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7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793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122篇
地球物理   136篇
地质学   201篇
海洋学   66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23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31.
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与臭氧总量及上升运动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197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对流层项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高空各层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ASA提供的TOMS/SBUV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分别讨论了高原上升运动以及高原臭氧总量与对流层顸高度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全年处在300~200hPa(100hPa附近)高度,在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长期变化趋势上,两类对流层顸高度与各自对应高度层上的温度存在着密切的反相变化关系,当对流层顶高度偏高(低)时,相应高度上的温度偏低(高)。上升运动有助于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尤其是当高空200(100)hPa附近有上升运动时,有利于第一(二)对流层项高度抬升。各季节高原臭氧总量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臭氧含量减少(增加)时,该对流层顶高度将偏高(偏低),近年来伴随着高原臭氧总量的减少,高原第二对流层顸高度出现了明显的抬升。  相似文献   
932.
广州市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观测和初步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通过对广州市2000~2001年两年的地面紫外线辐射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广州市全年紫外线辐射强度84.3%出现在"中等"以上级别,"强"、"很强"级别占65.1%,尤其是第二、三季度分别有46.2%、62.1%的时间紫外线出现"很强"级别,分析表明广州市属于紫外线高辐射地区;各候(旬)的最小紫外线指数在夏秋季节的涨落脉动比冬春季节要大,尤其是秋季更加明显.另外,定义了每月云衰减因子(CAF),12~4月为明显的云衰减加强期;6~9月为明显的云衰减减弱期,分析期间最大云衰减因子仅为0.11.  相似文献   
933.
虎林市酸性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其气象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虎林市酸雨监测站2007~2008年的酸雨监测资料,分析了酸雨的季节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酸性降水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统计得出在129个降水样本中,PH值5.6的酸性样本49个,占38.0%,PH值≥5.6样本80个,占62.0%;酸雨在秋季出现频率最高,夏季次之;分析酸雨的形成与大气的污染物、风向风速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34.
气候变化对抚顺农业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抚顺近40a气温、降水、积温、初终霜、大于等于10℃初终日及气象灾害的演变情况,得出气候变化的五大主要特点,并阐述了农业生产气候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935.
亚澳季风区水汽收支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1980~198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亚澳季风区视水汽汇并分析了其水汽收支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研究范围水汽收支的典型空间分布型为南北型,即南半球澳大利亚季风区与北半球亚洲季风区相反的分布形势,而且这种分布形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北半球亚洲季风区为水汽源,110~135 E之间大陆桥附近、80 E附近及40~50 E之间的三支越赤道水汽输送通道将北半球水汽输送到南半球澳大利亚季风区及南印度洋,成为水汽汇,夏季南半球澳大利亚季风区和南印度洋为水汽源,上述三支越赤道水汽输送通道实现与夏季反向的水汽输送,将水汽由南半球输送到北半球亚洲季风区,此时亚洲季风区为水汽汇。春季和秋季赤道辐合带为主要的水汽汇,亚澳季风区无明显越赤道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936.
近40年中国高空温度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了解高空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利用中国28个高空探空站1961—2000年间地面至高空10hPa的温度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地面到高空200hPa最冷在1月,最热在7月;但是在最冷的100hPa层以上,其气温年变化位相相反,即1月最热,8月最冷;50hPa层以上温度的年变化不大。近40余年来,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自地面至700hPa,绝大部分地区温度上升,尤其是地面增温最为显著,而西南地区有降温趋势;对流层上层至50hPa的平流层的温度在降低,尤其是50hPa降温最为显著。北半球的较强火山喷发对中国32°N以南的低纬与32°N以北的中高纬地区高空温度的影响不同。火山喷发后,低纬地区平流层第1~26个月温度均有不同程度增温,其中在第7~8个月增温最明显;在对流层以下,第6~11个月、第16~27个月出现2次明显降温时段,第1次降温最明显。中高纬地区平流层在第1~16个月、第20~29个月出现2段增温,第1段增温时间跨度长、强度大,第17~19个月出现了降温。在对流层以下第2~5个月、第14~18个月、第21~30个月出现3次明显降温时段,第3次降温持续时间长,整体降温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937.
