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2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798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126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209篇
海洋学   665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23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利用1981—2015年NCEP/NCAR月平均资料、NOAA的逐月CMAP(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以及GODAS的月平均洋流资料和SODA的月平均风应力资料,定义了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关键区域,对南太平洋辐合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南太平洋辐合带的形成和维持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南太平洋辐合带,4月存在由东西风切变型辐合带向东风辐合型辐合带转变的现象,而12月则存在相反的转换。在对流层低层,南太平洋辐合带区域的向上伸展高度和辐合在北半球冬季较其他季节明显高和强。引起南太平洋辐合带形成与维持的原因有2个方面:一是地形作用。由于地形的阻挡,造成等位涡线发生沿澳大利亚地形的绕行,利于澳大利亚地区反气旋性环流和南太平洋辐合带区域气旋性环流的形成与维持;同时,在地形和科里奥利力共同作用下,还易使暖海水在南太平洋辐合带区域汇聚,形成高海表温度区,从而加热大气,利于南太平洋辐合带的形成与维持。二是非绝热加热作用。南太平洋辐合带区域范围内的热源作用可以使其上方的大气受到加热,并产生加热强迫纬向梯度,驱动低层大气产生辐合。这些结果对深刻认识全球环流特别是南半球热带环流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2.
太湖流域单季稻的甲烷排放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根据1994~1996年太湖流域单季稻的CH4排放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稻田CH4排放的日变化的一些统计特征,对排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相关因子对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地区单季稻的CH4排放的特征值为0.07~0.11 g/(m2·d),而且存在巨大的年际变化,其中1995年的排放是1994年和1996年的5~7倍。与NH4HCO3相比,施用尿素使甲烷的排放增加10%~70%。晒田使CH4的排放减少,土壤的扰动则使CH4的排放增加。文中对CH4的排放与水稻的生长的关系及温度的变化对排放的影响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43.
南亚高压的季节变化与趋暖性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亚高压的季节变化,讨论了对流层中高层温度、整层大气视热源和非绝热加热率的时空变化对南亚高压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存在两个季节平衡态,即夏半年的大陆高压和冬半年的海洋高压,大陆高压又可分为青藏高压和伊郎高压。加热场对南亚高压的季节变化有重要作用,南亚高压是一个暖性高压,其中心有“趋热性”,通常位于或趋于加热率的相对大值区。南亚高压的年循环过程,主要受南亚地区潜热和感热季节变化的支配。夏季北方地区和高压地区的强烈短波辐射加热对高压中心北移和维持也有作用,长波辐射的冷却作用则是高压减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4.
李崇银  龙振夏 《大气科学》2001,25(5):589-595
利用美国NCEP资料分析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NSO的关系,揭示了1997年El Ni~/no事件上的发生,与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大气ISO在1996年冬到1997年春期间的异常增强有重要关系。而且该地区ISO的异常增强并不主要由赤道印度洋地区移来,主要表现为ISO在印度尼西亚上空被激发增强和东传统。印度尼西亚地区ISO的被激发,则是由于东亚冬季风强异常在该地区引起的强对流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5.
采用建瓯风廓线雷达(CFL-06)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季节天气条件下风廓线雷达的测风精度,同时还选取了永安风廓线雷达(CFL-03)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季节在探测高度低于4 km时,获得的对称波束水平风分量差值的平均值很小,且小于0.5m·s~(-1),标准差值也比较一致,且小于10 m·s~(-1),探测精度均较好。当探测高度超过4 km后,春、冬两季对称波束水平风分量差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值开始增大,在7.1 km高度平均值和标准差值达到最大,分别为9 m·s~(-1)和28 m·s~(-1),夏、秋两季探测精度高于春、冬两季的。在探测高度低于4 km时,不同季节4种方法计算的垂直速度基本一致,以春季大气最为均匀,其次是冬季的,夏、秋两季的最差。在探测高度超过5 km后,春、冬两季4种方法计算的垂直速度偏差增加较快,最大分别为0.9 m·s~(-1)和1.0 m·s~(-1),夏季4种方法计算的垂直速度偏差较小。夏、冬季水平风向和风速测量精度优于春、秋两季的,秋季测量精度最低,水平风速标准差值在0.0~1.5 m·s~(-1)和水平风向标准差值在0~15°范围内所占比例分别只有51.6%和54.0%。总的来说,风向和风速测量精度普遍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算法,减少计算误差,提高探测性能。  相似文献   
946.
