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2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2篇 |
大气科学 | 21篇 |
地球物理 | 5篇 |
地质学 | 47篇 |
海洋学 | 27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07篇 |
自然地理 | 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51篇 |
2021年 | 64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54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市级智慧城市建设提上日程,如何建立一套规范统一而又具有通用性的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是其关键.平台建设必须考虑三方面内容,即建设内容、运维机制与具体应用.在智慧唐山建设过程中,以面向服务为目标,顾及地市级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通用性,针对总体需求、总体架构、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设计,明确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内容、运维机制建设以及示范应用等内容,探讨适用于地市级智慧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构建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2.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建设信息透彻感知、全面互联及决策高度智能的智慧水库综合管理平台将为水库安全管理与科学调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长期以来,基础设施缺乏、管理手段落后、运维资金有限、技术人员稀缺等现实问题,使水库监管与综合管理工作变得异常困难。基于此,结合水库综合管理与科学调度实际需求,利用物联网与GIS技术构建智慧水库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水库的“一网感知全域、一图展示全库、一键指挥联动”的智慧化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73.
智慧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管理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对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探讨了现有地理信息服务模式与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的差距,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转变方案。 相似文献
74.
《资源导刊(河南)》2021,(5)
坚持生态文明,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生态危机。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5.
76.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慧交通建设,并将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影响居民出行。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共识背景下,由于"智慧交通—可达性—出行行为(碳排放)"间复杂的影响作用机制,已有的研究难以判断智慧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可达性提高将增加抑或减少出行碳排放。如何通过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来缓解交通拥堵,保障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运行,并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减少出行碳排放是当前中国智慧交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的理论框架,并以广州为研究案例地,研究了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社区出行低碳指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以及基于碳排放—位置分配模型的公共中心规划支持系统设计与应用,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7.
78.
79.
顾行发 余涛 高军 田国良 王春梅 郑逢杰 李娟 董文 米晓飞 胡新礼 谢勇 孟庆岩 刘其悦 杨健 卫征 张周威 方莉 林英豪 高海亮 赵利民 郑利娟 刘苗 李玲玲 孙源 程洋 张雅洲 黄祥志 臧文乾 徐辉 吴俣 柳鹏 刘东晖 邓安健 《遥感学报》2016,20(5):807-826
为适应中国民用航天遥感从科学试验向业务服务模式转变,更好地探索、了解与解决应用需求与航天遥感系统对接等方面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航天遥感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适时于2004年成立了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10余年来,论证中心以航天遥感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面向应用的航天遥感科学论证概念、理论方法、技术工程与应用研究。本文是论证中心团队长期从事航天遥感科学论证研究与实践的系统总结,介绍了遥感论证初步认知、遥感论证关注问题、遥感论证理论体系与模型方法集、遥感论证能力建设及遥感论证实践等方面内容,给出了遥感论证定义并详细分析了研究范围和内容,提出了由知识维、进程维和逻辑维所组成的遥感论证作用域3维空间结构,指出社会发展加快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带动整个航天遥感数据信息链向更大规模、更短响应时间周期、更综合数据集成、更高数据质量、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航天遥感系统将进入新的"智慧遥感"发展阶段。得益于十余年来中国民用航天快速发展,我们经历了风云三号新型载荷校飞、多角度多光谱偏振遥感器论证、环境星应用工程论证等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理论方法的突破,并应用到2030民用航天发展规划、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自然灾害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2030中国综合地球观测系统规划等论证当中。经过不断实践,快速迭代,形成了遥感论证理论体系及相应的十大模型方法,包括遥感信息流模型、遥感信息特征模型、遥感信息应用模型、遥感信息量分析模型、遥感数据工程模型、航天遥感系统结构模型、航天遥感系统状态描述模型、航天遥感系统质量模型、航天遥感系统发展动力模型及能力体系模型。这些模型方法全面反映了航天遥感系统特征、结构、状态、发展动力、条件等,可广泛用于对航天遥感系统进行顶层设计、规划、考察、分析、评价、预测,并开展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