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7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436篇
测绘学   9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102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62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17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前对新元古代中期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及钦杭结合带南西段构造性质存在不同认识。本文对湘西南城步地区新元古代火山岩和花岗岩进行了锆石SHRIMPU-Pb年龄测定并厘定其构造环境,从而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约束。城步新元古代花岗岩侵入于云场里组变质火山-沉积地层中。云场里组变质火山岩与花岗岩的锆石SHRIMPU-Pb年龄分别为828±10Ma和805.7±9.2Ma。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判别图解表明花岗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区域地质背景指示云场里组可能形成于活动陆缘弧前盆地。以城步火山岩和花岗岩研究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提出新元古代中期江南造山带西段构造演化过程:872~835Ma期间为陆缘盆地;835~820Ma期间俯冲造山,江南造山带形成基性—超基性岩和早阶段岛弧花岗闪长岩,东侧的城步地区为弧前盆地;820~810Ma期间江南造山带发生弧-陆碰撞;810~800Ma期间江南造山带进入后碰撞环境并形成晚阶段强过铝(黑云母)花岗岩,东侧城步地区因华南洋洋壳俯冲而形成新的岛弧;800Ma后华南进入伸展裂陷盆地演化阶段。上述认识揭示出扬子陆块东南缘的连续岛弧增生过程,同时为钦杭结合带南西段雪峰期"残留洋盆"属性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42.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剖面是目前世界各大陆中唯一发育有4套新元古代冰碛岩和多期火成岩事件的剖面。近年来。“雪球事件”的提出为全球新元古代冰碛岩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地质学家根据新元古代冰碛岩在全球各大洲发育的特点、同位素年龄扣C/O、Sr同位素在新元古界划分出4个冰期。因此,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界发育的4套冰碛岩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和年代地层学研究的进展始终为各国地质学家所注目。本次获得的库鲁克塔格地区特瑞爱肯组的锆石SHKIMPU-Pb新年龄.为完善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的年代地层学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3.
辽东大连金石滩新元古代兴民村组上部灰岩段发育了一系列形态复杂多样的臼齿构造(Molar-tooth struc-ture,简称MT)。通过野外及室内综合研究鉴别出条带状、短直杆状、蠕虫状、细丝状、圆斑状(气泡状、瘤状)和碎屑状6种主要类型,其中以条带状最为发育。MT发育段主要由含砂屑或粉屑灰岩、泥晶灰岩、纹层状泥晶灰岩和含泥泥晶灰岩的韵律组成,系多个向上沉积动力减弱、水体变浅的潮下-潮间带沉积旋回序列。兴民村组MT发育的沉积环境具有一定水深和频繁波动的水动力特点,MT形态受宿主岩石性质的影响和控制。MT主要发育在浅潮下带-潮间带下部沉积微相。不同形态的MT及其组合分别宿主于不同的沉积岩相或沉积韵律,表现了MT形态的指相意义。  相似文献   
144.
<正>The rocks form as amphibolite±garnet±epidote and orthogneisses in the Pan-African basement of the Bitlis Massif.The petrochemical data of the studied metamorphic rocks suggest different igneous protoliths ranging from calcalkaline basalt to andesite in composition. Petrochemically,the rocks can be classified as group 1(low Zr and La) and group 2(high Zr and La), all showing various enrichments in large ion lithophiles and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and a depletion in high-field strength elements,suggestive of a destructive plate margin setting.The protoliths of the all samples might have formed mostly by the partial melting of an enriched source,possibly coupled with th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plagioclase,apatite,and titaniferous magnetite±olivine±clinopyroxene±amphibole in relation with subduction-related magmatism neighboring the Andeantype active margins of Gondwana.The group 2 samples could,however,be generated by a relatively lower degree of the partial melting of an inhomogeneous source with a preponderance of a high-level,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in comparison to group 1.The protoliths of the samples were metamorphosed up to amphibolite facies conditions,which destroys original igneous texture and mineral assemblages.Geothermobarometric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metamorphic rocks are finally equilibrated between 540 and 610℃and~5 kbars,following a clockwise P-T-t path.  相似文献   
145.
秦岭岩群被认为是出露于北秦岭地体内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记录了北秦岭造山带的地壳形成和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丹凤-西峡地区五件秦岭岩群片麻岩锆石U-Pb年龄结果,限定其形成和变质时代,探讨北秦岭地体的构造归属。定年结果表明,岩浆成因锆石颗粒的年龄集中在1400~1600Ma左右和850~950Ma左右,记录两期主要岩浆活动。6粒锆石具有变质成因特征,低Th/U比值(0.03),206Pb/238U年龄变化在510~465Ma之间,加权平均值477±18Ma。这一古生代变质叠加时代与北秦岭地体南北缘高压变质作用时代基本一致,说明秦岭岩群遭受到北秦岭造山带俯冲-碰撞造山过程的变质作用。秦岭岩群主要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基底岩石缺乏早元古代和太古代岩浆活动的记录。在岩浆作用时代上,北秦岭地体与广泛发育新元古代中-晚期岩浆作用的扬子陆块北缘有差别,也不同于晚太古代-早元古代的华北陆块南缘,可能是中-新元古代形成的独立微陆块。  相似文献   
146.
