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52篇 |
免费 | 2226篇 |
国内免费 | 207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4篇 |
大气科学 | 265篇 |
地球物理 | 794篇 |
地质学 | 7548篇 |
海洋学 | 1469篇 |
天文学 | 14篇 |
综合类 | 709篇 |
自然地理 | 71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226篇 |
2023年 | 339篇 |
2022年 | 385篇 |
2021年 | 362篇 |
2020年 | 313篇 |
2019年 | 323篇 |
2018年 | 250篇 |
2017年 | 272篇 |
2016年 | 286篇 |
2015年 | 343篇 |
2014年 | 508篇 |
2013年 | 386篇 |
2012年 | 440篇 |
2011年 | 477篇 |
2010年 | 507篇 |
2009年 | 477篇 |
2008年 | 435篇 |
2007年 | 427篇 |
2006年 | 442篇 |
2005年 | 362篇 |
2004年 | 350篇 |
2003年 | 301篇 |
2002年 | 277篇 |
2001年 | 312篇 |
2000年 | 276篇 |
1999年 | 278篇 |
1998年 | 263篇 |
1997年 | 244篇 |
1996年 | 243篇 |
1995年 | 223篇 |
1994年 | 194篇 |
1993年 | 201篇 |
1992年 | 202篇 |
1991年 | 194篇 |
1990年 | 235篇 |
1989年 | 170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6篇 |
1975年 | 4篇 |
1944年 | 6篇 |
1943年 | 5篇 |
1934年 | 8篇 |
1933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避免山西临汾胜利煤矿10号煤层采动过程中受上覆6号煤层采空区透水的威胁,利用板壳理论、断裂力学理论分别建立导水裂隙带高度和底板破裂深度的力学模型,计算10号煤层Ⅰ—Ⅵ区开采过程中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为46.77 m、48.86 m、56.05 m、56.14 m、56.33 m和55.20 m,6号煤层Ⅰ—Ⅳ区的破裂带影响深度分别为1.57 m、1.14 m、1.85 m和1.26 m。通过构建上覆煤层采空区积水危险性类型的划分准则,对10号煤层采动过程中受到上覆6号煤层采空区积水的危险性进行判定分析,结果表明:6号煤层Ⅰ—Ⅳ区对10号煤层的积水危险性类型均为突水型,会对10号煤开采过程产生安全威胁;6号煤层的不可采区域对10号煤层Ⅴ区和Ⅵ区的影响类型为原岩渗透型,对10号煤层Ⅴ区和Ⅵ区的回采不会构成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2.
133.
广东江门五邑地区盛产的黄蜡石(简称台山玉),具有色彩绚丽、质地细腻温润、硬度高等特点,从外观看,台山玉与黄龙玉、石英质玉同属于二氧化硅质玉石,外观相似。从结构来说,它们的内部石英粒度是逐渐变化的,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来划分种类,关于台山玉的定名,如何区别台山玉及黄龙玉成了普遍问题。此外,关于台山玉的地质产状、矿床学成因等方面研究较为薄弱。该文利用偏光显微镜、化学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重点对台山玉的形成,宝石学矿物学性质进行研究与分析,力求给予五邑地区台山玉商业运作当中的理论层面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4.
湖北竹山县寒武纪碳硅质板岩层间破碎带内有大量蓝色的磷钙铝矾、纤磷钙铝石混合物与绿松石共生,物理性质表现为致密坚硬而性脆,吸水性强。化学成分分析硅和铝的含量高,磷含量少,并含有少量的硫和铜,是溶液为酸性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6.
台湾东北海域冷水块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海洋调查历史资料,对台湾东北海域冷水块的时空分布、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利用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轨迹,佐证冬季该冷水块的存在。(2)鉴于该冷水的重要性,建议对它给予称谓,暂定名为“彭花棉”冷水块。(3)该冷水块是黑潮次表层水涌升的结果,是黑潮对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影响的典型实例之一。(4)该冷水块具有低温、高盐、高密、低氧、高磷、高硅和高氮等特性。 相似文献
137.
以三门湾为例,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EMD)将原始风暴潮增水过程进行分解,并对各个子模态进行能量谱分析,研究每种波动对应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半封闭海湾内的风暴潮增水较为严重,造成三门湾内强增水的台风为三门湾南侧的西北向登陆台风。EMD分解结果显示三门湾内的风暴潮增水包含6 h,12 h,20 h左右的波动,其中6 h左右的波动来源于海湾共振,共振的频率是由海湾的形状、水深等固有性质所决定的。12 h的波动是由于天文潮与风暴潮耦合作用导致,20 h左右的波动是由于台风移动过程中外海波动的传入。结果表明EMD方法为风暴潮波动增水特征的精细认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加深对海湾内风暴潮波动增水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8.
X射线衍射分析和化学成分研究表明,磷灰石为氟磷灰石,榍石成分中存在着的主要类质同象替代是(Fe~(3+)、Al)+(F,OH)~-=Ti~(4+)+O~(2-)。磷灰石和榍石是碱性辉长岩的REE、Ba、Zr等微量元素的主要载体;它们是在较高氧逸度的条件下结晶的。磷灰石的Sr同位素特征说明形成双龙桥碱性辉长杂岩的物质来源于上地幔。 相似文献
139.
通过对延长油矿延223井晚古生代孢粉组合研究以及古植被的恢复,探讨了该区晚古生代孢粉植物化石组合的地层学和古气候意义。根据孢粉化石主要属种的时代分布及其在各样品中百分含量的规律性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Gulisporites cochlearius-Laevigatosporites minimus组合、Sinulatisporites-Florinites组合和Lueckeisporites permianus-Platysaccus radialis组合。根据对划分孢粉组合的特征分析,通过与邻区及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孢粉组合的对比,探讨了孢粉组合的时代意义。通过孢粉组合,推测了相应时期的古植被类型,并与前人在相同地质时期所建立的大植物化石带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各地质时期植被的兴起、发展、繁盛以及衰退绝灭的历史过程,研究区二叠纪植物群属于典型的华夏植物群,反映了一种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二叠纪晚期随着松柏类植物所占比例的增加,气候有变干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极进入了以海冰快速减少为显著特征的快速变化时期。通过分析“波弗特流涡观测计划”在北冰洋加拿大海盆的4个站点上布放剖面观测系统所获得的2003—2011年的温度、盐度剖面观测数据,研究了加拿大海盆北极中层水的变化特征。在观测期间,加拿大海盆中央区中层水核心温度变化较小,楚科奇海台地区有明显下降特征,海盆中央区以北以及加拿大群岛陆坡边缘区核心温度呈持续升高趋势。北极中层水核心深度在4个站点都有不同程度的加深趋势,加深的程度和参与分析的表层淡水含量以及因海冰消失导致的风应力变化有一定的对应特征。4个站点表层(75—200 m)的热含量在无冰海域有明显的增长,在有冰海域热含量较稳定;加拿大海盆200—400 m和400—800 m深度范围内的热含量变化情况与中层水核心深度的变化情况一致,伴随着中层水核心深度加深至400 m乃至更深处,中层水的能量也逐渐下移,造成200—400 m水层能量普遍降低而400—800 m水层能量普遍增加。加拿大海盆4个观测站点因背景环境条件和所受影响的不同,造成了中层水的变化和响应趋势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