中国业务动力季节预报的进展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26  
利用动力模式开展季节到年际的短期气候预测 ,是目前国际上气候预测的发展方向。自 1996年以来 ,经过 8a多的研制和发展 ,国家气候中心已建立起第 1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 ,其中包括 1个全球大气 海洋耦合模式 (CGCM )、1个高分辨率东亚区域气候模式 (RegCM_NCC)和 5个简化的ENSO预测模式 (SAOMS) ,可用于季节—年际时间尺度的全球气候预测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嵌套 ,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东亚区域气候模式制做季节预测。CGCM对 1982~ 2 0 0 0年夏季的历史回报试验表明 ,该模式对热带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和东亚区域的季节预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RegCM NCC的 5a模拟基本上能再现东亚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进展。利用嵌套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 NCC对 1991~ 2 0 0 0年的夏季回报表明 ,在预报主要季节雨带方面有一定技巧。 2 0 0 1~ 2 0 0 3年 ,CGCM和RegCM NCC的实时季节预报与观测相比基本合理。特别是 ,模式成功地预报了 2 0 0 3年梅雨季节长江和黄河之间比常年偏多的降水。SAOMS模式系统的回报试验表明 ,该系统对热带太平洋海表面温度距平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模式超前 6~ 12个月的回报与观测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持续预报。 1997~ 2 0 0 3年 ,SAOMS多模式集合实时预报与观测的相关系数达到  相似文献   
938.
2~4周的延伸预报是近年来国际上天气和气候业务预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以江淮梅雨区降水为例,在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及多变量EOF方法获取梅雨区降水及其影响系统低频信号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经验波传播(EWP)方法及全球海气耦合模式产品,对梅雨季节内演变的延伸期预报方法进行了预报和试验,以期为建立延伸期预报业务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大气季节内振荡对梅雨区降水的延伸预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能是联系天气过程和异常的重要系统.(2)通过EEMD方法提取前期降水演变及影响因子的季节内振荡信号,采用最优子集回归统计学方法对梅雨区逐候降水量演变进行超前30天预报是有可能的.(3)EWP经验动力方法对热带ITCZ活跃异常的未来40天东传可能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还可能较好地预报出延伸期的梅雨区风场距平演变,具有一定应用价值.(4)全球海气耦合动力模式输出产品在延伸期环流形势趋势预报及20天左右的MJO指数预报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39.
分析了欧洲空间局最近基于多颗卫星微波资料研发的ECV土壤湿度产品的季节性干湿变化,并与国家气象局提供的站点资料做了对比验证。研究发现:主动与被动遥感土壤湿度的干湿季节变化在中国东部季风区有显著的不一致性。在中国东部季风区,被动遥感土壤湿度的干湿季变化和站点观测一致,均表现出夏季是干季、冬季是湿季的特征;而主动遥感的数据则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华北地区与被动遥感数据较为一致,华南地区则呈现夏季为湿季、冬季为干季的反位相特征。两者的不一致性说明,针对欧洲空间局开发ECV土壤湿度产品的过程,融合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资料,研制长序列土壤湿度产品的思路在中国东部季风区不可行。  相似文献   
940.
基于1971—2015年汉中11个县区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为干旱划分标准,采用干旱频率、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三个指标,分析了汉中地区年尺度和季尺度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汉中地区年尺度干旱频率东南部低,西北部高,并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季节尺度来看,各季干旱频率分布差异明显。年尺度干旱强度从1996年开始有较弱增强趋势,而干旱站次比有明显降低趋势,汉中地区干旱朝着小区域性中旱发展;季尺度干旱特征为春季和夏季干旱站次比有增加趋势,秋季和冬季有减少趋势,春季和夏季干旱范围逐渐扩大,秋季和冬季干旱范围逐渐减少;春季、夏季和秋季干旱强度基本为轻旱,冬季多为中旱,有时能达到重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