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47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21.
长江口崇明东滩地貌发育过程中的活性铁变化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2003年在崇明东滩采得的CDS、CDM和CDN三个典型沉积物剖面样品,测定了其中的Fe3 、Fe2 、Fe3 /Fe2 以及有机碳、粒度等特征参数,分析了活性铁分布变化特征并对其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Fe3 含量在整个研究区域均是从表层向下逐渐递减的,Fe2 含量逐渐增加。从实验结果判断,所研究区域沉积环境上层以氧化环境为主,呈弱氧化型,中下层以还原环境为主。分析发现其分布变化受粒度、有机碳的影响,氧化还原界面与中、高潮滩划分界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622.
从印度洋深海底泥中分离到一株真菌S2915,经ITS基因序列分析及显微形态观察,鉴定S2915为支顶孢属Acremonium sp.真菌.其发酵液对5株植物致病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硫酸铵沉淀后的抗菌活性分析,可以初步判断该抗菌活性成分为蛋白类物质,且最佳硫酸铵饱和浓度为70%(m/m).初步分析了该抗菌粗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该活性物质具有很好的耐热性,经60、80、100℃甚至121℃处理后,活性均无明显差异;耐强酸强碱,在pH值为2~12范围内活性不受影响;紫外照射0~12h及用蛋白酶K、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处理后,活性均没有减弱;但对多种有机溶剂比较敏感,经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醚和丙酮处理后,抗菌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抑制率分别为35%、25.7%、22.9%、12.9%.证明该抗菌活性物质高效、稳定,可用于抗真菌农药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623.
海藻组分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活性筛选模型对采自青岛沿海的22种海藻样品提取物的石油醚组分和乙酸乙酯组分进行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22种海藻的石油醚组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亮管藻、海头红、鸭毛藻和孔石莼表现出较强的活性,在浓度为50μg/ml时的抑制率均大于50.0%,分别为50.5%、55.5%、56.6%和65.8%;其他大部分海藻的抑制率在30.1%到48.9%之间.与石油醚组分不同的是,只有少数海藻的乙酸乙酯组分表现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鸭毛藻的活性最为显著,在浓度为25μg/ml时抑制率高达71.8%;孔石莼的乙酸乙酯组分也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余海藻的乙酸乙酯组分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较弱,有些不仅没有活性,反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624.
两种海藻提取物抗水产动物病原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两种大型海藻——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条浒苔(Enteromorpha clathrata)提取物对11种水产动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羊栖菜乙醇粗提物乙酸乙酯相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抑菌圈可达21.6 mm;薄层层析表明羊栖菜乙醇粗提取物乙酸乙酯相有6条层析带,其中Rf=0.54带对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可达13.6 mm;条浒苔乙醚粗脂对11种水产动物病原菌均表现出了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可达24.7 mm;进一步的实验显示,条浒苔乙醚粗脂3种洗脱组分抗菌性均比粗脂减弱了,而其95%乙醇洗脱组分对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抑菌圈仍可达13.8 mm。说明利用羊栖菜、条浒苔为开发海洋药物资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25.
在渤海湾盆地,由于沉积地层存在大段活性软泥页岩,普通聚合物钻井液体系的包被抑制能力不够,封堵能力不强,剪切稀释能力差,在钻遇该泥页岩井段时,经常出现井下复杂情况,并且油层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为此,研制了无土相强抑制性钻井液体系。从体系中处理剂的防塌抑制机理出发,确定了强抑制性钻井液体系构建的最优组合。研究结果表明该钻井液体系具有强的抑制性,岩屑滚动回收率达到95.6%,接近于油基泥浆;并且具有良好的润滑性、抗温性、抗钻屑污染、抗CaCl2污染、抗MgCl2污染以及良好的储层保护性能,渗透率恢复值能达到85%以上,能够满足大段软泥页岩等复杂地层的钻井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26.
