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8篇
  免费   440篇
  国内免费   458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562篇
地球物理   302篇
地质学   1641篇
海洋学   141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41.
低槽冷锋天气系统为中国中部区域春秋季主要的人工增雨作业天气类型,根据地面冷空气活动路径及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具体分为低槽西路冷锋型、低槽东路转西路冷锋型和副高西伸型3种类型,其中低槽西路冷锋型占比最多。选取2012年11月24日中部区域一次典型低槽西路冷锋降水个例,首先利用多种资料进行增雨潜力区初判,再利用WRF模式模拟结果,综合给出增雨潜力区位置。结果表明:本次过程降水主要出现在500 hPa和700 hPa槽前及地面冷锋后部区域,过程典型时刻2012年11月3日14时初判人工增雨潜力区位于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湖北东部和安徽大部分地区,模式模拟的过冷水分布区域与其基本一致。综合分析得到此次中部区域典型低槽西路冷锋天气过程人工增雨潜力区位于500 hPa和700 hPa低槽前部、700 hPa急流左侧且更靠近急流轴一侧、地面冷锋后部及锋线附近。  相似文献   
942.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国家自动站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FY4A红外云图云顶温度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一次少见的西风槽和台风共同作用下的区域暴雨过程。结果显示:(1)本次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西风槽和台风,二者在四川盆地形成有利锋生的变形场。(2)变形场中心位置乐山市产生了区域性大暴雨,盆地东部处于锋生区,致使雨带向东移动。(3)台风为此次过程贡献了大量水汽。西风槽和地形作用促使雨带大致呈东北-西南带状分布。(4)西风槽后冷空气和台风外围偏东气流产生地面辐合线,是乐山MCS触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3.
马滋宇 《矿产与地质》1995,9(5):348-350
  相似文献   
944.
945.
方城萤石矿带分布广泛,规模大,已控制储量相当于两个大型矿床。矿床赋存于华北地台南缘活动带(裂陷槽)栾川群和陶湾群地层中。分三个矿带,矿带展布与裂陷槽南缘的碱性岩带和碳质片岩带有一定关系,与东西相邻地区构成一个萤石成矿带  相似文献   
946.
根据无瞬心包络原理,用向量法推导一种由已知铣刀刃形求螺旋槽形状的简便计算公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947.
948.
949.
950.
首先对地下水动力场进行数学描述,以水动力为主线,建立适合该地区的数学模型,选择正确的地质模型参数,主要采用数值计算和模拟等手段,在恢复出乌尔逊凹陷主要目的层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水动力的基础上又恢复出古流体势的演化历史。整体上,在乌尔逊凹陷,各主要地质时期的油势演化特征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乌南大于乌北,且低势区的发育有较好的继承性。最后,依据油气聚集理论,进行油气运移聚集系统的划分、油气运移方向的分析,从而得出有关研究区油气运移聚集条件的认识,主要从流体动力的角度考虑,指出有利聚集区,认为在乌尔逊凹陷苏4~苏18井区、苏132~苏17~铜2井区及巴l~巴2~巴4井区为有利油气运移聚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