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150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114篇
地质学   195篇
海洋学   6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17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31.
粤东河源盆地是东南沿海规模较大的晚中生代—新生代陆相盆地之一,发育有较为完整的晚白垩世—新近纪地层。研究该盆地的深部构造、控盆断裂、沉积序列和盆地的形成发展,对于认识东南沿海晚中生代—新近纪的大地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反射剖面和约两千米的地质科学钻探等数据资料的综合研究,查明了河源盆地为中生代—新生代沉积断陷盆地,地层结构清晰,沉积基底为早古生代地层,并建立了该盆地晚白垩世—新近纪的三阶段沉积序列;该盆地发育渐新世的火山岩,揭示了控盆边界断裂及内部构造发育特征,暗示了原型盆地的破坏发生于晚新生代:即盆地南北两侧紫金—博罗逆冲断层和河源断裂带在晚古近纪—新近纪强烈地改造了原型盆地;基于以上认识,初步恢复了河源盆地的形成演化历史,构建了河源盆地沉积序列-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2.
2008年5月8—10日,东南沿海环境变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晋江市举行。会议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热带亚热带环境专业委员会、福建晋江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所、教育部高等院校、中国地震局、国土资源部、香港大学以及地方院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分别就东南沿海的海平面变化、地震减灾、晚第四纪红土、气候系统的响应、环境变化的地质记录等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与交流。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广东省科协主席谢先德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玶研究员、徐起浩研究员、袁宝印研究员作主题报告,热带亚热带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照宇研究员主持大会,晋江市副市长蔡萌芽、市人大副主任颜子鸿出席大会(封底照片)。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50余篇。  相似文献   
133.

位于中国大陆东南缘的福建地区是东南沿海的一个活动构造带,有着复杂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为了认识该区浅部地壳结构和基底构造特征,利用福建地区4条NE向深地震测深测线的Pg波走时数据,使用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4条剖面上部地壳的精细速度结构,揭示了该区上部地壳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基底构造以及断裂浅部特征。4条剖面速度介于4 700 ~6 100 m/s,自西向东速度变化逐渐增强,构造单元边界两侧基底速度横向变化明显;4条剖面结晶基底界面埋深介于1.0~6.0 km,由北往南有所加深,基底面的起伏与构造凸起和凹陷对应;闽西北隆起带的上部结构速度整体偏高且界面埋深较浅,与变质基底有关;闽西南拗陷带的上部地壳结构高低速变化明显且界面形态呈深浅间隔变化,与该区的断陷盆地和拗陷与隆起交错的地质构造相对应;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带的上部地壳速度高、变化大,表明华南大陆东部所受的构造活动强于西部。剖面经过的NW向断裂带都切割基底,与该区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变形的主方向一致,反映了受古太平洋板块NW向的俯冲−碰撞挤压作用。研究成果为获得东南沿海重要的NW向构造深浅关系提供浅部地震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4.
中国沿海低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包括地震在内的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由于已有研究成果缺乏对地震灾害暴露和风险的研究,本文利用CoastalDEM、Worldpop人口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等数据,分析1990—2015年中国沿海低地地震高危险性地区人口暴露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低地地震高危险性地区面积为15.1×104 km2,约占全国沿海低地总面积的70.6%;1990—2015年,沿海低地地震高危险性地区暴露人口不断增加,2015年暴露人口达16869万人,与此同时,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而农村人口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35.
青岛园林露栽植的观赏植物大都在春季4月中,下旬开花,秋季开花的观赏植物较少,经调查约有24科55种,本文分别对每种花卉生长环境,园林用途、开花结果日期作了介绍,以供引种这些野花卉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6.
中国东南沿海两条重要的地体边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天钧  黄辉 《福建地质》1991,10(1):1-15
中国东南沿海存在两条重要的地体边界,一条分布于松阳—政和—清流,是古华夏地体与东南沿海地体的边界。它代表中元古代扩张裂解而于早古生代完成碰撞闭合的古缝合带。另一条边界出露于台湾海峡西岸的平潭—东山地体内。它于早白垩世方移置于大陆边缘,至今仍在活动,是地震活动带之一。两条地体缝合带所代表的两次碰撞是东南沿海两次最重要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137.
文章结合大连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对大连市旅游业进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大连市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及应达到的相应标准,并为实现和达到这些目标提出了旅游业的管理、宣传、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138.
莫知 《海洋世界》2006,(9):14-17
无论日本政府是怎么说的,大多数人都相信,在日本这样一个岛国,1900年以前,仅仅是生活在一些孤立的、沿海区域的居民才会食用鲸肉。他们的捕鲸技术也非常传统,不像美国、挪威和其他一些国家那样使用大型作业船和爆炸性鱼叉。那些沿海的居民将他们艰难捕获的鲸肉用盐腌渍在木桶里  相似文献   
139.
分析了粤西阳洪、湛江等沿海地区在海平面上升后潮汐特性的变化,得出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最高潮位上升,强潮频率增多时间的延后,潮汐通道复杂的港湾还有潮差加工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0.
琵琶螺(Ficus)生活于浅海沙泥质的海底,是我国东、南沿海渔民拖网常捕到的腹足纲软体动物,肉肥大供食用,壳可制工艺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