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034篇 |
免费 | 6801篇 |
国内免费 | 34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340篇 |
大气科学 | 3014篇 |
地球物理 | 4231篇 |
地质学 | 11649篇 |
海洋学 | 3178篇 |
天文学 | 600篇 |
综合类 | 2721篇 |
自然地理 | 358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6篇 |
2024年 | 795篇 |
2023年 | 1215篇 |
2022年 | 1355篇 |
2021年 | 1456篇 |
2020年 | 1352篇 |
2019年 | 1452篇 |
2018年 | 1055篇 |
2017年 | 1043篇 |
2016年 | 1157篇 |
2015年 | 1270篇 |
2014年 | 1966篇 |
2013年 | 1513篇 |
2012年 | 1904篇 |
2011年 | 1770篇 |
2010年 | 1701篇 |
2009年 | 1804篇 |
2008年 | 1724篇 |
2007年 | 1485篇 |
2006年 | 1382篇 |
2005年 | 1392篇 |
2004年 | 1189篇 |
2003年 | 1100篇 |
2002年 | 978篇 |
2001年 | 898篇 |
2000年 | 795篇 |
1999年 | 619篇 |
1998年 | 616篇 |
1997年 | 513篇 |
1996年 | 483篇 |
1995年 | 484篇 |
1994年 | 347篇 |
1993年 | 295篇 |
1992年 | 246篇 |
1991年 | 234篇 |
1990年 | 233篇 |
1989年 | 201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31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9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14篇 |
1975年 | 5篇 |
1964年 | 13篇 |
1957年 | 10篇 |
195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基于VIC模型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土壤水分同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可变下渗能力水文模型(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VIC)和集合卡尔曼滤波(Ensemble Kalman Filter,EnKF)算法发展了一种土壤表层水分的数据同化方案,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森林、高盖草和低盖草3种植被覆盖类型地区进行试验。在同化过程中,有强降水存在时,3种植被覆盖类型的同化值均比实际测量值高;降水较少时,高盖草和低盖草两种类型的同化值比实际测量值略低,而在森林地区,同化值比实际测量值略高。总体上,该同化方案得到的结果比VIC模拟得到的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测量值,取得较好同化效果。 相似文献
993.
陕西省子午岭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InVEST模型和SCS模型,计算得出研究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约为3×108 m3,涵养深度69.79 mm,表明研究区具有比较突出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特别是在森林和灌丛分布相对集中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内,水源涵养能力处于较高水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有较大差别。由于灌丛具有较好的降水截留能力和较小的蒸腾作用,水源涵养能力最强;而森林由于蒸腾旺盛,加之冠层截留的大部分降水用于蒸发而无法积累,使其水源涵养能力稍低于灌丛;草地和农田覆盖地区,降水极易流失,因而草地和农田的水源涵养能力较差,对区域总水源涵养量的贡献也最小。此外,研究区多年平均产水深度139.4 mm,整体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减小,与区域降水量空间变化趋势一致,在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下,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多年平均径流深度71.1 mm,空间上大致由南向北减少,同时,由于径流深度还受到降水时间分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地的影响,因此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采用COADS的月平均海平面温度跨平(SSTA)资料,建立了预报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的线性转置模型(LIM)。经检验,对于非独立和独立样本,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分别在12个月和10个月预报时效内小于SSTA的均方差,相对误差在5个月预报时效内都小于50%。在E1Nino和La Nina时段效果优于其他时段,其中La Nina时段又更好些。对同一地区的SSTA,LIM预报优于自回归模型预报、奇异谱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区域滨海湿地固碳能力研究现状与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进行了评估,同时,对其固碳能力的遥感监测和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提出了滨海湿地固碳能力的提升技术。全球看来,我国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总体上不高。国内看来,在北方泥炭地和植被覆盖率高,生长茂盛的区域,尤其是有红树林生长的区域固碳能力相对较高。滨海湿地主要分布在潮间带,人为监测困难,卫星遥感的出现为滨海湿地的监测带来很大方便,遥感监测已成为评估湿地固碳能力的一种高时效方法。滨海湿地固碳蕴藏着巨大潜力,提升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可以大大降低全球CO2含量,对于改善全球温室效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西藏羊八井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即将启动,这个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建设的项目是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出资2000万元,对西藏实施的经济和技术的双重援助。 相似文献
999.
1000.
裂隙中冰夹层的出现及生长是岩体冻胀风化的重要特征及成因,裂隙岩体是由裂隙和岩石基质构成,裂隙与可视为孔隙介质的岩石性质差异巨大,多数情况下是岩体中水分主要的储存及运移通道,对于不饱和裂隙而言,其中往往同时存在着气态迁移和液态迁移,很难直接用既有的原位冻胀和分凝冰机理解释裂隙中冰层形成及生长过程。为研究非饱和岩体裂隙中冰层出现及分布状况,作者用两块水泥试块拼接成带有单条垂直裂隙的岩体试样,并对试样进行了暖端补水条件下的单向冻结试验,试验结束后,试块中新增了3条水平裂隙和1条垂直裂隙,且裂隙中均有薄冰层出现,试样负温区有显著的结霜现象,整个过程中水分迁移总量达221 mL,且以气态形式为主。基于传热学基本原理,建立了自然对流条件下单个裂隙壁面上的结霜模型,根据试验中试样不同冷表面的特征,将结霜表面分为Ⅰ~Ⅲ类,分别计算了三类冷表面上霜层厚度、密度及单位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并利用试验结果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单个壁面上结霜模型的可靠性。以结霜模型为依据,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得到:影响岩体裂隙负温区壁面结霜量的直接因素有裂隙中的对流传热条件、空气相对湿度及负温区壁面面积大小,这三个因素取值越大时,则一定时间内裂隙壁面上的结霜量越多,裂隙中的成冰作用更为显著。裂隙沿程的温度梯度则是更为本质的原因,温度梯度越大时,岩体裂隙中的对流传热作用会更为强烈,负温区壁面面积越大,则一定时间内结霜量越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