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1033篇
海洋学   73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3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工程地质学报》2004,12(Z1):84-87
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软土存在微观结构上的各向异性,其中空隙按成因可分为原生、次生两种类型.原生空隙在絮凝过程中产生,并在固结过程中由于重力等作用趋于闭合或张开,导致水平向空隙的渗透性优于垂直向;地下水溶蚀含水层中易溶颗粒而形成的空隙,或经渗流动力作用改造已有空隙而形成的空隙称为次生型空隙.次生空隙的各向异性程度往往高于原生空隙.渗流的各向异性取决于空隙分布及其连通性的各向异性;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渗流则将加剧软土微观与宏观结构的各向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32.
天然气资源评价重点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天然气资源评价重点参数主要包括产气率、运聚系数、区带评价参数与可采系数等4项.首先,通过生物气模拟、不同类型干酪根的产气率模拟实验,建立生物气、煤岩、不同类型泥岩与碳酸盐岩的产气率图版;其次,通过相关分析,建立运聚系数与地质参数的关系模型: 运聚系数=0.298-0.00259×烃源岩年龄 0.218×有机碳含量-0.00223×成藏关键时刻-0.00 236×盖层厚度 0.0009×盖层埋深-0.286×不整合数 0.000104×储层年龄;第三,在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天然气区带地质评价参数体系与取值标准;最后,基于岩性和驱动类型两大因素将天然气藏分为5种类型,其中:碎屑岩水驱气藏的可采系数为50%~70%, 碎屑岩气驱气藏75%~90%,碳酸盐岩水驱气藏55%~80%,碳酸盐岩气驱气藏80%~95%,致密气藏40%~55%.  相似文献   
33.
本文根据30余个气样分析资料,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对百色第三系残留型盆地浅层生物气的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成因和形成机制。这些浅层气主要以烃类气体为主,一般占90%以上。甲烷和烷烃含量有较大变化范围,分别主要在50%~100%和0~50%之间,取决于热成因气混入生物气的比例。所研究浅层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碳同位素很轻,甲烷的δ13C值主要变化在55‰~-75‰范围。按照分子和碳同位素组成及轻烃参数,该盆地浅层气可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纯生物气、生物气-热成因气混合气和原油菌解气。它们在时空上呈规律性分布,与邻…  相似文献   
34.
征稿简则     
《湖北气象》2016,(4):392
正一、《暴雨灾害》是我国唯一一本专门针对暴雨开展科学研究的中文学术期刊。2011年《暴雨灾害》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本刊由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主办,主要刊登暴雨、强对流及其次生灾害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综合评述。二、投稿注意事项1.来稿论点明确,文字精炼,数据可靠。其书写顺序为:文题名(不超过20个汉字)、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单位  相似文献   
35.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巴汗淖地区马五6段为风化壳型碳酸盐岩地层,岩性以鲕粒灰岩、晶粒白云岩为主,次生孔隙发育,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采用Finnigan MAT252气体同位素质谱仪分别对该段碳酸盐岩进行C、O同位素测试,详细分析了巴汗淖地区马五6段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及孔隙演化条件。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埋藏高温成岩环境使得δ18O值与奥陶纪海水的δ18O值相比明显偏负,且白云岩δ18O值与灰岩δ18O值相比偏负,主要是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的结果;δ13C值与奥陶纪海水δ13C值相当,极个别数值偏负,说明研究区马五6段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受有机碳影响较小,表明成岩作用发生在浅-中埋藏条件下。研究区孔隙度、渗透率的相关关系明显,主要是大气淡水成岩作用的改造,优化了孔隙及渗流通道,提高了储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36.
