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06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61.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新城能否实现为中心城疏解人口及功能的规划目标,因此,对中心城、新城公共设施布局公平性和合理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GIS,结合人口数据、步行路网数据,分析了中心城、新城公共服务设施可覆盖人口、服务面积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优化北京市公共设施的布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2.
新疆阿尔泰萨尔朔克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富全  刘锋  李强 《岩石学报》2015,31(8):2366-2382
萨尔朔克中型多金属矿主要赋存于潜流纹岩中,少量在阿舍勒组火山岩中。矿石呈致密块状、块状、条纹状、浸染状、细脉、网脉状和脉状构造,围岩蚀变主要是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喷流沉积期、潜火山热液期和表生期,金铜铅锌矿化形成于潜火山热液期的早成矿阶段。矿石中石英、方解石和绿帘石中流体包裹体划分为H2O-Na Cl型和H2O-CO2(±CH4/N2)-Na Cl型。主成矿阶段成矿温度集中于130~390℃,在350℃、310℃、190℃和140℃出现明显峰值;流体盐度集中于3.0%~10.0%Na Cleqv,密度0.56~1.03g/cm3。硫化物δ34S集中于-1.52‰~6.18‰,峰值为2.5‰,表明硫来自深源岩浆。石英δD介于-140‰~-103‰,δ18O SMOW值为6.9‰~8.5‰,δ18O H2O值为-4.03~0.94‰,表明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是岩浆水混合深循环的海水。成矿时代为中泥盆世(382Ma),成矿作用与流纹斑岩有关。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导致流体不混溶作用,同时流体成分的改变等在金铜铅锌成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3.
张婉 《中国测绘》2015,(2):82-83
从先秦到民国时期,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在地图学及测绘学领域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民国时期,地图的出版和使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地图学步入了现代化进程。这不仅仅体现在印刷技术和勘测技术上,地图从此从官方走向了民间,从秘府走向了课堂,从贵族走向了大众,从军政走向了生活。一幅地图,就是一段历史。拥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的北京城,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中  相似文献   
164.
问讯桃渚     
正"怀古何须游赤壁,御侮谁不忆桃渚"。当代邑人张崇文将军的对联点出了桃渚魂魄。桃渚城是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前,浙江沿海的37个卫所之一,是扼守着进入台州府城通道的关隘要塞,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抗倭古城,我国海防史上基本完好的军事遗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桃渚城是一张临海历史文化的金名片,问讯桃渚也无疑必须首先问讯这座英雄城。  相似文献   
165.
为实现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深、边部找矿突破,2016—2022年对矿区开展了大量综合研究和找矿探索工作,取得一些新进展。本文介绍了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发现史及勘查史、区域地质概况、矿床地质特征,阐述了2016—2022年综合研究和找矿探索工作中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及对矿床的重新认识。认为综合研究工作、物化探工作及地质勘查新理论、新技术方法在矿区深、边部找矿与成矿预测方面具重要作用;投资风险理念意识对找矿是否能够突破具有重大影响。研究成果有助于探索基层地勘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6.
城镇化中后期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转变及政策应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2054-2067
人口迁移流动形式是构成人口迁移流动特征的一个关键要素。在中国进入人口城镇化中后期后,准确判断和把握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转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论文基于人口迁移流动形式转变的相关理论与国际经验,考察现阶段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形式转变的进程和特点及由此产生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形式已发生转变,并突出表现为人口回流现象不断增多、省际和省内人口迁移流动此消彼长的趋势日益明显;城—城流动显著增加,人口的城-城间流动将渐成常态化;流动人口户籍城镇化进程开始加快,其城乡两栖生计的重心向城镇转移;住房驱动下的流动人口就地、异地城镇化渐成趋势等。同时,人口迁移流动形式转变过程中面临着人口回流推动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发展可持续性不足;城—城流动向东部少数省市聚集的态势明显;以户籍城镇化主导的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面临多重障碍等问题与挑战。最后,从流动人口城镇化的空间载体构建、城市治理方式转变、中西部小城镇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7.