两个典型ENSO季节演变模态及其与我国东部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海锋 《大气科学》2017,41(6):1264-1283
本文根据1950~2014年月平均海温和大气环流资料以及中国160站降水等资料,利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EOF)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季节演变的主导模态,并探讨了各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和东亚环流季节变异的关系及其联系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季节演变存在2个主导模态,包含4种类型:El Ni?o持续型、La Ni?a持续型、La Ni?a转El Ni?o型和El Ni?o转La Ni?a型。发现不同模态和类型的ENSO季节变化过程我国东部降水距平的分布和强度都有明显差异。El Ni?o持续型和El Ni?o转La Ni?a型,冬春季和初夏均处在El Ni?o背景下,降水异常分布存在一定共性,但盛夏和秋季分别受El Ni?o和La Ni?a影响,降水异常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前者雨带北跳慢、位置偏南而后者雨带北跳快、位置偏北。La Ni?a持续型和La Ni?a转El Ni?o型也是如此,冬春季和初夏降水异常分布大致相似,但盛夏和秋季分别受La Ni?a和El Ni?o影响,前者雨带北跳快、位置偏北而后者雨带北跳慢、位置偏南。因此,利用ENSO做我国降水的气候预测时,不能只着眼于前期冬季El Ni?o或La Ni?a事件,还应考虑其未来演变所属的可能模态和类型。对他们之间联系的物理过程分析表明,不同ENSO季节演变模态和类型主要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西风带经向型/纬向型环流调整及伴随的低纬暖湿水汽输送以及中高纬冷空气活动变化来影响我国东部降水。其中,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附近异常反气旋(或气旋)、赤道Walker环流和北半球Hadley环流分别是联系ENSO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和东亚西风带经向型/纬向型环流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47.
夏季MJO持续异常的主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严欣  琚建华 《大气科学》2016,40(5):1048-1058
在MJO传播过程中,其活动中心并不总是规律地沿赤道东传。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发现,夏季MJO的活动中心会出现东传停滞的情况,表现为MJO在赤道太平洋持续异常活跃或者在印度洋持续异常活跃两种形式。为更好描述MJO这种东传不明显的异常特征,本文定义了一个描述MJO持续异常的指数,并据此对夏季MJO持续异常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小波分析的方法,发现夏季MJO持续异常时其振荡周期会出现缩短或变弱。通过对MJO持续异常状况下的大气环流进行合成对比分析后发现,夏季MJO的持续异常会对热带大气环流造成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MJO夏季在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持续活跃的时候,赤道沃克环流减弱(增强),西太平洋哈得来环流增强(减弱),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南),赤道太平洋(印度洋)高层辐散且对流活跃。  相似文献   
948.
现阶段的动力气候模式尚不能满足东亚区域气候预测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动力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将动力模式中具有较高预测技巧的大尺度环流信息应用到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统计预测模型当中,以改善后者预测效果。本文中所介绍的组合统计降尺度模型,可将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的大尺度环流变量和前期观测的外强迫信号作为预测因子来预测中国夏季降水异常。交叉检验结果显示,组合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的距平相关系数较原始模式结果有较大提高。在实时夏季降水预测中,2013~2018年平均的预测技巧相对较高,趋势异常综合检验(PS)评分平均为71.5分,特别是2015~2018年平均的PS评分预测技巧达到72.7分,总体上高于业务模式原始预测和业务发布预测的技巧。该组合统计降尺度模型预测性能稳定,为我国季节预测业务提供了一种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49.
MJO对我国降水影响的季节调制和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捷  任宏利  许小峰  高丽 《气象》2018,44(6):737-751
利用1981—2016年中国区域CN05.1格点降水资料和EAR-Interi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季节循环对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对我国降水影响的调制作用,并基于模式对MJO的预报建立了针对延伸期降水的动力-统计降尺度模型。结果表明,MJO对我国季节内降水异常的影响明显受到季节循环的调制。当MJO对流在热带印度洋活跃时,我国降水偏多的区域随季节由南向北推进;当MJO对流位于海洋性大陆地区时,在秋、冬季我国东部和高原大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偏少,而到了春、夏季该关系反转。MJO对流和基本气流(特别是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化所引起热带外环流响应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季节性差异的重要原因。模式检验表明,BCC_AGCM2.2对目标候MJO的预报技巧可达18d以上,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预报MJO信息构建了随季节演变滚动的MJO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独立样本检验表明,该模型在较长时效(10~20d)下对MJO高影响区低频降水异常的预报技巧高于模式的直接预报,特别是在MJO活跃时期对降水预报技巧的提升更加明显,这为MJO信号释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50.
翁衡毅 《大气科学进展》2003,20(2):303-309,T002
用一个有外强迫的、简单的动力系统研究气候系统中的准两年振荡(平均周期长度比两年稍长或稍短的准周期振荡)。结果显示,准两年周期性源于该系统对于受H年周期调制的季节强迫的非线性响应。当系统的非线性固定时,准两年震荡的周期长度和振幅随季节变化的强度和太阳活动11年周期变化的强度而变化。这可能是造成气候中准两年震荡的性质有的空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