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8篇
  免费   359篇
  国内免费   222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1133篇
海洋学   50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16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2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汪海燕 《世界地质》2016,35(3):801-808
为了找出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油分布的控制因素,通过精细的沉积解剖特征研究,认为齐家地区高三、高四油层组沉积相为浅水三角洲相,由北向南依次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亚相,基准面下降期间伴随多次小规模的湖进造成三角洲外前缘与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内前缘前端与三角洲外前缘泥岩呈多期迭加分布,给源内致密油提供了源储匹配的前提。其次,分析了沉积相对致密储层、优质生油层及两者匹配关系这"三大条件"的控制作用,指出齐家地区存在两种致密油藏:三角洲内前缘前端远砂坝致密油藏和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致密油藏。通过比较"三大条件"的优劣程度,认为前者储层条件、烃源岩条件及源储匹配较好,是本区最重要的致密油藏类型。最后指出齐家南部外前缘前端远砂坝微相是下一步致密油勘探的最有利微相。  相似文献   
942.
大庆萨尔图中部油田主力油层单元间夹层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过40多年开发.大庆萨尔图中部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阶段.复杂的地下形式要求了解更加精细的储层特征。在主力油层葡萄花油层Ⅰ组沉积相带图全面绘制完成的情况下,通过应用VFP,AutoCAD计算机技术将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之一的小层数据库进一步开发利用.得到主力油层单元间夹层图.从而首次实现了对萨尔图中部油田主力油层单元间沉积特征的整体描述.认识了平原相、三角洲内前缘相单元间夹层不同的特征.并指出了单元间夹层的发育、分布受上覆沉积单元河流相空间发育位置控制的规律.为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综合调整多提供了一种新的储层图幅资料。  相似文献   
943.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主要受西北沉积体系控制,沉积期构造背景稳定,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大量的岩心观察表明,煤线、植物叶片、根系、虫孔、沉积构造等浅水环境标志广泛分布,反映了沉积时水体较浅(数米至十余米)。研究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沉积微相。与典型的河控三角洲不同,其沉积相带分布范围宽广,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在平面上平缓相接,无明显的转折。其中,三角洲前缘可进一步细分为三角洲内前缘和三角洲外前缘。长8油层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延伸较远,规模较大,具有顺河道方向局部厚层砂体呈坨状分布、垂直河道方向坨状砂体围绕湖盆呈环带状展布的特征,这种砂体展布特征主要受湖岸线位置控制,即湖岸线控砂,与拗陷湖盆坡折带控砂特征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44.
陆相湖盆与海洋环境不同,具有水体浅、能量弱、湖进湖退频繁等特点。综合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等关键技术,通过中国东部及中西部典型陆相湖盆的勘探实践、野外露头解剖和现代沉积考察,总结了陆相湖盆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的分布模式,并提出了复合砂体地质编图法。研究结果表明:(1)陆相湖盆的“湖—陆过渡沉积体系”不仅发育分流河道,还发育河口坝和沿岸砂坝,这些不同时期的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沿岸砂坝交织叠加在一起,在古代地层和现代沉积中得以保存;(2)地形平坦处,水体浅、波浪作用不强、河流作用为主,形成河道砂体;湖岸较陡处,波浪作用强,分流河道砂体被波浪改造,形成沿湖岸分布的滩坝砂体;(3)在高频湖平面变化背景下,岸线的迁移导致沉积坡折的迁移,形成了多期垂直于岸线分布的树枝状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和多期平行于岸线呈带状分布的沿岸滩坝砂体相互交织的陆相湖盆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的特殊结构;(4)复合砂体地质编图法基于传统单因素法,以复合砂体分布模式为指导,主要针对发育在水体较浅、地形平坦开阔背景下的陆相湖盆三角洲—滩坝砂体。  相似文献   
945.
二连盆地由为数众多的早白垩世小型断陷湖盆组成,其缓坡带普遍发育的高位三角洲体系与特定的构造背景配置可形成多种类型的成藏组合,发育多个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构成立体含油、叠加连片的态势。以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例,以层序地层分析为基础,在缓坡带的湖泊层序高位体系域识别出了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两种粗碎屑三角洲体系。根据...  相似文献   
946.
黄河三角洲进积与滨海湿地地质环境演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5个钻孔岩芯的沉积学观测、微古分析、14C测年,同时结合历史记录及遥感资料,分析了本区末次冰后期以来的沉积序列,重建了近10ka以来古环境演变过程,分析了古环境演化对滨海湿地演替的控制作用。本文着重讨论了黄河三角洲进积与湿地形成演替规律,总结了从水生系统、浅海湿地系统、潮滩湿地直至上三角洲平原湿地向陆地生态系统的演替模式。同时通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与老黄河三角洲演化模式进行对比,提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会加速和改变湿地地质环境演替进程和方向的一般规律。笔者等还进一步提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1855年之后湿地演替速率明显加快,约达8~33倍。古环境的重建与滨海湿地响应机制研究可更清楚地理解湿地如何对未来环境变化进行响应,包括海平面上升,从而为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科学导向。  相似文献   
947.
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中的陆域水沙临界条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许炯心 《地理研究》2002,21(2):163-170
黄河三角洲发育是河口区河流动力及陆域物质通量与海洋动力及海域物质通量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角洲造陆速率取决于上述两方面的对比关系。当上述两方面处于平衡时 ,三角洲造陆处于临界状态 ,即净造陆速率为零 ,与之相联系的入海泥沙量和径流量可视为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的临界水沙条件。运用经验统计方法估算出 :当入海年沙量Qs为 2 78亿t/a、入海年水量Qw为 76 7亿m3时 ,或者当关系式 3 1934Qs+ 0 0 85 6Qw=17 94得到满足时 ,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处于临界平衡状态。在黄河流域的环境管理中 ,应将上述两项临界值作为约束条件。黄河流域生态用水量的内涵应予以扩展 ,维持三角洲造陆平衡所必须的入海径流量 ,应作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用水量。  相似文献   
948.
正《Geoscience Frontiers》是2010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新英文刊物,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主办,2010年10月创刊出版。《Geoscience Frontiers》的办刊宗旨为:瞄准国际地学领域学科前沿,发表国内外地学前缘研究成果,探索地学前缘发展态势,为推动地学事业和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诚邀国内外地学专家向《Geoscience Frontiers》投稿。本刊参考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  相似文献   
949.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Y7柱样磁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380cm长的Y7柱样为对象,在磁性测量、地球化学和粒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近百年以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磁性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磁铁矿是主导Y7柱样磁性特征的主要矿物,相比常量元素和粒度的均一组成,磁性特征存在显著的垂向变化。  相似文献   
950.
高邮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岩心微相分析、砂体形态和测井剖面对比分析 ,对阜三段各亚段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 ,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在三角洲前缘发育区 ,由东北向西南方向 ,相带分异比较明显 ,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砂坝变为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及较深水湖泊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 ,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 ,储油物性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