游离铁(FeD)/全铁(FeT)比值被土壤学界用来反映土壤化学风化强度,并已在风尘堆积的古环境研究中得到较好应用。然而,迄今对第四纪黄土古风化强度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更新世以来的序列,只有少数剖面的分析包含午城黄土。文章基于西峰剖面661个样品的FeD和FeT分析,建立了该剖面午城黄土的古风化强度序列,并与剖面原有1.2Ma以来的序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早更新世古土壤的风化强度与后期相比总体较低,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总体偏高,反映了较小的冰期-间冰期反差; 古风化强度的波动总体上与深海氧同位素有较好的一致性,体现了全球冰量变化对我国北方季风环境的控制。2.6~1.6Ma期间,古土壤的平均风化强度在整个第四纪最低,指示了较弱的夏季风环境效应。从约1.6Ma开始到1.2Ma,古土壤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均增加,并开始有较显著的约100ka周期。这些特征在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中没有表现,而与热带地区一些环境特征相吻合,从而指示了低纬过程对我国北方早更新世季风环境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8.
冀北承德盆地髫髻山组火山岩的时代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16  
刘健赵越  柳小明 《岩石学报》2006,22(11):2617-2630
随着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代表燕山期大规模火山喷发的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的年代学数据得到迅速积累。本文在结合前人对燕山地区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 U-Pb 同位素定年工作的基础上,对取自冀北承德盆地兴隆山附近髫髻山组火山岩顶、底样品的锆石进行 U-Pb LA-ICP-MS 定年,试图进一步限定该地区髫髻山期火山岩起始和结束的时代。承德盆地髫髻山组火山岩定年结果表明,其顶部晶屑凝灰岩时代为153±1Ma(2σ),底部粗安岩时代为156±3Ma(2σ)。两者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该地区髫髻山组火山岩喷发是在短时期内完成的。燕山地区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时代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髫髻山组(蓝旗组)火山岩初步限定的底部年龄和顶部年龄分别为158±1Ma、153±1Ma。其形成时代在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后城组)与髫髻山组(蓝旗组)火山岩的界线年龄为153±1Ma,这是第一次获得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界线年龄。土城子组顶部的时限确定在134±2~136±2Ma 之间。其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而髫髻山组火山岩之下的九龙山组的时代可能亦为晚侏罗世。区域张家口组的底部时代限定在134±2Ma。  相似文献   
169.
扬子古板块构造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璋 《广西地质》1995,8(4):3-13
根据已知地质事实,用历史分析法,探讨华南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古板块构造轮廓及其演化史、认为当时华南地区存在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微板块,晚元古代(含早震旦世)扬子古板块在其东南华南坳拉槽扩张推动下向北西漂移,在其前缘(北西侧)形成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晚震旦世至早古生代,扬子古板块在秦岭海槽扩张推动下向南东漂移,在其前缘(南东侧)形成岛孤型主动大陆边缘。并通过与南海古板块的碰撞,形成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此过  相似文献   
170.
梁王城遗址地层孢粉、质量磁化率、粒度和Rb/Sr等多环境替代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在大汶口文化产生之前是冷湿的气候环境,大汶口文化时期气候与环境条件好转,略显温暖湿润,但也有较大的波动。西周文化时期,气候整体上较温暖湿润。但在中期出现冷干事件,之后又变暖湿,到晚期又转为冷干,体现出不稳定的气候环境。战国时期,较西周时期气候适宜。前半期较暖湿,后期较冷干,但总的看来,气候属于人类适宜期。北朝时期,早期较暖湿,人类栽培作物花粉含量相对较高,晚期转凉干,有显著的冷干事件。宋朝时期总体看气候环境较适宜,但气候异常事件较多。明清时期孢粉浓度整体较高,但中期较低,木本百分含量也增加,体现出较好的气候条件,但也有波动。孢粉数据显示在本遗址地层中,人类大规模栽培植物可能是从西周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