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1篇 |
免费 | 232篇 |
国内免费 | 1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4篇 |
大气科学 | 132篇 |
地球物理 | 114篇 |
地质学 | 195篇 |
海洋学 | 61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26篇 |
自然地理 | 1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102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93篇 |
2008年 | 77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52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基于天气因素的我国登革热流行风险地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和不断增加的输入病例被认为是登革热在中国重新出现而且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通过对一些登革热流行地区的天气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天气因素与登革热之间的关系。广州、福州和宁波的天气因素被用于交叉相关分析,根据天气和登革热疫情的时间关系,构建了我国登革热流行的气象风险地图。结果显示天气因素对登革热疫情都存在8~10周的延迟影响。我国登革热的高风险地区主要在华南和华东的沿海地区。华南地区经常暴发登革热,华东沿海地区的南部近年来也多次暴发登革热。虽然有些地区还没有登革热流行的记录,但应该加强对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管理,防止出现本地流行。 相似文献
142.
分析中国沿海污损性双壳类的种类组成、分布范围、污损特点及状况,指出其以紫贻贝(Mytilus eduli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gigas)、福建牡蛎(Crassostrea gigas angulata)、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棘刺牡蛎(Saccostrea echinata)、缘齿牡蛎(Dendostrea crenulifera)、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等为优势种,污损特点与地理位置、离岸距离、浸海时间和当地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将来工作应着重于分类鉴定、生态调查、防除治理和外来种入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3.
中国东南沿海两条重要的地体边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东南沿海存在两条重要的地体边界,一条分布于松阳—政和—清流,是古华夏地体与东南沿海地体的边界。它代表中元古代扩张裂解而于早古生代完成碰撞闭合的古缝合带。另一条边界出露于台湾海峡西岸的平潭—东山地体内。它于早白垩世方移置于大陆边缘,至今仍在活动,是地震活动带之一。两条地体缝合带所代表的两次碰撞是东南沿海两次最重要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144.
145.
146.
江苏东临黄海,海洋资源丰富,海洋开发条件优越。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经济社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区位优势更加突出,经济建设在全国名列前茅。新时期, 相似文献
147.
东南沿海基底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东南沿海基底地质研究作了一简要的历史回顾和现状介绍之后,本文认为解决这一至今仍悬而未决的地质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同位素年龄值的正确解释,基底岩系变形历史和热事件史的研兖以及现代造山作用理论的理解.新的地质事实使作者相信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由不同大陆地块拼贴而成的复合体,不同地块的基底岩系在现代地表上的出露构成了“华夏古陆”,因而这一名词作为一个地质概念,它是僵化的,由此而来的论争也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本文就澄清本区基底构造问题的途径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48.
分别基于Pearson-III、Gumbel和Weibull概率分布利用越南沿海从北部到南部的9个代表验潮站的年最高水位观测数据序列计算出各站的10年、20年、50年、100年、200年一遇极高水位。结果表明Pearson-III和Weibull分布推算的结果更相近,比Gumbel分布推算的结果有差距,但差距较小。将三种方法计算的各站结果取平均作为最终结果更合理的。通过对各站的极值水位和各站观测水位资料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越南北部的极值距平值比中部和南部地区的极值距平值大,可达3米,极值距平最大值集中在越南北部沿海地区的潮站,因此,在防洪的角度来看越南北部极易发生洪水、风暴潮灾害,中部和南部极值距平也可达2米可发生较小的洪水和风暴潮 相似文献
149.
青岛开发区拥有144.5千米的海岸线,为了从根本上防治海潮对海岸线的侵蚀,保护海岸带资源,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区大力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着力打造沿海“绿色屏障”。 相似文献
150.
位于中国大陆东南缘的福建地区是东南沿海的一个活动构造带,有着复杂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为了认识该区浅部地壳结构和基底构造特征,利用福建地区4条NE向深地震测深测线的Pg波走时数据,使用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4条剖面上部地壳的精细速度结构,揭示了该区上部地壳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基底构造以及断裂浅部特征。4条剖面速度介于4 700 ~6 100 m/s,自西向东速度变化逐渐增强,构造单元边界两侧基底速度横向变化明显;4条剖面结晶基底界面埋深介于1.0~6.0 km,由北往南有所加深,基底面的起伏与构造凸起和凹陷对应;闽西北隆起带的上部结构速度整体偏高且界面埋深较浅,与变质基底有关;闽西南拗陷带的上部地壳结构高低速变化明显且界面形态呈深浅间隔变化,与该区的断陷盆地和拗陷与隆起交错的地质构造相对应;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带的上部地壳速度高、变化大,表明华南大陆东部所受的构造活动强于西部。剖面经过的NW向断裂带都切割基底,与该区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变形的主方向一致,反映了受古太平洋板块NW向的俯冲−碰撞挤压作用。研究成果为获得东南沿海重要的NW向构造深浅关系提供浅部地震学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