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326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21.
山东沭河裂谷带由北至南发育8个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的恐龙足迹群化石点,其中5处为本研究首次报道。沭河裂谷带足迹化石点多,分布广,层位多,足迹数量和造迹恐龙种类丰富。郯城新发现的单个蜥脚类巨型足迹直径近1.0m,可能仅次于前人描述过的兰州西南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内中国最大的蜥脚类足迹化石。沭河裂谷带的恐龙足迹产出于大盛群田家楼组,地质年代为110~100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Aptian晚期—Albian期。恐龙足迹一般为凹形印痕,造迹者以蜥脚类恐龙为主,其次为鸟脚类和兽脚类。足迹多保存在发育波痕、泥裂、雨痕等沉积构造的细砂—粉砂岩沉积物层面。足迹和行迹特征显示造迹恐龙为群居和在栖息地漫步行走状态。足迹原位保存特征及赋存地层沉积学研究表明,早白垩世中晚期气候处于由温暖潮湿变得炎热干旱的过渡期,湖泊、三角洲广布,恐龙栖息于湖滨环境。沭河裂谷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和综合研究进一步证实,中国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有着更广阔的地理分布和相似的古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522.
贵州省瓮安县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生物化石群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尚彦 《世界地质》1999,18(4):10-12
在贵州省翁安县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发现有大量的多细胞藻类,海绵和动物胚胎化石。多细胞藻类以真红藻为主。海绵为单轴类,完整个体大小750-1550μm;它们的软组织细节及许多特征构造包括表层细胞,孔壁胞,变形细胞,骨针细胞和海腔等都可见到。  相似文献   
523.
浙江恐龙和蛋化石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浙江省内,有12个白垩纪红层盆地中发现恐龙化石和蛋化石,且多个盆地龙蛋共生。经初步调查,除金衢盆地衢江群下部中戴组发现恐龙化石外,恐龙化石和蛋化石均产于盆地内的中上部地层:即永康群朝川组、方岩组,衢江群的金华组和衢县组,天台群两头塘组和赤城山组。从相关地层的古生物组合时代和火山岩同位素年龄为101~90Ma以及地层的古地磁均为正向极性特征分析,浙江绝大部分恐龙蛋的时代应为晚白垩世,而蜂窝蛋类化石时代则很可能是早白垩世晚期或未期。  相似文献   
524.
《甘肃地质》2008,17(3):2-97
巨齿兰州龙:层位:河口群 时代:早白垩世 产地:兰州盆地 分类位置:鸟臀目,鸟脚类,斧胸类 巨齿兰州龙,由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勘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李大庆等2002年发现于甘肃省兰州盆地东南缘早白垩世地层中,为一新的鸟脚类恐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  相似文献   
525.
《新疆地质》2003,21(1):64-64
2002年11月22日电曾经在国际古生物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古盗鸟”化石之谜终被解开.它原来是被发现地的中国农民人为拼接的产物. 11月22日的科技日报披露了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始末.相关科学报道刊登在昨天出版的最新一期的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题为《古盗鸟的另一半》.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鸟类学者周忠和、张福成和美国学者克莱克对“古盗鸟”化石的鸟类部分进行的研究,认为它属于已经发表的一种十分进步的食鱼的鸟类——马氏燕鸟.他们认  相似文献   
526.
临沭县常林钻石省级地质公园,面积约85.85km2,属中型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保存完好。园区内既有代表性的地质构造剖面,又有丹霞地貌、恐龙遗迹化石,同时还是常林钻石的发现地。其中沂沭断裂带、岌山恐龙足迹和金刚石砂矿产地具有全国乃至国际性对比意义,是国内较为罕见的地质遗迹,在地学方面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527.
2002年6月。2002年10月,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对嘉荫县乌拉嘎镇粮库西侧恐龙化石点进行了挖掘。在135m2的挖掘面上,共出土恐龙化石415块并对其外围区域48°20’N-48°25’25”N,130°00’E~130°12’07”E范围内进行了地质调查,测制了包括恐龙化石点在内的6条地层剖面。经过大量实际工作和近几年来对古生物化石的深入研究,对乌拉嘎地区地质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28.
A new stegosaur species, Jiangjunosaurus junggarensis, gen. et sp. nov., is erected based on a specimen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upper section of the Shishugou Formation in the Junggar Basin, Xinjiang, China. It represents the first stegosaur from the Jurassic of Xinjiang and increases the diversity of the dinosaur fauna in the Shishugou Formation. The new genus is characterized by symmetrical and proportionally wide tooth crowns, a sub-rectangular axial neural spine seen in lateral view, and large openings on the lateral surfaces of the cervical centra. A preliminary charact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is new taxon is more derived than the Middle Jurassic stegosaur Huayangosaurus but more primitive than most other known stegosaur species.  相似文献   
529.
根据数百件赵氏小盗龙(Microraptor zhaoianus)、顾氏小盗龙(Microraptor gui)、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和圣贤孔子鸟(Confuciusornis sanctus)标本的观察研究,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获得几点认识:(1)顾氏小盗龙与赵氏小盗龙为同物异名,赵氏小盗龙为有效名称;(2)在研究的标本中,只有部分标本可以观察到这些物种的跖骨部分保存有羽毛印痕;(3)此种现象应该是恐龙的性双形现象,而不是所谓的"四翼恐龙";(4)这种现象表明,这些物种与今鸟类的关系较远,它们应该是恐龙向鸟类进化中的绝灭旁支;(5)在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应该存在一个"滑翔"阶段,而不是"四翼恐龙"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