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7篇
  免费   939篇
  国内免费   943篇
测绘学   290篇
大气科学   3375篇
地球物理   511篇
地质学   877篇
海洋学   327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180篇
自然地理   64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222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1938年   3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91.
对内蒙古春季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沙尘暴与大风、气温、降水、冷空气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沙尘暴空间分布不均匀,在自西向东减少的同时,有4个中心;绝大多数测站自70年代中后期以来明显减少,只是近年来略有增加;大风与沙尘暴统计关系密切,但个例分析则不然,少数测站沙尘暴比大风更容易发生;降水抑制沙尘暴发生;近期增温有利于沙尘暴的发生;冷空气与沙尘暴的关系各地情况不一.  相似文献   
392.
利用1951~2000年中国东北地区23个台站资料,对东北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变化除具有整体的一致性外,东北南部和北部的夏季气温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都表现出很大不同,其中北部区域的夏季气温在1987~1988年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 另外,剔除夏季气温全区一致变化的年份后,南北两区夏季气温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关系表明:突变前,影响北部和南部冷/热夏季的大气环流形势存在显著的不同,关键海域亦有很大差异:影响南部的为中纬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部分海域,影响北部的主要为ENSO事件;突变后,两区的夏季气温及相应大气环流和关键海区都趋于一致. 在整个分析时段内,北部夏季气温与东亚夏季风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南部的关系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393.
根据青藏高原4支记录超过1000 a的冰芯(普若岗日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索普冰芯和敦德冰芯)中氧同位素(d18O)10 a平均值变化,研究了青藏高原最近1000 a来的气温变化。4支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 a气温均是在冷暖波动中逐渐上升,但在变化幅度上存在区域性差异。利用4支冰芯记录恢复的青藏高原千年气温曲线表明,青藏高原中世纪暖期持续到13世纪,期间经历了3个暖期和冷期;14世纪和16世纪是相对冷期,15世纪和17世纪是相对暖期,17世纪末至1920 AD气候冷暖波动频繁;以后快速升温至今,目前为过去1000 a来最暖期。青藏高原过去1000 a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与北半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  相似文献   
394.
自动站数据中如何防止“飑”的漏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凤娟  邓吴生 《广西气象》2006,27(A01):146-147
在自动站的正点数据和分钟数据中均有量化的体现,通过这些数据来寻找“飑”的特征,防止“飑”的漏记。  相似文献   
395.
张远海 《中国岩溶》2006,25(Z1):71-78
大部分情况下,天坑都是现代暗河通道洞顶塌陷而成.塌陷的扩大造成暗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道,使得水力梯度变陡,溶蚀和侵蚀增强.可以说,天坑大部分空间体积的形成都是地下河大规模搬运崩塌堆积物的结果.强烈变化的大流量是搬运崩塌堆积的最佳条件,而暗河通道的改道和扩大又进一步加强了塌陷作用.与区域裂隙模式不同,新的裂隙随着崩塌周围应力释放而扩张.与原始洞穴通道形成相比,大规模天坑的形成都是源于这些作用.  相似文献   
396.
中国冬季气温的集合典型相关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欧亚大陆地面温度、北半球500 hPa高度、热带印度洋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以及北太平洋SST为预报因子,通过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简称CCA)建立预报关系,然后用集合典型相关分析预报(ensemble canonical correlation prediction,简称ECC)方法预报中国冬季气温,并分析预报技巧及进行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预报因子对各个地区有不同的预报技巧,以欧亚大陆地面温度为预报因子预报技巧较高,而ECC模式对中国冬季气温有更好的预报能力,预报技巧高于任何一个单因子场的CCA预报;采用回归法的集合平均比简单的等权集合平均预报技巧更稳定.  相似文献   
397.
赵毅勇  张素琴 《气象》2007,33(S1):92-94
通过对呼和浩特观象台1915—2007年的逐月平均气溫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建立了呼和浩特观象台近百年气温变化的序列,利用统计方法对呼和浩特近百年的气溫变化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发现呼和浩特近百年来温度变化趋势与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情况大致相似,但在具体的变化过程和幅度上又与中国平均温度变化存在明显差异。这包括:(1)呼和浩特年平均温度出现最高的时期是在1920年代和1980年代以后,而不是1940年代;(2)呼和浩特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一直在降温,而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西部地区增暖主要出珑在1950年代;(3)近百年朱呼和浩特温度变化出现两次突变,一次在1924年,一次在1931年,由于近百年呼和浩特温度变化的幅度并未超过气候自然变率的范围,所以目前还不能确定从上世纪末到现在温度持续升高完全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但温度持续升高的趋势却是越  相似文献   
398.
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胡宜昌  董文杰  何勇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0):1066-1075
由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严重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其变化情况。从观测分析到模拟研究,几乎都发现极端气温、降水事件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未来有些极端事件可能会发生频数更高或强度更强。当然,研究结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从模式模拟来看,目前模拟结果仍存在不确定性,不同模式的结果间常常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从观测分析来看,研究主要局限于20世纪后半叶,如果对更长时间作分析,结论或许会有所不同。文章从最基本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定义出发,结合观测事实和模拟研究两个主要方面来介绍近几年来极端事件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最后简单地总结了这些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  相似文献   
399.
综合物探技术在石家庄凹陷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石密度、磁性、电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重力资料反演广义新生界基底,利用航磁资料研究太古宇、下元古界结晶基底的研究思路.根据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对新生界、中生界和古生界垂向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重力剖面反演进一步予以证实.工作结果在石家庄凹陷内发现槐底低凸起存在,是寻找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类型的地热远景有利地区;发现石家庄市区内存在南北、东西2个新生界深洼槽,分别为石家庄火车站至永壁深洼槽和永壁至二十里铺深洼槽.  相似文献   
400.
赵明  陈小明  季峻峰  张哲  张耘 《中国科学D辑》2007,37(9):1141-1149
东营凹陷、惠民凹陷和沾化凹陷是山东济阳坳陷的组成部分, 并且是济阳坳陷内的主要油气勘探开发区. 主要运用绿泥石地温计, 通过对东营凹陷、惠民凹陷和沾化凹陷埋藏古地温的研究, 探讨了济阳坳陷古近系原型盆地的热历史及其地质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绿泥石成分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 Si4+的含量逐渐变少, Al的含量则逐渐增多; 其种属由富硅的辉绿泥石演变为贫硅的铁镁绿泥石、蠕绿泥石. 蠕绿泥石仅出现于埋深大, 温度高, 地层相对老的区域, 而辉绿泥石则出现于埋深相对浅, 温度较低, 地层相对较新的区域, 铁镁绿泥石的分布区域介于两者之间. 在古近系时期盆地中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如下: 东营凹陷中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171~238℃, 惠民凹陷中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160~202℃, 沾化凹陷中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135~180℃. 不同凹陷盆地中绿泥石在形成温度上的差异与构造裂陷作用发生的时间有关. 温度高意味着裂陷作用发生的时间相对较早. 由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与埋藏深度的关系获得济阳坳陷古近系原型盆地的平均古地温梯度约为38.3℃/km, 它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值(29~30℃/km), 此热异常现象主要受裂陷盆地构造动力学演化模式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