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39篇 |
免费 | 1272篇 |
国内免费 | 25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8篇 |
大气科学 | 151篇 |
地球物理 | 995篇 |
地质学 | 7085篇 |
海洋学 | 817篇 |
天文学 | 56篇 |
综合类 | 445篇 |
自然地理 | 2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274篇 |
2022年 | 308篇 |
2021年 | 289篇 |
2020年 | 281篇 |
2019年 | 301篇 |
2018年 | 238篇 |
2017年 | 274篇 |
2016年 | 304篇 |
2015年 | 341篇 |
2014年 | 419篇 |
2013年 | 330篇 |
2012年 | 428篇 |
2011年 | 471篇 |
2010年 | 369篇 |
2009年 | 392篇 |
2008年 | 383篇 |
2007年 | 374篇 |
2006年 | 325篇 |
2005年 | 317篇 |
2004年 | 268篇 |
2003年 | 272篇 |
2002年 | 295篇 |
2001年 | 286篇 |
2000年 | 271篇 |
1999年 | 235篇 |
1998年 | 234篇 |
1997年 | 183篇 |
1996年 | 179篇 |
1995年 | 174篇 |
1994年 | 172篇 |
1993年 | 150篇 |
1992年 | 167篇 |
1991年 | 186篇 |
1990年 | 137篇 |
1989年 | 107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24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7篇 |
1977年 | 5篇 |
1966年 | 6篇 |
1964年 | 4篇 |
1957年 | 6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轴压下两体力学模型的转化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触界面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工程稳定的重要因素,基于接触面两侧介质的实际受力状态,采用一体两介质力学模型与两体两介质力学模型加以描述。通过一体和两体模型试件的轴压破坏试验,分析了两种模型的力学响应的差异,并认为:一体两介质力学模型在符合一定条件情况下可以转变为两体两介质力学模型。此外,还对影响两种力学模型性能的参数进行了分析。提出对一体两介质力学模型力学性能产生影响的参量是低强度介质与高强度介质的静载极限强度比k以及两种介质之间的黏结力c;对两体两介质力学模型力学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参量除了k之外,尚有两种介质的断裂韧度比? 、体积比? 以及界面的粗糙程度 相似文献
42.
CINRAD所采用的各种体扫模式(VCP)均以仰角0.5°为起始进行扫描,通过分析雷达发射波束宽度、地物杂波对产品影响、雷达测量低仰角回波的重要性等因素,提出了CINRAD在低仰角观测时选取低仰角的原则,以及低仰角观测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3.
江西香炉山矽卡岩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从江西西北部至安徽南部发育一条显著的斑岩-矽卡岩型钨成矿带,香炉山是其中一典型的矽卡岩钨矿床。矿床具有明显的矿化分带特征,由近接触带矽卡岩和云英岩矿体和远接触带脉状石英-硫化物-白钨矿和透镜状矿体组成。通过对不同蚀变带上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表明:矽卡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在209~383℃,脉状石英-白钨矿和石英-硫化物-白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163~278℃和204~284℃,晚期方解石脉的温度最低为143~235℃;矽卡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范围在0.35%~5.26%NaCleqv,脉状石英-白钨矿和石英-硫化物-白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范围分别为0.35%~5.86%NaCleqv和0.70%~9.21%NaCleqv,晚期方解石脉的盐度为0.35%~2.07%NaCleqv。激光拉曼探针测试表明,矽卡岩、石英-白钨矿脉和石英-硫化物-白钨矿脉中流体包裹体组分主要为H2O,还含有一定量CH4和少量的N2。从早期到晚期成矿阶段表现为一个降温的过程,指明了钨成矿温度较宽泛;钨在流体中可能以钨酸的形式运移,与围岩反应时,温度降低和碱性升高,促使白钨矿沉淀成矿。早期到晚期成矿流体温度和物质组成发生变化是成矿发生分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4.
460矿床是火山岩型铀矿床。玻璃包裹体中裂变径迹研究表明:成矿岩体次流纹斑岩的原始铀含量为13.0ppm;裂变径迹测年龄法在强烈蚀变地区可以作为一种测年龄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5.