鄣公山地区位处皖赣交界地带,区内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的陆缘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该浅变质地层形成于820~840Ma新元古代。经系统野外调查,在该地层中首次解析出5期褶皱变形,其中F1以原始层理(S0)为形变面形成的紧闭同斜、平卧等形态的露头尺度级片内无根褶皱;F2以早期构造面理(S1∥S0)为形变面的轴向近东西向开阔斜歪及同斜褶皱;F3属与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紧闭同斜或斜歪褶皱;F4为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热隆升有关的轴面北倾的透入性不对称紧闭下滑褶皱群;F5为分布于区域脆性平移走滑断裂带附近的倾竖褶皱,上述褶皱分别对应不同的构造变形旋回。本文重点阐述褶皱变形的几何学、叠加样式、变形序次、运动学特征,并对变形机制及大陆动力学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7.
鲁西地区石门山岩体主要岩性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原划为新太古代早期侵入岩。根据新测锆石SHRIMPU-Pb年龄为(2530±8)Ma,其形成时代确定为新太古代晚期。凤仙山岩体为中粒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513±12)Ma,并侵入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石门山岩体属峄山岩套,为TTG质花岗岩,是地幔岩浆侵入混入地壳物质形成的。凤仙山岩体属傲徕山岩套二长花岗岩,为上地壳物质重熔(深熔)作用形成的。峄山岩套TTG类岩石是2560~2530 Ma壳幔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普遍具有片麻状构造,表明经历变质变形作用。未受区域变质作用的傲徕山岩套大规模壳源花岗岩是2530~2500 Ma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末超大陆拼合有关,2530 Ma是鲁西地区重要的构造热事件发生时期。  相似文献   
148.
华北陆块南缘、西南缘广泛分布的罗圈组及其相应地层多被认为是新元古代末期冰川沉积。山西南部芮城水峪剖面位于华北南缘罗圈组出露范围的最北端,罗圈组受下伏蓟县系龙家园组白云岩风化面形态控制,横向岩性变化剧烈,分别由准原地堆积的风化角砾岩、紫红色含砾泥岩及一套特殊的"含砾砂质鲕粒白云岩"组成,均为温暖气候下海侵或海侵改造产物,与冰川作用无关。"含砾砂质鲕粒白云岩"在华北南缘罗圈组中尚属首次发现,具有明显的指相意义。该地区罗圈组海侵沉积物的存在,可能表明华北南缘罗圈组在各地区存在沉积环境乃至地层时代的巨大差异,不能简单以某一冰期的"冰碛岩"笼统看待。  相似文献   
149.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剖面是目前世界各大陆中唯一发育有4套新元古代冰碛岩和多期火成岩事件的剖面。近年来,“雪球事件”的提出为全球新元古代冰碛岩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地质学家根据新元古代冰碛岩在全球各大洲发育的特点、同位素年龄和C/O、Sr同位素在新元古界划分出4个冰期。因此,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界发育的4套冰碛岩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和年代地层学研究的进展始终为各国地质学家所注目。本次获得的库鲁克塔格地区特瑞爱肯组的锆石SHRIMP U-Pb新年龄,为完善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的年代地层学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0.
以小秦岭地区太华群二长片麻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原岩为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稀土元素总含量较高(229×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w(La)N/w(Yb)N=45.39),有明显的Eu负异常(0.43)。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其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Nb、Ta、Sr、P、Ti等高场强元素。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原岩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早期(2.47Ga)。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初始N(176 Hf)/N(177 Hf)值变化范围很小,为0.281 284~0.281 328,εHf(t)值均为正值(0.93~5.18);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2.70~2.89Ga,新生地壳(现代岛弧火山)Hf模式年龄为2.54~2.73Ga,接近于锆石结晶年龄(2.47Ga),指示华北克拉通南缘在这一时期有明显的新生地壳生长。华北克拉通南缘在新太古代早期(2.7~2.9Ga)、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2.2~2.5Ga)和古元古代中期(1.8~2.1Ga)有3期重要的构造热事件。新太古代早期及晚期有明显的新生地壳生长(εHf(t)0),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和古元古代中期的岩浆活动有明显的新生地壳生长,同时还伴随有古老地壳物质的再循环和改造(εHf(t)0或εHf(t)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