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47篇 |
免费 | 2226篇 |
国内免费 | 207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4篇 |
大气科学 | 265篇 |
地球物理 | 792篇 |
地质学 | 7548篇 |
海洋学 | 1469篇 |
天文学 | 14篇 |
综合类 | 709篇 |
自然地理 | 7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223篇 |
2023年 | 339篇 |
2022年 | 385篇 |
2021年 | 362篇 |
2020年 | 313篇 |
2019年 | 323篇 |
2018年 | 250篇 |
2017年 | 272篇 |
2016年 | 286篇 |
2015年 | 343篇 |
2014年 | 508篇 |
2013年 | 386篇 |
2012年 | 440篇 |
2011年 | 477篇 |
2010年 | 507篇 |
2009年 | 477篇 |
2008年 | 435篇 |
2007年 | 427篇 |
2006年 | 442篇 |
2005年 | 362篇 |
2004年 | 350篇 |
2003年 | 301篇 |
2002年 | 277篇 |
2001年 | 312篇 |
2000年 | 276篇 |
1999年 | 278篇 |
1998年 | 263篇 |
1997年 | 244篇 |
1996年 | 243篇 |
1995年 | 223篇 |
1994年 | 194篇 |
1993年 | 201篇 |
1992年 | 202篇 |
1991年 | 194篇 |
1990年 | 235篇 |
1989年 | 170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6篇 |
1975年 | 4篇 |
1944年 | 6篇 |
1943年 | 5篇 |
1934年 | 8篇 |
1933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极进入了以海冰快速减少为显著特征的快速变化时期。通过分析“波弗特流涡观测计划”在北冰洋加拿大海盆的4个站点上布放剖面观测系统所获得的2003—2011年的温度、盐度剖面观测数据,研究了加拿大海盆北极中层水的变化特征。在观测期间,加拿大海盆中央区中层水核心温度变化较小,楚科奇海台地区有明显下降特征,海盆中央区以北以及加拿大群岛陆坡边缘区核心温度呈持续升高趋势。北极中层水核心深度在4个站点都有不同程度的加深趋势,加深的程度和参与分析的表层淡水含量以及因海冰消失导致的风应力变化有一定的对应特征。4个站点表层(75—200 m)的热含量在无冰海域有明显的增长,在有冰海域热含量较稳定;加拿大海盆200—400 m和400—800 m深度范围内的热含量变化情况与中层水核心深度的变化情况一致,伴随着中层水核心深度加深至400 m乃至更深处,中层水的能量也逐渐下移,造成200—400 m水层能量普遍降低而400—800 m水层能量普遍增加。加拿大海盆4个观测站点因背景环境条件和所受影响的不同,造成了中层水的变化和响应趋势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2.
143.
大别山黄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新的地质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别山黄石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上有很多近水平的反射体,表明大别山中心部位的中、下地壳内也有近水平的分层性。反映有流变性和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与大型薄皮构造理论对岩石圈性质的认识一致,因而在其运动过程中应服从薄皮构造的运动规律。结合以往对大别山区划分的岩石一构造组合,在前人对此反射地震剖面所作的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对反射地震剖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解释,并建立了大别山造山带在此剖面上的两维几何结构。剖面南部为造山过程中形成的背斜构造。地表15km深度内为由碰撞混杂岩组成的扬子与中一朝大陆之间的主滑脱带。剖面中部为造山期后的侵入体。剖面北部为主滑脱带的根带(通常认为的缝合带),根带被中生代形成的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切割。剖面最北端为变质复理石中略晚于主滑脱带的反向冲断带。推溺l下地壳的断开距离在扬子大陆俯冲时(三叠纪前)规模较大,然后逐渐缩小,直至保留到今天的规模。 相似文献
144.
布卡拉曼加拉贝氏牙形石动物群首次在西藏阿里日土县多玛区脱塔拉剖面的吞龙共巴组底部发现,主要由Rabeignathus bucaramangus,Sweetognathus whitei,Sweetognathus ironatus和Mesogondolella cf.bissilli组成,指示的地层时代为Artinskian中晚--Kungurian早期。此前,该动物群仅发现于美国犹他州、堪萨斯州、哥伦比亚的布卡拉曼加、帕米尔东南部和中国滇西保山地区。该牙形石动物群的产出地点位于班公湖以北、龙木错以南的喀喇昆仑地层分区,跨越了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北界,而这一动物群被认为是冈瓦纳北缘浅海区特有的浅水相类型,因此推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可能不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145.
桂西下三叠统牙形石序列的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桂西下三叠统为海相沉积,根据其岩性、厚度、化石类型等诸方面的明显差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作登型和太平型。本文详细研究了桂西两种类型下三叠统的牙形石,认为不同类型的下三叠统具有不同的牙形石序列。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桂西下三叠统牙形石序列予以重新厘定。补充了作登型下三叠统的Neogondolella carinta带;指出作登型下三叠统不宜建立Platyvillosus costatus带;在太平型下三叠统Dienerian阶—Spathian阶中新建了Pachvcladina erromera带,Platyvillosus costatus带,Pachycladina obliqua-Parachirognathus delicatulus带和Neospathodus triangularis带;指出了每一个牙形石带的性质并与作登型下三叠统牙形石序列进行了对比。本文还从事件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两个角度,对桂西二叠一三叠系界线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6.
148.
149.
Guadalupian (Middle Permian) Conodont Faunas at Shangsi Section, Northeast Sichuan Provi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recovered the Guadalupian conodont faunas from Shangsi (上寺) Section in Northeast Sichuan (四川). Four genera and nin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and three conodont zones were recognized and established; they include Jinogondolella nankingensis Zone, J. aserrata Zone, and J. postserrata Zone. The Roadian and Wordian boundary is set in the interval 5 m from the top of Bed 86 by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he conodont J. aserrata. The Wordian and Capitanian boundary is set in the interval 2.3 m from the top of the Bed 95 by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J. postserrata. Most of the specimens demonstrated low color alteration index (CAI) as 1.5-3, indicating that most part of the Maokou (茅口) Formation may have the suitable thermal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oil source rocks. 相似文献
150.
基于吸力量测确定膨胀土活动带和裂隙深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M itchell公式和裂隙扩展深度方程两种吸力法确定安康地区膨胀土大气影响深度和裂隙开展深度。其一通过对安康地区两处天然边坡开挖观测井,利用张力计进行不同深度处吸力值的现场量测,根据M itchell提出公式计算大气影响深度;其二根据非饱和土抗拉强度公式,建立膨胀土裂隙扩展深度方程,利用基质吸力量测结果求其理论解。结果表明,安康地区膨胀土吸力变化曲线随深度增加变幅减小,呈波浪式推移。M itchell公式确定安康地区膨胀土的大气影响深度为3.35m以内,裂隙深度方程确定裂隙开展深度为3.063.14m。利用M itchell公式计算大气影响深度与膨胀土断裂理论公式确定的裂隙开展深度结果接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