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58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等资料并结合物性资料,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三段储层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压实作用强烈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对储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早期碳酸盐胶结、自生高岭石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破裂作用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成岩作用的强度及特殊成岩矿物,划分了五类成岩相。其中,弱压实弱胶结相物性最好,中等压实中等溶蚀相、强压实中强溶蚀相物性次之,压实充填相和碳酸盐致密胶结相物性最差。通过成岩相的测井响应分析,识别了单井-剖面-平面的成岩相。预测研究区东部辫状河三角洲浅埋藏储层、西北部扇三角洲和西南部扇三角洲的水下分流河道中厚层砂砾岩体储层为甜点发育区。  相似文献   
82.
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种类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3-11月期间对涠洲岛海域进行赤潮监控监测获得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调查期间的浮游植物组成和各月的优势种变化作了分析.结果显示:涠洲岛水域浮游植物有5属103种,其中蓝藻1属2种,硅藻34属83种,甲藻8属16种,着色鞭毛藻门1属1种,绿藻门1属1种;赤潮生物有29属60种,其中蓝藻1属2种,硅藻18属40种,甲藻8属16种,着色鞭毛藻1属1种,原生动物1属1种;浮游植物优势种有球形棕囊藻、红海束毛藻、菱形海线藻、旋链角毛藻、洛氏角毛藻等,均属赤潮物种.调查期间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更替现象明显,与水温等环境因子的变动有关.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硇洲岛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建立了本研究区三维地下水数值模型,并获取了相关含水层参数。从而建立海水入侵数值模型,对硇洲岛在不同开采条件下的海水入侵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减少开采量能减缓硇洲岛海水入侵;在满足当地供水需求的前提下,减少浅层水开采量,在远离沿海区域的中部地区适当增加中层水开采量的开采方案优于现状开采条件下的方案。本研究也为减缓海水入侵提供了相关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4.
85.
涠西南凹陷主力烃源岩流沙港二段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欠补偿环境,其主要沉积物是中深湖相的暗色泥岩,地震上以亚平行、中—弱振幅、不连续的反射特征为主;流沙港组二段泥岩有机碳质量分数普遍大于1.5%,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Ⅰ和Ⅱ型,为优质生油岩。通过盆地模拟,得出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源岩生油量为114×108t,生气量为22.31×1011m3,累计生烃强度基本上大于5×106t/km2;平面上A洼生烃占41%,B洼生烃占54%,纵向上流沙港组二段生烃约占流沙港组生烃量的80%,为主要烃源贡献者;涠西南凹陷存在2期生油高峰期:涠洲组沉积时期及下洋—现今沉积时期。在综合考虑油气运聚单元划分结果、骨架砂体及断层展布与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涠西南凹陷有利的油气运聚区。  相似文献   
86.
北部湾涠洲岛及斜阳岛火山地质与喷发历史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涠洲岛及斜阳岛是北部湾内一对姊妹火山岛,本文采用火山岩K-Ar法,火山岩中砂岩捕掳体光释光法(OSL)和贝壳^14C法分别测定了火山活动的年代,结合火山岩地质特征,将涠洲岛火山活动初步划分为早-中更新世(1.42Ma-0.49Ma)和晚更新世末期(36ka-33ka)两期。早-中更新世溢流玄武质熔岩盾造就了涠洲岛及斜阳岛,从涠洲岛横路山锅盖岭盾形火山锥溢出的熔岩流向四周漫流,形成涠洲岛中心高四周低的盾形火山地形,其晚阶段球状风化玄武岩沿涠洲岛潮间带分布。晚更新世末期涠洲岛南湾火山和斜阳岛斜阳村火山射气岩浆喷发,间有岩浆喷发,形成典型的低平火山口和巨厚基浪堆积几乎覆盖两岛,经历了海蚀作用,塑造了两岛现代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87.
涠洲岛及其东北部海域存在多种潜在的灾害地质因素,对海洋开发活动、海洋工程建设有着潜在的威胁和隐患。本文根据实测的资料以及历史资料对研究区域内海底表面及浅部地层工程地质地质类型如海底障碍物、珊瑚礁、基岩出露及浅埋、陡坡、砂土液化、沉溺河谷等做了分析,讨论了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为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海洋地质灾害所引起的危害。  相似文献   
88.
