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南黄海西部“阿尼努德振动”现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洪军  严理 《海洋科学》1994,18(5):62-67
通过对南黄海的大量浅地层部面仪资料的判读,发现在低于现代海面60m附近的地层中有2条古海岩线,从而证明了中国陆架上也曾发生过阿尼努德振动。这项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晚更新世末斯的陆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2.
碎屑锆石研究是探讨其碎屑物质来源、源区特征、沉积时代和形成环境的一种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对新疆东部哈尔里克山南麓石炭纪砂岩的47粒碎屑锆石SHRIMPU-Pb定年研究,获得的年龄为388~949Ma,其主体为418~482Ma。结合锆石的矿物学特征、CL图像特点以及哈尔里克山区域地质资料,得出如下结论:(1)哈尔里克山南麓所研究的砂岩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是(388±9)Ma,这意味着这套地层不老于中泥盆世,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笔者认为这套沉积岩应是在晚石炭世沉积的;(2)所研究的砂岩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哈尔里克山早古生代与岛弧演化相关的岩浆岩;(3)哈尔里克山经历了中奥陶世—早志留世与康古尔塔格洋壳残片代表的洋岩石圈板块向北俯冲有关的岛弧、石炭纪弧后盆地和晚石炭世末期弧后隆起的构造演化历史;晚石炭世末期弧后隆起是导致哈尔里克山与博格达山现今地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3.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保存了可能是全球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 (瓮安动物群 ),对于瓮安动物群出现过程中的古海洋环境重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但必须对成岩后生作用对磷块岩中的稀土元素改造进行评估。通过对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的磷质碎屑、磷质和白云质胶结物、磷条带和泥条带等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确定沉积期后变化对稀土元素的改造影响不大。上矿层磷块岩沉积期形成的磷质碎屑、成岩期形成的白云质和磷质胶结物具相同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暗示了沉积期后的改造作用对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保存的原生沉积信息影响不大。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具有显著的重稀土亏损特征。磷块岩的磷质和白云质胶结物、伴生磷质碎屑、强风化磷块岩相近的ErN/LuN 比值,表明沉积期后的改造作用不是重稀土元素亏损的主要原因。磷块岩的ErN/LuN、LaN/NdN 与Ce/Ce 间的相关性,表明越氧化的沉积环境中,轻和重稀土元素亏损越强。  相似文献   
74.
奥陶纪末期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适应高精度地层对比的需要,特别是对相当于凝缩沉积的黑色笔石页岩相之间对比的需要,在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岩石和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共识别出3类层序界面:Ⅰ型界面、Ⅱ型界面和一个由δ(^13C)的变化曲线识别出来的位于Tangyagraptus typicus亚带之底的无沉积间断的层序界面。并据此将奥陶系五峰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而依据δ(Ce)的变化规律,又可以将上述2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Psq1-Psq5),从而提高了地层划分对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75.
晚元古代末的陡山沱期(550-600Ma)是地球历史生物、化学和气候变化的剧烈时期。通过对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矿的稀土元素研究,确定上矿层磷块岩的北美页岩标准化稀土模式具负Ce异常、轻和重稀土亏损及中稀土富集特征。下矿层磷块岩稀土模式为轻微负Ce异常、轻微的轻和重稀土亏损及中稀土富集。下矿层磷块岩的Ceanom值为-0.065~-0.077,上矿层磷块岩的Ceanom为-0.26~-0.291,表明瓮安磷矿沉积古环境从下矿层的还原条件转变为上矿层的氧化条件。这种南沱冰期之后的环境变化可能为瓮安动物群的大爆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76.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regional and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e Cretaceous rocks in the Afikpo Basin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Lower Benue Trough. Results from regional tectonics are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those of the microtectonic analysis of microfaults in the Owutu-Afikpo-Adadama area in the basin. The Owutu-Afikpo-Adadama ridge at the north-central part of the basin mark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Late Cenomanian-Turonian-Conianian sediments and the Campanian-Maastrichtian sandstones. This ridge trends N45°E on average and is faulted in three main directions, namely: (1) N-S normal faults; (2) NE-SW strike-slip faults; and (3) NW-SE strike-slip faults. The faulted rocks along these brittle discontinuities are mainly cataclastics with internal fracture cleavage and sigmoidal quartz mosaics that are reminiscent of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The cataclasites often bear slickenside striations.  相似文献   
77.
