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88篇 |
免费 | 891篇 |
国内免费 | 11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9篇 |
大气科学 | 2480篇 |
地球物理 | 628篇 |
地质学 | 2055篇 |
海洋学 | 363篇 |
天文学 | 35篇 |
综合类 | 262篇 |
自然地理 | 3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92篇 |
2022年 | 223篇 |
2021年 | 285篇 |
2020年 | 238篇 |
2019年 | 280篇 |
2018年 | 161篇 |
2017年 | 171篇 |
2016年 | 213篇 |
2015年 | 246篇 |
2014年 | 360篇 |
2013年 | 294篇 |
2012年 | 322篇 |
2011年 | 303篇 |
2010年 | 293篇 |
2009年 | 263篇 |
2008年 | 330篇 |
2007年 | 250篇 |
2006年 | 251篇 |
2005年 | 218篇 |
2004年 | 210篇 |
2003年 | 187篇 |
2002年 | 134篇 |
2001年 | 118篇 |
2000年 | 166篇 |
1999年 | 124篇 |
1998年 | 140篇 |
1997年 | 133篇 |
1996年 | 95篇 |
1995年 | 108篇 |
1994年 | 77篇 |
1993年 | 64篇 |
1992年 | 80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6篇 |
1974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4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变化主导因素的定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制约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为了识别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导因素,定量表征了影响水位动态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多项指标(包括降水、气温、水面蒸发、工业总产值、粮食产量、人口数量、地表径流量),并采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M-K法)阐明了近50年来各项指标的演化规律;在掌握研究区自然社会指标及地下水水位的动态规律的基础上,联合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地下水水位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研究区降水呈现下降趋势,气温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水面蒸发呈现增加趋势,工业总产值、粮食产量、人口数量呈现增加趋势,由于山前水库修建引起的地表径流量呈现减小趋势;上述指标变化影响了研究区的地下水水位动态,其中逐渐加剧的人类活动(包括粮食产量、人口数量)构成了研究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最主要驱动力,对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贡献度达到60.6%,气候条件对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影响作用次之,其贡献度为39.4%。 相似文献
994.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等地质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技术,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和对比模式,对研究区古近系Em组地层的发育展布特征以及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Em组顶底均为区域上的不整合面,内部划分为两期基准面升降体系域。构造运动和沉积物供应控制下的基准面升级使得沉积初期研究区发育辩状河-曲流河沉积体系,至晚期演变为曲流河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95.
传统的离散型贝叶斯网络分类器是将所有变量视为离散变量,或对连续变量做离散化处理.可是离散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损失,且在多源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中,连续变量的离散化会导致搜索空间的急剧增加和计算及存储量的极大开销.针对这些问题,开发了一种面向土地利用分类的多源遥感数据混合贝叶斯网络分类器,该分类器首先对问题领域的所有变量... 相似文献
996.
利用新疆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的地面2米温度和10米风场资料,对应用改进后的新疆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同化系统(XJ-RUC)的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XJ-RUC系统对地面2米温度和10米风场的预报均方根误差和偏差随起报时次和预报时效的不同存在差异,在温度预报方面存在“低温偏高,高温偏低”的趋势,夏、秋、冬三季对18UTC预报最好,春季则对00UTC的预报接近实况;10米风场的预报偏差在冬季随时效推进逐渐增大,春、夏、秋三季则在06UTC出现1.0m/s左右的风速偏差极小值。不论是温度还是风速预报,均在冬季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997.
利用t检验法对青海省海西所属7个站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平均风速、0~320cm地温年平均值序列进行显著性检验;在人工与自动观测资料对比差值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人工与自动观测要素间的回归方程,对年序列差异显著的要素进行回归订正和效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替换人工观测对海西7个站各气象要素年平均值序列均一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多个站多个要素不连续;统计人工与自动观测要素资料月平均对比差值,用一元线性回归法进行订正,订正后的序列基本消除了自动观测替换人工观测的差异,实现了观测资料的均一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998.
999.
为探讨地面气象遥测仪所测得的记录能否代替人工观测记录的问题 ,对丹东 1999~2001年遥测记录与人工观测记录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遥测记录可代替人工记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金川铜镍矿床地质、矿化特征与加拿大伏伊希湾(Voisey's Bay)铜-镍-铂族金属硫化物矿床进行系统对比分析,总结出这2个世界级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演化方面的相似性、可比性及其共同特点,即深部岩浆房含矿岩浆沿通道脉动式上侵,到上部表现为小岩体,成大矿.成矿作用过程和模式表现为:①含矿岩浆的有序侵位显示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停歇过程中曾发生熔离分异,形成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分层结构;②成矿作用是在富有动力的岩浆环境下岩浆不连续(脉动式)上侵过程中发生的,岩浆熔融体富含挥发组分,上侵活动剧烈,围岩角砾化;③含矿岩浆沿相同的通道或越位上侵,在先期侵入岩体下侧或上方不同空间成矿;④岩浆运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相互作用、组分交换和成矿物质的富集.深入阐明了含矿岩浆不连续(脉动式)上侵、后续岩浆补给和混合是镁铁一起镁铁岩体中硫化物被聚集在岩浆流动的通道内形成超大型铜镍硫化物型铂族元素矿床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