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9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234篇
测绘学   167篇
大气科学   348篇
地球物理   222篇
地质学   416篇
海洋学   244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浅析水泥厂总平面创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厂总平面布置处于水泥厂设计中总揽全局的地位,它涉及众多领域及学科,结合水泥厂特点,着重从节约用地、统一规划、功能分区、场地利用、运输系统、绿化及生态保护,创造可持续发展空间等几方面分析总图创新设计。实践表明,总图创新设计的途径和措施切实可行,成效显著,带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02.
交通运输部日前印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透露,到202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00万公里以上(不含村道),比2008年底增加50%以上。  相似文献   
203.
为了突出显示重磁场中地质体分布、断裂构造特征等信息,使图像显示错落有序、层次分明、清楚直观,有利于解释人员从不同角度认识重磁场异常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倾斜角概念,根据反余切函数特性,提出了扩展的倾斜角(iTdr)和倾斜角总水平导数(iTdr_Thdr)方法,来增强重磁异常信息,突出异常形状特点,以便于识别重磁异常中地质体边界和提取地质体分布、断裂构造平面展布特征等信息.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简单、实用、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和较高的分辨能力,能够获取丰富的地质信息,对识别地质体边界、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确定断裂带和地质构造走向等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4.
利用重磁资料研究莺-琼盆地构造分界及其两侧断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琼盆地(即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位于印支地块与华南大陆交汇处,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为南海西北走滑型和伸展型陆缘的交汇区,也是印澳-欧亚板块碰撞“挤出-逃逸构造区”和“古南海俯冲-拖曳构造区”.莺-琼盆地的北部以红河断裂带中1号断裂为界,前人对其认识比较统一,但莺-琼盆地南部由于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较少、研究程度低,以致其构造格局及分界位置不明确.通过对重、磁资料的处理,认为在莺-琼盆地分界的北段存在明显的重力异常和磁力异常梯级带,该梯级带与1号断裂位置相对应;在其南段存在明显的重力异常和磁力异常高值带,推断该高值带为一“中建凸起”,结合重、磁对应分析技术确定了该“中建凸起”的分布范围.采用重、磁异常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技术识别出控制莺-琼盆地分界两侧的断裂构造,在分界以西断裂走向主要为北北西向,分界以东主要为北东向.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认为莺-琼盆地的北段以1号断裂为界,南段以“中建凸起”为界.  相似文献   
205.
发生在2009年7月22日亚太地区的日全食,为人们研究电离层扰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基于沙洋地区采集的高频(1 Hz)GPS数据,通过对日食当天与前后几天电离层VTEC(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日食期间电离层VTEC含量均呈现出一种先下降再上升的“水槽”变化趋势,且VTEC下降达到2~5 TECU,下降幅度达33.1%,VTEC的最小值与食甚时刻延迟为25.2~147.6 s.在日全食后期有中等强度的磁暴发生,与日食相互重合叠加共同对电离层VTEC变化造成影响,使得VTEC变化明显异于前后几天,最后定量的分析了磁暴对VTEC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6.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及全球GPS服务系统提供的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246个GPS接收台站的TEC观测资料,观测研究了2011年5月28日一次中等强度磁暴期间中国地区出现的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LSTID),并给出了中国地区的二维TEC扰动图像.结果表明:在磁暴恢复相期间,我们一共监测到两个LSTID事件,一个发生在午夜前的中国西南地区,另一个发生在午夜后的东北地区.TEC二维成像结果清晰地显示了两次LSTID在中国地区的连续传播过程,西南地区午夜前的LSTID由低纬向中纬沿北偏东的方向传播,其持续时间约为60min,水平传播距离约1200km,等相面的宽度最大约500km;东北地区午夜后的LSTID由中纬向低纬沿南偏西的方向传播,其持续时间约为70min,水平传播距离约1200km,等相面的宽度最大可达1400km.对TEC扰动进行互谱分析得到两次LSTID的传播参量,发现午夜前的LSTID的水平传播相速度和相对扰动振幅的平均衰减率都比午夜后的LSTID的要大,这可能是由午夜前西南地区较高的背景垂直TEC0及背景大气温度引起的.研究还表明,午夜后的LSTID是由北极区活动激发的大气声重波产生的,通过对高纬地区水平地磁分量H的分析,可以估计出其激发源应位于140°E以东,42°N以北的1400~2600km范围之内;而对于午夜前的LSTID,则可能是由赤道电集流引起的焦耳加热激发的大气声重波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7.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约30%的人为碳排放,在全球碳循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近10年发展起来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植被实际光合作用,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回顾了叶绿素荧光遥感产品发展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特别是在全球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估算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发展方面的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该领域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8.
209.
《地球学报》2012,33(1):127-128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0年,《地球学报》的影响因子为1.215,总被引频次为1432。在1998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的排名第65位,总被引频次的排名第370位,综合排名第325位。在136种地球科学类核心期刊中(见表1),影响因子的  相似文献   
210.
致审稿专家     
《岩土力学》2012,(1):320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岩土力学》再创佳绩。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三等)资助,荣获"第2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显示,《岩土力学》2010年总被引频次为4 404,影响因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