通过伯胺4,4'-二氨基环己基甲烷(PACM)与马来酸二乙酯的Michael加成反应, 合成1种新型聚天门冬氨酸酯仲胺(PAE-b).将PACM 和PAE-b分别与脂肪族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12MDI)/端氨基聚醚(Jeffamine D2000)预聚物反应,制备了脂肪族聚脲弹性体.采用FTIR、元素分析和GPC表征了PAE-b.并用DMA考察了聚脲的形态结构和性能.与由PACM合成的聚脲相比,由PAE-b合成的聚脲与异氰酸酯组份的反应活性更低,常温凝胶时间为由23 s降为1*!230 s,因此,这种PAE-b聚脲可采用普通工艺成型.PAE-b聚脲呈现微相分离的形态,是具有较高的强度、模量和硬度的弹性体涂层材料.  相似文献   
627.
电气石复合Nd/TiO2材料光催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昌来  董发勤 《矿物学报》2006,26(2):233-237
以硝酸钕、天然矿物电气石和钛酸丁酯为原料,采用凝胶法制备了电气石复合Nd/TiO2和钕掺杂TiO2。用XRD、UV-VIS、ESR对电气石复合Nd/TiO2材料进行了表征;以苯酚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电气石复合Nd/TiO2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结果发现TiO2的相变转化区间在600~750℃范围内;电气石掺入对Nd/TiO2材料的光吸收范围基本没有影响,在300~750℃范围煅烧后,随温度升高UV-VIS图谱有逐渐红移现象;电气石的加入使得Nd/TiO2材料在光照及未光照条件下都起到增强.OH强度的作用;在Nd/TiO2材料中掺入0.6%的电气石获得最好的光催化活性,600℃下煅烧光催化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628.
本研究采用海带孢子体幼苗为实验材料,分别用不同浓度的As(Ⅲ)和As(Ⅴ)(0.2、0.4、0.8、1.6μmol/L)培养液进行循环水养殖,以研究不同价态无机砷在海带中的积累以及对其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砷暴露组中海带总砷含量较高,As(Ⅲ)暴露下海带中总砷含量随时间增加,在28 d时达到最大值;As(V)暴露下海带中总砷含量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28 d时除最高浓度组外均显著高于初始值(P<0.05)。实验结束时As(V)暴露组海带中总砷含量显著低于As(Ⅲ),说明无机砷暴露下海带孢子体幼苗对亚砷酸盐的积累大于砷酸盐。无机砷暴露下海带中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分别呈先降低后升高和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所有处理组海带中H2O2和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细胞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砷暴露下升高,但随暴露时间的延长,无机砷对酶活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酶活性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相似文献   
629.
水通道蛋白3(AQP3)是水通道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鱼类的渗透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中克隆出aqp3a基因,其mRNA序列长度为2058 bp,编码302个氨基酸,含有6个α跨膜螺旋和2个水通道蛋白家族的特征性天冬酰胺-脯氨酸-丙氨酸(NPA)序列.多重序列...  相似文献   
630.
本文研究了具有克服肿瘤耐药活性的软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 EGF 15-0-3苯甲醛类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层析、Sephadex LH-20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等现代波谱分析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 采用MTT法对苯甲醛部位和单体化合物进行克服肿瘤耐药活性研究。从EGF15-0-3的苯甲醛部位共得到9个苯甲醛类化合物, 结构依次为flavoglaucin (1)、tetrahydroauroglaucin (2)、isoaspergin (3)、 isotetrahydroauro-glaucin (4)、dihydroauroglaucin (5)、isodihydroauroglaucin (6)、2-(1',5'-heptadienyl)-3, 6-dihydroxy-5-(3'-methyl-2'-butenyl) benzaldehyde (7)、auro-glaucin (8)和2-(2',3-epoxy-1'-heptenyl)-6-hydroxy-5- (3'methyl-2'-butenyl) benzaldehyde (9)。体外克服肿瘤耐药活性研究表明, 苯甲醛类化合物9具有较强的克服肿瘤耐药活性, 可能是由于其结构2位烷基侧链与3羟基形成吡喃环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