本文总结了钙华体次生有机体系中生物群落特征和界面结晶行为,根据生物在碳酸盐沉积中的角色,将钙华体中次生有机体系的界面结晶矿化类型分为生物控制矿化沉积和生物诱导矿化沉积。分述了碳酸钙沉积矿化相关的五种生物代谢活动,讨论了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对碳酸钙矿物晶型和形貌的影响。针对目前钙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应深入研究生物体主要构成元素、生物小分子和生物体内部组织在钙华形成或退化中的作用,进一步厘清钙华体与次生有机体系的多界面溶化方式,为钙华保护修复及钙华退化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
煤系烃源层的构造—热演化过程研究对揭示煤系气的生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黄陵矿区向斜核部中生代煤系烃源层的构造—热演化过程、生排烃阶段及煤系气成因类型,根据含煤地层岩性、剩余地层现今埋深、储层孔隙度、镜质组最大反射率、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和生物甲烷产率等数据,运用Petromod 1D模拟软件与回剥反演法及EASY%Ro法对研究区煤系烃源岩的受热和生烃演化过程进行重建.研究结果表明:黄陵矿区自晚三叠世以来,煤系主要经历了3~4次"沉降—抬升"过程,其生烃演化过程可分为原生生物成因气、热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3个阶段.晚三叠世末期至中侏罗世早期,煤系烃源岩镜质组最大反射率演化至0.3%,对应原生生物成因气生成阶段;中侏罗世早期至早白垩世末期,煤系埋深及受热温度逐渐升高至最大值,镜质组最大反射率演化至0.67%~0.74%,热解生烃作用停止,对应热成因气生成阶段;自始新世早期至今,煤系发生抬升且埋深浅于2077~2148 m,受热温度低于75℃,对应次生生物成因气生成阶段.侏罗系延安组3号和2号煤层中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数据和微生物降解煤岩生成生物气实验(甲烷累计产率为10.5~16.1μmol/g)为该区存在次生生物成因气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38.
四川盐源模范村喜马拉雅期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通过野外地质观察,结合岩矿鉴定、化学分析、稳定同位素测定、稀土元素分析、成岩成矿同位素年龄测定、包裹体测温及成分等的研究,表明四川盐源模范村矿床具有典型斑岩铜矿的特征。成岩的多期次构成复式岩体,断裂构造控制的隐爆碎裂岩筒为成矿提供了通道和沉积场所。多期次成矿,特别是次生富集作用形成了中型规模的Ⅰ号矿体,影响次生富集带发育的F7断裂带起了重要作用。模范村矿床确系典型的斑岩铜矿,但又具独自的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39.
冕宁-德昌稀土成矿带碳酸岩流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冕宁-德昌稀土矿带主要矿物中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与包裹体成分分析,指出由岩浆碳酸岩分异出的成矿流体为富含高密度CO2、K、Na、SO42-和多种成矿元素的超临界流体,流体以高温、高压、超高盐度、富CO2为特征,从早期到晚期流体中CO2含量增加。结合前人对碳酸岩流体、稀土矿带周边新生代盆地中无机成因CO2气藏、富钾卤水、稳定同位素和隋性气体同位素研究成果,从碳酸岩流体的性质、流体体系、碳、氦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碳酸岩流体与周边新生代盆地中CO2气藏、富钾卤水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40.
张云峰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7,42(3):570-578
对济阳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原岩及孔洞缝中充填方解石进行了C、O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孔洞缝充填方解石的δ13C和δ18O值比原岩偏负。奥陶系三山子组和马家沟组孔缝中充填的方解石C、O同位素演化有很大区别,前者的δ13C和δ18O值均为负值,δ13C向较高负值偏移,δ18O值向较低负值偏移;马家沟组八陡段孔缝充填方解石的δ13C和δ18O值也多为负值,δ13C向较正值方向偏移,δ18O值向较高负值偏移。奥陶系碳酸盐岩孔缝充填方解石形成于大气淡水环境和埋藏成岩环境,次生孔洞可能主要形成于早期表生阶段,裂缝形成于中-新生代的构造运动,方解石主要充填于埋藏环境中。次生孔缝的主要形成时期早于油气大量运移期,对古潜山油藏的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