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滕玲 《地球》2019,(7):68-73
大名鼎鼎的"吴王夫差"青铜剑、能够证明《孙膑兵法》真实存在的竹简、连现代工艺都无法还原的"兽柄青铜豆"……近日,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展",展出近200件(组)来自山东的重要文物,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齐地文化风貌。海岱之间的独特齐文化西拥泰山,东临沧海,海岱之间,齐风泱泱。  相似文献   
32.
运用ArcGIS软件建立了长江中游地区9.0~4.0 ka BP文化遗址的空间数据库,采用叠加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对文化遗址的规模、海拔分布、坡度、距河流远近等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 由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遗址的数量、规模和分布范围等均呈现增长或扩大趋势,叠置型遗址个数增加;② 遗址一般具有低海拔、平缓地形和距河流较近的选址倾向,晚期的文化遗址大体保持该倾向,但对海拔、坡度及距河流远近等的选择开始出现分化。③ 新石器时代晚期不同规模的文化遗址在选址上存在一定分异。小型遗址多分布在坡度为6°~15°的缓坡地,中型及以上规模的遗址更倾向于坡度为2°~6°平缓地;中小型至大型遗址的海拔分布均以30~50 m为主,特大型遗址的海拔分布以50~100 m为主;特大型遗址在距河流1000 m以内的分布比例高于其他规模遗址;④ 新石器文化在早中期受气候、水源、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晚期文化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33.
用煤史话     
《西部资源》2011,(3):39-39
煤,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燃料。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煤的国家之一。在沈阳发掘的新乐遗址(新石器时代末期)中,曾出土过用"煤玉"(一种特殊的煤)雕琢成的圆环和造型生动的动物。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发现了煤。现在已知的最早用煤的文字记载是  相似文献   
34.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境内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此地被称为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  相似文献   
35.

沙颍河平原地处中原地区东南外围,是连接中原与淮河流域的重要区域,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原地区内部生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对河南省漯河市土城王遗址(33°40'08.86″N,114°04'50.19″E)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600~4300年)的动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饲养家猪(猪的NISP和MNI占比分别为26.37%和32.1%,肉食贡献占比57.1%)和狩猎鹿科动物(大、中、小型鹿的总NISP和MNI占比分别为62.66%和40.8%,肉食贡献占比31.8%)是土城王遗址先民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方式;鹿科动物同时也是制作工具的主要原料。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相比,沙颍河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600~4300年)生业经济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混合性特征。一方面,动物资源获取与利用模式接近环境背景更为相似的淮河中游地区,而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差异明显,具体表现在渔猎活动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家猪以散养为主,饲养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可能与其所处冲积平原水系发达、湿地密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环境背景密切相关,是当地先民因地制宜的能动选择;另一方面,农业模式是旱地作物占主导的稻旱混作,整体上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一致,可能是受到仰韶文化圈的影响。该研究弥补了沙颍河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动物资源获取与利用研究的材料不足,突出了当地生业经济的特殊性和中原地区内部生业经济的多样性,为深化理解人类社会生业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提供了新的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36.
绿松石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以后历代文物中均有不少绿松石制品,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传统玉石。古人称其为“碧甸子”、“青琅秆”等。1927年,中国地质界老前辈章鸿钊先生在其名著《石雅》中说:“此(指绿松石)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  相似文献   
37.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期,河北省南部地区较多受中原文化及山东文化区系的影响,而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或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人类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局部地区的原始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使得先民们不得不频繁迁移,因此在河北省南部,多数遗址文化层较薄且少有叠压现象。太行山区植被的破坏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38.
丁昭学 《中国地名》2013,(11):49-51
盐城位于江苏省中部,东濒黄海,是江苏沿海城市之一。是中国东部沿海开发利用较早的地区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阜宁施庄镇东园遗址、东台市溱东镇开庄遗址、阜宁县板湖乡陆庄遗址等为数众多的古人类活动遗存证明,在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黄海之滨,淮河两岸,射阳湖畔,盐阜人民的远祖在这块狭长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相似文献   
39.
一、开发历史 浙江省观赏石开发历史可以追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距今7000年前的浙东北余姚市河姆渡镇古人类遗址文化层中,就出土有石珠和简单加工的玉器;在距今4000—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镇古人类文化层中,又出土了玉琮、玉壁、玉钺等玉石制作的礼器,是史前时期浙江观赏石开发历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40.
一、开发历史 浙江省观赏石开发历史可以追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距今7000年前的浙东北余姚市河姆渡镇古人类遗址文化层中,就出土有石珠和简单加工的玉器;在距今4000—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镇古人类文化层中,又出土了玉琮、玉壁、玉钺等玉石制作的礼器,是史前时期浙江观赏石开发历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