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7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793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122篇
地球物理   136篇
地质学   201篇
海洋学   66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23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01.
在引证论述大气ISO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概括性地回顾大气ISO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主要成果,重点针对热带大气ISO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甚至年代际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评述。  相似文献   
602.
根据1958~2011年中国东部(105°E以东)316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环流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物理量诊断等方法,探讨华南前汛期盛期(5月21日至6月10日)中国东部降水异常模态及对应大气环流特征和可能成因。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盛期中国东部降水异常表现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降水模态:第一模态为华南全区一致型,当其时间系数为正(负)时,整个华南降水偏多(少),黄河中游降水偏少(多);第二模态为华南沿海东部型,当其时间系数为正(负)时,华南沿海东部降水偏多(少),而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多)。研究发现,造成华南前汛期盛期两个降水型的环流特征有明显差异:全区一致型降水主要受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南北偏移、副热带高压脊东西偏移及低层南海北部异常风场影响;沿海东部型降水主要由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强弱及位置异常、副热带高压强弱变化、低层日本以南西太平洋异常风场导致。此外,两个降水型对应环流异常的成因也各不相同。第一模态中高层环流异常由丝绸之路遥相关型导致,低层风场异常在5月下旬由阿拉伯海向下游传播的风场异常波列引起,在6月上旬则由西太平洋西移的异常反气旋(气旋)造成。第二模态的中高层环流异常先后由极地—欧亚遥相关型、环球遥相关型引起,低层风场异常由高层环流异常的动力作用造成。两降水型均存在整层深厚的垂直运动,但第一模态的垂直运动在高层闭合且对应显著的辐合辐散异常,第二模态则不具有上述特征。  相似文献   
603.
冬季乌拉尔山阻塞与东亚冬季风的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EP/NCAR)1948/1949~2012/2013年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演变两种时间尺度分析了冬季乌拉尔山阻塞与东亚冬季风的联系。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角度,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EAWMII)与冬季乌拉尔山阻塞频数显著相关,且两者的线性趋势与周期一致。当乌拉尔山阻塞频繁发生时,对流层中层西伯利亚反气旋异常,东亚大槽加深;对流层低层表现为贝加尔湖及东亚沿岸北风显著加强,中亚和东亚大部分地区地表温度降低,东亚冬季风较常年加强。乌拉尔山阻塞的由强盛到崩溃的过程对应着西伯利亚高压由加强到减弱东移的季节内演变,850 h Pa风场对应为异常北风由贝加尔湖以北逐渐影响至低纬度菲律宾以东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604.
采用1979~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借助线性趋势、距平、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海平面气压场季节转换时间的长期趋势和多尺度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平面气压场一年中存在两次季节转变,20°N~50°N海平面气压场冬夏季节转变的时间在第20候左右,而夏冬季节转变发生在第51候。并且海平面气压场的季节转换时间存在纬度差异与经度差异。通过趋势分析,发现海平面气压场由冬季型转变到夏季型的时间存在显著的趋势变化,并且在近35年内是趋于提前,其气候倾向率为-0.33候/10 a;夏季型转换为冬季型的时间趋于延后,气候倾向率为0.25候/10 a。季节转换时间的Mann-Kendall突变检测结果表明,海平面气压场由冬向夏的转换时间在1997~1998年间发生了突变;夏季型转换为冬季型的时间尚未发现显著突变。最后通过对季节转换时间的小波分析与小波功率谱的显著性检验得出,冬夏季节转换的时间具有显著的15 a周期变化;夏冬季节转换时间8 a周期振荡最为剧烈。  相似文献   
605.
近47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气温突变的区域特征和季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42个气象站1961-2007年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和Yamamoto两种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气温突变的区域特征和季节特征。主要结论如下: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普遍具有明显的增温现象: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阴山北麓段突变发生最早,其次是东段,中西段最晚;四季气温以冬季突变发生最早且最明显,春、秋季次之,夏季最晚。  相似文献   
606.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刘芸芸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09,33(6):1225-1237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的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 通过对季风期降水、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及低频振荡等方面的分析, 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盛时, 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 其西侧的偏南气流异常偏弱, 使得我国长江流域形成低层异常环流及水汽输送的辐散区, 从而造成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少; 而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的年份, 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南偏西, 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形成异常偏强的偏南风水汽输送, 使得长江流域成为南、 北距平风的汇合区, 其上空对流活动异常活跃, 非常有利于长江流域的降水。 (2) 东亚局地Hadley垂直环流在强、 弱季风年也显著不同, 在强季风年里, Hadley局地环流异常偏弱, 长江流域上空出现的下沉运动距平, 使得该地区降水减弱, 而弱季风年则正好相反。 (3)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存在显著的气候平均的大气季节内振荡 (CISO), 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时期, 长江流域降水同时受到源自热带西北太平洋西传CISO和源自热带印度洋东传CISO的共同影响, 可能造成了某种锁相关系, 从而造成降水偏多; 而在强季风年里长江流域只受由西太平洋西传的CISO的影响, 不容易激发降水。  相似文献   
607.
Validation of ECMWF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in Antarctic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 (ECMWF) Re-Analysis (ERA-40) and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ECMWF (ERA-40)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Antarctic station observations, including surface-layer and upper-layer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 on intra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timescales. At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atmospheric pressure at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in the ERA-40 data are in better agre...  相似文献   
608.
数值模式的季节预报技巧主要与大气外强迫的变率密切相关。当前的大气环流模式(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GCMs)通常不能准确地模拟出与大气外强迫有关的响应模态和响应强度,从而导致了预报误差的产生。本文给出了一种后处理方法,有助于降低模式的系统性误差,并提高季节预报技巧。  相似文献   
609.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26-level version of the SAMIL/LASG GCM (R42/L26) in simulating the seasonal cycle and perpetual winter mean stratospheric circulation as well as its variability by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reproducing many key features of the climatology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stratospheric circulation despite that the model’s mean polar vortex is stronger and more zonally symmetric compared to the obse...  相似文献   
610.
土星的季节     
地球的自转轴与其绕日轨道面垂直方向的偏离,即黄赤交角(以下称“倾角”)为23°.5。地球白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虽然土星的赤道面与其绕日轨道面的交角与地球的相近,为26°.7,但各个季节的天数要比地球上相应的季节长得多,这是因为土星的公转周期为地球的29.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