更新世末期西辽河上游地区古代环境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辽河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文化发达,分别发育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这些文化的兴衰同环境的演变密不可分,旱作农业的起源有可能在西辽河地区。西辽河地区古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生以及演变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将采自赤峰地区红山水库厚度为155cm的自然剖面进行了测年、孢粉和粒度分析,得到晚更新世末期西辽河地区古植被以及古环境资料。粒度分析说明沉积环境可能为河漫滩。孢粉分析结果显示: 晚更新世末期进入全新世前,西辽河地区较现代温暖湿润,植被是草原植被,主要的植物是蒿属以及菊科的其他植物,河漫滩中生长有香蒲属植物,不远的山地分布有疏林,针叶树主要是松、云杉和铁杉,而阔叶树主要是桦木科、胡桃属、栎属和榆属。自下而上,将剖面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Zone 1~4)。Zone 1(15280~14680cal. aB.P.)和 Zone 2(14680~14090cal.aB.P.),针叶树主要是云杉和铁杉,而阔叶树主要是桦木科和胡桃属植物; Zone 2,盘星藻大量增加; Zone 3(14090~13890cal.aB.P.),除了云杉和铁杉,松属也是主要的针叶树种类,此时香蒲的数量急剧增加; Zone 4分为2个亚带,即 Zone 4­1(13890~13670cal. aB.P.)和 Zone 4­2(13670~13110cal. aB.P.),Zone 4主要的针叶树为松-云杉,此时的阔叶树也变为落叶栎-榆属。在Zone 4­2,伴随着C/A值的增大,铁杉花粉消失。铁杉花粉消失在约13610cal. aB.P.,可能是由气候的干旱引起。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为农业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野生资源,而后期环境趋于干旱,这可能是促使农业发生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78.
在华北克拉通陆续发现有大量的古元古代末-中元古代早期A-型花岗岩,它们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特定的形成条件,可为进一步了解A-型花岗岩的岩石成因以及华北克拉通由结晶基底的形成向稳定盖层发育时期构造环境的转折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南缘产出的垣头花岗岩体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Nd-Hf-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垣头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正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841±4Ma;全岩样品具有较高的铁(FeO~T/(FeO~T+MgO)=0. 75~0. 86)、富碱(K_2O+Na_2O=8. 11%~9. 13%,K_2O/Na_2O 1)、低MgO (0. 28%~0. 56%)、P_2O_5(0. 04%~0. 08%)和MnO(0. 03%~0. 04%),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具有Eu、Sr负异常,高10,000Ga/Al比值( 2. 76)、准铝质-弱过铝质且不含碱性暗色矿物,属于铝质A-型花岗岩;全岩εNd(t)=-4. 68、tC DM=2. 70Ga,锆石εHf(t)=-12. 0~-4. 71、tC8DM=3. 22~2. 78Ga,锆石δ1O=5. 4‰~6. 5‰(加权平均值为6. 1‰),指示它们是古老基底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上的地质特征和研究资料,我们认为垣头A-型花岗岩体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标志着华北克拉通1. 85Ga前后的造山运动的结束。  相似文献   
79.
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位于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缝合带上的吉林大玉山花岗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末期,并非以前认为的加里东期.岩石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加厚地壳底部基性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作用,属同碰撞型花岗岩,是板块碰撞拼合的直接岩浆岩证据.结合该区呼兰群变质作用的研究成果认为,兴蒙造山带东段的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缝合带应于二叠纪末期最终闭合.  相似文献   
80.
大约在过去9Ma,由于火山气体喷发物增加而导致生物种类降至最低点的二叠纪末的群体灭绝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两次独立的但在地质上是陆地群体灭绝的突发事件:一次发生于260.4Ma的中二叠世(瓜达卢普期),另一次发生于251Ma的二叠纪。证据包括对南极洲Portal山的新的古植物学、古土壤学及碳同位素研究,以及与南非Karoo盆地的对比研究。对灭绝事件的研究长期以来锁定在海洋无脊椎动物,时间限定在瓜达卢普末期和二叠纪末期。这些时期也是温湿温室气候瞬变时期,其特点是土壤明显遭受侵蚀、河流从高弯度过渡为低弯度和辫状河流、土壤堆积于湿地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