根据近年在北部湾盆地内采集的3 000 km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数据,对研究区的主要沉积界面和地层层序进行了解释和划分,得到了3套主要地层的厚度图,通过对主要地层厚度图的比较分析,发现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以来,盆地内沉积中心经历了从涠西南凹陷-海中凹陷-海头北凹陷的迁移过程,从而揭示了北部湾盆地内的不均匀沉降,且其相对快速沉降区域经历了大致从北往南的迁移。  相似文献   
89.

过去2000年来是人类高速发展的时期,环境变化已经从自然驱动主导转变为受人类和自然共同影响。涠洲岛位于南海西北部的北部湾海域中部,受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和频繁的台风的影响,湿地沉积发育丰富,是研究亚热带海岛气候环境变化以及揭示人类活动的理想区域。本研究通过对涠洲岛湿地钻孔(WZD)长度160 cm的剖面开展高分辨率孢粉、炭屑和粒度分析等多指标综合分析,在AMS 14C测年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当地历史文献资料,讨论了涠洲岛近1500年的植被演化与气候变化历史,并进一步揭示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涠洲岛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涠洲岛环境变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1)1471~669 cal.a B.P.(479~1281 cal.A.D.),剖面孢粉最低,优势植物基本以耐旱品种为主,表明此时期高温干旱。松花粉含量高,指示涠洲岛周围地区可能发育大量针叶林,形成以耐旱灌木、草本为主的稀树草原景观。在高温干旱的气候背景下,发生自然火灾的可能性大,此阶段的炭屑多为地方性火灾产生,涠洲岛基本保持着原始生态面貌。2)669~372 cal.a B.P.(1281~1578 cal.A.D.),孢粉浓度增加,表明木本植物类型变丰富,气候温暖湿润。该时期涠洲岛上植被茂盛,变为从稀树草原到北亚热带季节性雨林的过渡型。温暖湿润的气候以及可供用于烧火的木材增多、有利于人类迁入并定居。3)372~93 cal.a B.P.(1578~1857 cal.A.D.),喜凉的杜鹃花粉继续增加,耐寒冷的漆树科常有出现,表征此时气温进一步下降。十字花科、莴苣属等常见伴人植物花粉的出现以及剖面炭屑浓度和禾本科花粉迅速上升,说明人类在涠洲岛开始修建人工池塘,并开展水稻种植及其他农业活动。人类活动对岛上原始环境产生影响,但原始植被的防御力使得涠洲岛仍然部分保留了原始特征。4)93 cal.a B.P.~现在(1857 cal.A.D.),木本植物花粉先减少后急剧增加,热带性植物木麻黄属增多指示此期间气候转暖。此时期大致对应现代暖期。仙人掌已经成为该岛优势植物,仙人掌、樟、楝、木麻黄、金合欢组合植被成为涠洲岛特有的植被景观。此外,D<100 μm、D≥100 μm这两种粒径的炭屑和禾本科花粉含量急剧升至整个剖面的最高峰,中值粒径迅速细化,记录了强烈的人类活动。涠洲岛近1500年以来的孢粉炭屑记录表明,在中世纪暖期期间(900~700 cal.a B.P.),涠洲岛高温干旱,海平面有所上升。在小冰期期间(500~350 cal.a B.P.),气候温暖湿润并随着海平面下降。涠洲岛气候环境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调控,同时受ENSO活动等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90.
金希 《海洋世界》2014,(6):54-61
正儿童节假期短暂,若是家长想带着孩子去海岛吹海风耍海水,都有哪些小岛可以满足这趟短暂而又休闲的旅行呢?香港南丫岛南丫岛是香港境内第三大岛屿,它是附近市民在周末度假的休闲胜地。由于南丫岛离市区比较近,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船程,便可以到达小岛。南丫岛有着迷人的海岸风光、美味的海鲜美食以及中西方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