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26篇 |
免费 | 1621篇 |
国内免费 | 24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9篇 |
大气科学 | 312篇 |
地球物理 | 847篇 |
地质学 | 8849篇 |
海洋学 | 896篇 |
天文学 | 532篇 |
综合类 | 536篇 |
自然地理 | 12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8篇 |
2023年 | 388篇 |
2022年 | 502篇 |
2021年 | 443篇 |
2020年 | 386篇 |
2019年 | 385篇 |
2018年 | 285篇 |
2017年 | 325篇 |
2016年 | 350篇 |
2015年 | 358篇 |
2014年 | 519篇 |
2013年 | 440篇 |
2012年 | 482篇 |
2011年 | 514篇 |
2010年 | 427篇 |
2009年 | 441篇 |
2008年 | 433篇 |
2007年 | 353篇 |
2006年 | 386篇 |
2005年 | 392篇 |
2004年 | 355篇 |
2003年 | 377篇 |
2002年 | 369篇 |
2001年 | 454篇 |
2000年 | 388篇 |
1999年 | 391篇 |
1998年 | 400篇 |
1997年 | 427篇 |
1996年 | 393篇 |
1995年 | 359篇 |
1994年 | 301篇 |
1993年 | 220篇 |
1992年 | 290篇 |
1991年 | 230篇 |
1990年 | 171篇 |
1989年 | 148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75年 | 3篇 |
1954年 | 2篇 |
1950年 | 3篇 |
194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黄土高原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蜗牛化石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蜗牛化石的初步调查研究表明, 在距今22~6.2 Ma期间长达近16 Ma的黄土-古土壤沉积发育过程中, 无论黄土还是古土壤地层中都保存有较丰富的蜗牛化石种类, 目前发现的15种蜗牛化石全部是陆生种类, 化石个体保存完整, 为原地埋藏的种群, 未发现水生的种类, 多数为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常见种类, 可划分为冷干和温湿两个生态类群, 冷干类主要见于黄土地层中, 温湿类主要分布于古土壤地层中. 自中新世至第四纪期间, 蜗牛化石Metodontia(间齿螺)类和Cathaica(华蜗牛)类的属种具有明显的演化趋势, 新的种类的出现和演化与这一时期大的气候环境的改变在时代上有较好的一致性, 反映了蜗牛生态种类对全球/区域性环境格局变化的响应.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有着相似的沉积背景. 研究结果为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环境、气候演化等提供了生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62.
63.
梅冥相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3,13(6):34-43
在前人研究及自己野外观察的基础上,本文把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归为四大类:深水非对称米级旋回层序、L-M米级旋回层序、潮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潮坪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米级旋回层序的形成机制是与米兰柯维奇旋回有关的高频率海平面振荡变化旋回所形成的间断-加积旋回沉积作用,它们的识别标志主要是岩石类型、界面特征、产出环境等。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的规则的垂直叠加形式是识别三级旋回层序的基础。 相似文献
64.
65.
本文利用铁卜加1987-1996年的气象、牧草资料,对环青海湖地区山地草原草场5种天然牧草在不同水分丰枯年份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环湖地区山地草原草场中紫花针茅、冷地早熟禾、干生苔草、猪毛蒿、天山赖草、杂草产量比例为8:15:15:16:18:28。5种天然牧草的发育期、生长高度和产量形成对水分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天山赖草最耐旱;干生苔草次之;猪毛蒿和紫花针茅的抗旱性相当;冷地早熟禾对水分条件的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66.
福建泰宁李家坊金矿床位于武夷山成矿带中段,为闽西北何宝山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中型金矿床,成因类型尚未明确。磁铁矿是该矿床中常见的氧化物,文章应用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对李家坊金矿床成矿过程与成因类型进行约束。基于野外地质踏勘和钻孔岩芯编录,结合室内详细的岩相学观察,依据磁铁矿的结构和矿物共生组合,文章将其分为4种类型(Mt1a、Mt1b、Mt2和Mt3)。其中,Mt1a位于铜金矿脉边缘,呈板柱状,与绿泥石共生; Mt1b位于铜金矿脉边缘,呈自形-半自形粒状,与绿泥石-赤铁矿共生; Mt2位于铜金矿脉中,呈脉状产出,穿插早阶段的石英-黄铁矿脉,与绿泥石-绿帘石共生; Mt3位于铜金矿脉中,呈半自形-他形粒状,与绿帘石-赤铁矿共生,被后阶段黄铜矿包裹、交代。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银金矿的形式赋存于Mt3中。原位微区分析结果表明,李家坊金矿不同类型磁铁矿均属于热液型磁铁矿。此外,从Mt1a型到Mt3型磁铁矿,w(Ti)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指示热液流体逐渐向低温条件演化; w(V)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规律,暗示热液流体的氧逸度有明显波动,但总体呈升高趋势。磁铁矿的显微结构和化学组成具矽卡岩型矿化特征,是判断矿床成因类型的证据。其中,Mt3型磁铁矿与Au矿化密切相关,其矿物组合与微量元素特征可指示金在低温高氧逸度的环境下沉淀。 相似文献
67.
洞庭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春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2,16(1):98-99
<正> 在洞庭湖盆地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三个地壳发展阶段。武陵、雪峰至加里东期(即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末)为强烈活动的地槽构造阶段。这个时期地壳以强烈的褶皱运动为主,从而在中、晚元古代地层中形成了长线状,紧闭型的褶皱和压性断裂,并出现岩浆活动和区域性的浅变质现象。这套强烈褶 相似文献
68.
江绍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江绍断裂带两侧前寒武纪地质认识的差异,特别是对浙东南陈蔡群、八都群变质岩时代、大地构造属性、构造演化等问题各家有不同看法,对江绍断裂带形成时代及其构造演化认识也不尽一致.文章对新元古代形成的作为江南古岛弧与华夏地块碰撞造山地缝合带的江绍断裂,在显生宙经历的多次构造变动演化进行探讨,提出碰撞拼接实现于距今8亿年前后,加里东、印支,特别是燕山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岩浆变动,至鞔近期尚有活动. 相似文献
69.
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地震大剖面显示,塔里木盆地发育为手风琴式的演化史。大体上形成有3层“断-坳”结构:①震旦系的“断”,古生界-三叠系的“坳”;②侏罗系的“断”,上白垩系的“坳”;③古近系的“断”,新近系的“坳”。断陷与坳陷分别由拉张与挤压应力场所致,这种应力场的变化是由相邻洋壳板块俯冲倾角由小到大的变化所引起的。由于地壳的多旋回运动,多次发生构造沉积演变,构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多领域、多种圈闭类型的油气藏,从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各断陷-坳陷结构的盆地都有可能形成油气藏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70.
华南三水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古纬度漂移与南海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三水盆地古地磁数据所反映的华南地块的古纬度漂移讨论南海的演化模式。结果认为,华南在南海的形成演化中居主导地位,南海基本上是晚白垩世至中新世期间通过华南的南漂及其后的北向回漂过程中,华南大陆南部的拉张、断裂、解体并自东向西扩展的方式形成的,而南海中散布的微大陆碎块则是在华南回漂时被滞留下来的。演化过程中,其周缘菲律宾岛弧自南向北漂,直到上新世后才构成南海的东界;印支地块则仅起转换边界作用;加里曼丹则基本土没有明显的漂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