抚顺浑南地区成矿条件有利,找矿信息较多,但以往相应的地质科研工作投入甚少。作者以该区找矿勘查资料为依据,着重阐述了成矿地质背景,并系统分析了该区成矿地质条件、矿体地质特征以及分布规律,同时提出了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量减少、体脂率肥胖与脾虚的关系,并以此为从脾论治中老年2型糖尿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50岁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各50 例,按照相关标准辨证分为脾虚组和非脾虚组。对研究对象进行生物电阻抗(BIA)、体脂率(PBF)、肌肉量检测和生化指标检验。结果:不同性别在脾虚组与非脾虚组中PBF、骨骼肌指数(ASMI)之间分别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量表评分的高低评估脾虚的程度,不同性别存在差异,男性主要表现为骨骼肌含量减少,与量表评分呈负相关性,女性则以体脂率的增加为主,与量表评分呈正相关性。男性≥70岁者有出现肌肉量减少伴体脂率高的肌少性肥胖倾向。在体脂率及骨骼肌质量中,存在相互依存关系,表现为脂肪组织对肌肉的保护作用。结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量减少、体脂率肥胖均与脾虚相关,从脾论治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47.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安徽沿江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岩浆带中段,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类型复杂,特点突出。它具有夹心饼干式分带现象。中间为富碱的高钾钙碱性岩系和橄榄安粗岩系;两侧为钙碱性岩系。中间的岩浆岩具有高钾富碱、高Sr,低Mg、Cr、Ni,εNd变化大但Isr变化小且较低以及岩浆演化的多样性为特点。 相似文献
48.
喜马拉雅造山带地壳深熔作用: 来自聂拉木群混合岩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存在的混合岩化现象是地壳深熔作用的结果. 广泛发育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的混合岩(称为高喜马拉雅混合岩)为研究地壳深熔过程及其与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简称为淡色花岗岩)的成因联系, 为探讨地壳深熔在碰撞造山后地壳演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目前对于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是否存在成因关联, 混合岩与深部断裂构造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缺乏该混合岩形成的直接年代学资料是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的混合岩的3个基本组成单元——中色体、浅色体和暗色体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 对其中的浅色体进行了K-Ar年代学研究. 结果表明Ⅰ-类浅色体的形成年龄约为23 Ma. 该年龄与喜马拉雅主中央断层开始活动的时代一致或略早于其形成时代, 显示地壳深熔在主中央断层的形成中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Ⅱ-类浅色体的形成年龄与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一致, 从年代学上为淡色花岗岩与混合岩中浅色体的成因联系提供了新的约束. 本次研究在聂拉木地区获得了6.23 Ma浅色体形成年龄, 这是目前在高喜马拉雅中段获得的最年轻的淡色花岗岩岩浆活动的证据. 相似文献
49.
用气相色谱法测试矿物包裹体中的气相成份时,难以实现一次性多组分全分析。在采用单机双柱串联方式时,则需要精确的柱间切换,分时操作。显而易见,正确地选择切换时机是实现单机测试的关键。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微机控制的精密切换系统,与普通的气相色谱仪连接后,可以精确地找到切换时间,并实现自动切换。该系统也适用于其它需要分时操作的场合。 相似文献
50.
贺根山缝合带白音呼舒奥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出露于贺根山缝合带梅劳特乌拉蛇绿岩北侧的白音呼舒奥长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LA- ICP- MS U- 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成因、构造环境及二连—贺根山洋俯冲消亡过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白音呼舒岩体富硅(SiO2=66. 50%~73. 04%)、高铝(Al2O3=15. 11%~16. 75%)、富钠(Na2O=3. 50%~6. 16%)、低钾(K2O=1. 46%~2. 38%),相对高锶(Sr=167. 0×10-6~441. 0×10-6)、低钇(Y=5. 30×10-6~9. 51×10-6),富集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和HREE,无明显Eu异常。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白音呼舒侵入岩体属于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TTG)岩系,与高Si 高锶低钇中酸性岩(Adakite,埃达克岩)类似,形成于大洋俯冲带岛弧环境,为俯冲洋壳脱水熔融的产物。锆石LA- ICP- MS U- Pb测年表明,白音呼舒奥长花岗岩体的形成年龄为309. 2 ±1. 6 Ma,表明该岩体侵位于晚石炭世,反映了贺根山缝合带晚石炭世大洋俯冲带TTG岩浆作用事件。结合二连—贺根山缝合带石炭纪蛇绿岩、石炭纪—二叠纪岛弧型岩浆岩和中生代后造山A型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与演化关系,表明古亚洲洋二连—贺根山洋盆在晚石炭世并未关闭,而是处于大洋俯冲消减和陆壳增生过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