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49篇
  免费   5206篇
  国内免费   6503篇
测绘学   786篇
大气科学   5602篇
地球物理   3243篇
地质学   15037篇
海洋学   3865篇
天文学   274篇
综合类   1075篇
自然地理   1276篇
  2024年   200篇
  2023年   723篇
  2022年   955篇
  2021年   995篇
  2020年   801篇
  2019年   908篇
  2018年   728篇
  2017年   718篇
  2016年   717篇
  2015年   866篇
  2014年   1376篇
  2013年   1148篇
  2012年   1280篇
  2011年   1330篇
  2010年   1270篇
  2009年   1331篇
  2008年   1296篇
  2007年   1223篇
  2006年   1143篇
  2005年   1113篇
  2004年   1112篇
  2003年   1057篇
  2002年   877篇
  2001年   934篇
  2000年   831篇
  1999年   749篇
  1998年   727篇
  1997年   759篇
  1996年   735篇
  1995年   622篇
  1994年   541篇
  1993年   419篇
  1992年   441篇
  1991年   366篇
  1990年   349篇
  1989年   257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4年   10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本文应用现场勘测和数据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预测了开发区近期(2000年)及远期(2010年)的开发建设对该海域的污染影响,探讨了对该海域污染影响较小且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污水排海方案,为开发区的建设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2.
太湖表面定振波的数值计算和最大熵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勇  濮培民 《海洋与湖沼》1996,27(2):157-162
利用水动力学方程对太湖表面的定振波进行计算,算得定振波周期约为452min,另外,利用1992年8月29-31日在太湖西山观测到的水位资料,采用最大熵谱法,分析太湖表面的定振波,得周期值约为450min。计算和分析的周期值基本吻合,取熵谱分析结果得太湖表面的单节点定振波周期值为450min。  相似文献   
103.
海浪是引起我国海灾海难事故的主要海洋环境过程之一。每年由海浪引起的海灾海难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亿元计。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引进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对中国海近海海域(15°~45°N,105°~141°E和15°~45°N,105”~155°E)进行了72小时的海浪数值预报,从1989年1月起进行了试报,从1992年11月起投入了准业务运行。预报结果能够为海浪业务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介绍了浅水情形下的第三代海浪模式以及几年来的试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04.
赤道太平洋海温的东西振荡及其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37°E剖面不同深度的海温资料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整理和分析,发现热带西太平洋海温敏感区(约在6°N,125~150m处)的海温(WSST)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关系.在对赤道太平洋海、气运动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二维海气耦合模式.用此模式模拟出在赤道太平洋中存在一类似于大气中Walker环流的赤道太平洋环流,其强弱变化造成了赤道太平洋海温的东西振荡.  相似文献   
105.
文中给出了用蓝绿激光脉冲探测水下目标时的回波特性初步研究结果,所用的方法是对激光脉冲在海水中的传输作蒙特卡洛统计模拟.研究表明,位于目标上方空中的接收机收到的回波脉冲功率随着目标物水深的增加而呈指数下降,但随目标物反射的增加而增加.水体对激光的多次散射增强了回波脉冲功率,但也使脉冲明显变宽.  相似文献   
106.
107.
1992年8月23—24日,安德鲁飓风经过了美国大巴哈马滩北部的两个典型的鲕沉积地区(catcay和Joulfefscay).在风暴后7个星期,观察到在风暴中沉积于高能潮道(4m深)中的碳酸盐灰泥纹层已经暴露在水下鲕丘的丘槽中,  相似文献   
108.
珠江口现代沉积速率及其反映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珠江河口海区泥沙来源及淤积动态,采用以历史海图分析对比为主,~(210)Pb测年数据校核等方法,参考有关沉积速率定性方面的标志,推算出珠江口不同地段的现代沉积速率,并相应划分出高速率沉积、快速率沉积、中速率沉积和慢速率沉积或稍有侵蚀等4个分区.进而,还论述了沉积作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9.
南海潮汐数值预报及其在海道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协振潮波二维铅直平均运动方程为南海海域潮波运动的物理模式,用ADI方法进行差分求解,对该海域进行潮汐数值预报,并应用于海道测量。经实测数据对比,此方法不但可行,而且精度远高于一次或三次24h潮汐预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0.
利用9层15波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研究了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南海西南季风建立早晚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西-中太平洋海温异常数值试验结果最能反映出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早、晚年4~5月份大气环流的差异特征.数值试验结果显示:西太平洋海温正(负)异常可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减弱(加强);中太平洋海温正(负)异常主要使得中太平洋上空的洋中槽减弱(加深);东太平洋海温正(负)异常可造成东太平洋赤道两侧高层环流产生反气旋性(气旋性)变化,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出现东风(西风)异常,西太副高加强(减弱).可见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和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都可以对副高强弱变化产生明显影响,从而对南海西南季风建立早晚产生影响,只不过西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西太平洋正(负)海温异常与中太平洋负(正)海温异常经常是同时出现的,其激发出的与向东传的Kelvin波和向西传的行星波相联系的环流异常为南海季风建立早(晚)提供有利的条件,因而这一海温分布型是影响南海西南季风建立早晚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