼(Nemi pterus bath ybius Snyder,1911)和65尾日本金线鱼(Nemi pterus ja ponicus (Bloch,1791))耳石样本,进行了椭圆傅立叶分析.耳石轮廓经图像处理后进行灰阶转换和二值化处理,消除噪点,然后解析为椭圆傅立叶标码( EFDs).采用77个EFD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来区分3种金线鱼的耳石.结果表明,日本金线鱼幼鱼和成鱼耳石在性成熟前后存在显著的体长效应(P<0.05),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则体长效应不显著(P>0.05).因此在耳石椭圆傅立叶分析中,日本金线鱼采用性成熟个体样本,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采用全部样本.主成分分析中,第1、第2和第3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65.1%,15.3%和5.3%,可以将3种金线鱼耳石区分开来.EFD系数的逐步判别分析中,3种鱼的平均正判率达98.6%;交互验证结果显示,3种鱼的平均正判率达97.9%,这表明耳石椭圆傅立叶分析可以作为鱼种识别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