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85篇 |
免费 | 2123篇 |
国内免费 | 365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43篇 |
大气科学 | 190篇 |
地球物理 | 371篇 |
地质学 | 14419篇 |
海洋学 | 246篇 |
天文学 | 16篇 |
综合类 | 1410篇 |
自然地理 | 56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85篇 |
2023年 | 403篇 |
2022年 | 426篇 |
2021年 | 416篇 |
2020年 | 410篇 |
2019年 | 383篇 |
2018年 | 286篇 |
2017年 | 336篇 |
2016年 | 462篇 |
2015年 | 528篇 |
2014年 | 943篇 |
2013年 | 646篇 |
2012年 | 812篇 |
2011年 | 910篇 |
2010年 | 738篇 |
2009年 | 527篇 |
2008年 | 517篇 |
2007年 | 515篇 |
2006年 | 524篇 |
2005年 | 472篇 |
2004年 | 400篇 |
2003年 | 507篇 |
2002年 | 545篇 |
2001年 | 570篇 |
2000年 | 482篇 |
1999年 | 529篇 |
1998年 | 582篇 |
1997年 | 468篇 |
1996年 | 484篇 |
1995年 | 464篇 |
1994年 | 370篇 |
1993年 | 296篇 |
1992年 | 436篇 |
1991年 | 405篇 |
1990年 | 321篇 |
1989年 | 222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3篇 |
1957年 | 2篇 |
193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江西永平铜矿金属矿物化学成份及矿物包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永平铜矿黄铁矿、黄铜矿的化学成份特征以及矿物测温和石英包体成份分析特征表明成矿经历了一个较低温度阶段,但所反映的后期成矿作用的改造特征也非常明显,特征是闪锌矿,其化学成份具明显的后期改造成矿特征,是岩浆热作用的产物。黄铁矿的同生成矿较为明显,闪锌矿的后期改造成矿特征更为明显,而黄铜矿具有明显的沉积改造特征。 相似文献
902.
903.
904.
冈底斯东段山南地区第三纪矽卡岩-斑岩Cu-Mo-W(Au)多金属矿床勘查模型及深部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冈底斯东段南缘的山南地区分布有努日、明则、克鲁、冲木达和陈坝等中到大型Cu-Mo-w(±Au)矿床,与含矿矽卡岩有关的侵入岩形成于20~30Ma之间,为高钾钙碱性中酸性岩,形成于碰撞晚期构造背景.矿化赋存于下白垩统比马组的碳酸盐岩和其它钙质岩石与岩体的外接触带内及斑岩体内,主要矿化类型为矽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脉型,构成... 相似文献
905.
内蒙满州里—新巴尔虎右旗成矿带银的成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恩守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5,4(1):23-29
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成矿带是额尔古纳成矿带的一部分,北东向额尔古纳-呼伦深断裂带控制了全区,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为一中生代火山隆地区,与北东向深水断裂带斜交的次级北西、北西西向构造将全区分割成四个成矿亚带、构造控矿非常明显。本文通过对全区矿床,矿点,矿化区的构造分析,总结其成矿规律,指出了找矿方向,扩大了找矿领域。 相似文献
906.
907.
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以统计分析为主要手段,通过对鲁西隆起区太古宙地层、中生代岩体以及不同时代金矿化学组成的研究,探索了成矿组分的可能来源、深化和聚集趋势,提出了矿源层(岩)中元素成矿活度的概念及定量计算方法。研究表明:(1)在鲁西隆起区,金的初始矿源是太古宙绿岩带,金在其中具有双成分分布;(2)从太古宙至中生代,虽然成矿时代不同,成矿作用各异,但各类金矿床在成矿组分上对含矿建造具有明显的继承性;(3)含矿建造中成矿组分超量点群与背景点群的比例以及超量点群中成矿组分的平均质量分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后生热液矿床的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908.
909.
邓阜仙钨矿成矿构造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孙振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0,14(2):139-150
邓阜仙钨矿位于湘赣地洼系衡山地穹内地洼型花岗岩中。矿床构造为典型的脉状构造。单脉,脉列,脉群在空间上严格按一定的几何关系分布。矿脉雁列脉,侧羽脉的三维形态特征,反映它们剪切形成的机制。经我们对该区航片、卫片分析,发现NNW向构造带与环形影像带,由此而确立了NNW向矿带的新认识。结合矿化与蚀变强度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现客观存在的构造等距性、对称性、梯级面,预测出新矿床(体)的空间位置,并得到物探与工程的验证。 相似文献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