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1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81.
利用1951-2009年南京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以及日最低气温等资料,分析了南京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长期演变趋势及其与平均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0a来,南京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变暖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尤为明显;日最高气温,除夏季表现为降温趋势外,其他季节均为升温趋势;而四季平均气...  相似文献   
82.
83.
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型态的低频变率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利用时间上扩展的经验正交函数(TEEOF)分析方法,对近百年全球及南北半球平均气温一年、三年、六年和十年的变化形态及其频率进行诊断,结果表明,TEEOF第一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50%以上,各种年际振动的第一模态基本上代表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年变化型,并能反映出气温的长期趋势变化,特别是十年际的第一模态,冬季气温湿示出较强的上升趋势,相应的第一时间主分量趋势与实际温度序列的走势非常一致。全球及南北半球各时域TEEOF除第一模态及一年TEEOF的第模态外,其它特同量所表示的年际变化型态各有差异,相应主分量都与一定的年际准周期振动结构的长期变率有关。年变化型态的T^2检验表明,南半球及全球的突变时间与年平均气温单要素t检验结果差异不大,而北半球的差异明显,表明T^2检验,对具有多变量的型态突变的检测比单要素的t检验理为合理。  相似文献   
84.
蒸发势的一种计算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三要素的函数值作为蒸发势的一种经验计算值。计算方法是在对彭曼蒸发力和伊氏可能蒸发展作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修改伊氏可能蒸发展公式而成的。其数值比用E601蒸发器观测的蒸发量作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修改伊氏可能蒸发量公式而成的。其数值比用E601蒸发器观测的蒸发量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高且稳定。利用本方法所得结果在水分盈亏评估、干旱和干热分析中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5.
为整体地分析中蒙干旱半干旱区(中蒙干旱区)夏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中蒙干旱区内分布相对均匀的104个站点(包括5个“人造站”)1961—1997年7月的平均地面气温资料等,首先分析了该区夏季的平均气温场、气温年较差及日较差等背景;然后,对标准化的7月平均气温距平资料分别作了EOF和REOF分析。结果表明:(1)中蒙干旱区夏季的热量资源充足。夏季气温场分布的区域性特色更明显。(2)受纬度、地形高度及远离海洋等的影响,中蒙干旱区地面气温的年较差大,日较差也大,呈典型大陆性气候(大陆度高)的特色,但是区内的夏季气温年际变化小。(3)根据气温的EOF分析,中蒙干旱区夏季气温异常可粗分为全区一致型、准东西差异型、准南北差异型及准东北—西南差异型等4种常见分布模态;再根据REOF分析,可将该区夏季气温异常进一步细分为青海高原、高原东北侧、南疆、北疆、陕西甘南区、蒙古国西北部及东南部等7个分区。(4)近37年来,中蒙干旱区夏季气温增暖主要出现在高原东北侧和南疆区,强度比冬春季弱;在青海高原及蒙古国东南部气温还在变凉,区内各分区夏季气温变化也约有3~4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86.
基于河南省111个气象站1961—2017年均一化前后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均一化前后河南省年、四季和月的平均气温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分布,以期明确非自然因素对河南省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7年,均一化前后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均一化后增温速率为0.21℃/10 a,较均...  相似文献   
87.
李瑞萍  李鸽 《气象科技》2008,36(6):776-778
采用太原市1951~2003年冬季采暖期逐日气温资料,应用气候方法分析了采暖期平均气温以及与能耗相关的采暖初日、终日、采暖度日等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采暖期气温存在明显升高趋势.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跃变;采暖初日在逐年推后,采暖终日的年代际变化振荡较大,90年代以来有明显提前趋势,采暖期在逐年缩短;采暖度日存在明显减少趋势.结合供暖指标,分别从平均气温升高、采暖期缩短及采暖度日减少等方面进行节能效应分析,指出有必要改变传统的采暖模式.城市采暖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88.
为建立高时空分辨率的福建省复杂地形下气温栅格数据集,利用福建省及其周边33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综合考虑海拔、太阳总辐射、地表长波有效辐射对旬平均气温的影响,模拟了福建省复杂地形下旬均温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常规站验证结果显示:各旬气温绝对误差平均值(MAE)最小为0.46℃,最大为2.3℃,全年平均为0.87℃;加密站验证结果显示,MAE最大为2.3℃,最小0.5℃,全年平均为0.96℃。2)模拟结果能反映旬均温的宏观分布规律与局地细节特征。宏观范围内,旬均温受纬度影响较大,由北至南气温逐渐升高,沿海地区旬均温整体高于内陆,山区旬均温明显较低;局地范围内,各坡向上气温差异显著,海拔越高、坡度越大,差异越明显;地形因子对旬平均温的影响具有季节差异,具体表现为冬季时地形因子对旬均温的影响最大,秋季次之,春夏季节中地形因子对旬均温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89.
影响人体体感温度的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以及太阳辐射,依据这些气象要素影响人体体感温度的原理,确定了平均气温与体感温度相同时的临界相对湿度、风速及太阳辐射值.以全国有水平面直接辐射曝辐量观测项目的77个气象台站的历年逐日4次定时观测资料为基础,把相邻两个白昼(夜间)的气温差作为因变量,相对湿度差、风速差、垂直辐射差(白昼)作为自变量,以旬为时问分辨率,建立了逐旬多元回归方程.各地所建立的逐句多元线性拟合方程拟合优度相当高,F统计量检验也充分证明线性回归方程总体成立,从气候意义、统计角度来看该方法都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0.
杨蓉华  李佳佳  贺新光 《热带地理》2022,42(12):2098-2109
基于长江流域148个气象站1980—2017年的蒸发皿观测数据,将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和模糊C均值聚类(FCM)相结合,对流域蒸发皿蒸发量(PE)进行分区,然后运用Modified Mann-Kendall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各子区域PE的变化特征并识别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 REOF的前4个空间模态显示流域PE存在5个主要的异常敏感区,基于这4个空间模态,流域PE在空间上可划分为9个子区域。2)在年尺度上,各区PE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中部盆地区上升速率最大(111.28 mm/10 a),西部高原区上升速率最小(12.5 mm/10 a);而在季节尺度上,秋、冬季流域PE呈显著上升趋势,春、夏季PE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部分地区PE为下降趋势。3)影响PE变化的主要因子因地而异,但大多子区域的PE变化与平均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的变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