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2篇 |
免费 | 240篇 |
国内免费 | 7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大气科学 | 1033篇 |
地球物理 | 80篇 |
地质学 | 317篇 |
海洋学 | 269篇 |
综合类 | 40篇 |
自然地理 | 1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81篇 |
2013年 | 60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84篇 |
2010年 | 89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82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78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68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南海季风槽影响下热带气旋暴雨增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使用NASA的热带测雨卫星TRMM资料、常规气象观测降水资料、NCAR/NCEP-2再分析资料及NCEP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资料,分析研究南海季风槽伴随热带气旋登陆华南而导致热带气旋暴雨强烈增幅的事实,并根据观测事实提出季风槽伴随热带气旋登陆华南的定义.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槽伴随热带气旋登陆导致热带气旋降水强烈增幅的天气现象发生在盛夏季节;(2)环流背景表现为副热带高压带状西伸,稳定控制华中一带;同时,西南季风活跃,南海季风槽位于南海北部之时;(3)热带气旋登陆后的填塞消亡时间因为季风槽的伴随而大大延长,热带气旋云系有再生、加强和扩展现象;(4)伴随登陆的季风槽对热带气旋暴雨无论是空间,时间,还是强度上均有强烈增幅作用,热带气旋暴雨在季风槽南侧延伸,尺度可达1500~2500km. 相似文献
992.
东亚冬,夏季风百年强度指数及其气候变化 总被引:35,自引:15,他引:35
定义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计算了1873-1989年夏季、冬季及其逐月的东亚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长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00多年来,东亚夏季风明显加强,冬季风变化不大,稍有减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918年前后,东亚夏季风突变增强,与半半球夏季地面气温突变增是同步发生的,但是,科季风不太明显的突变发生于1958年,此外,用滑动相关系数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与北半球地面气温的关 相似文献
993.
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EASSM)的活动范围和强度对中国大陆的中东部、日本、朝鲜半岛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降水有重要影响.综述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范围研究成果,分析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范围变化的可能原因,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这对于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的进退、季风边缘带的气候变化、中国北方干旱化和生态环境的演变等科学问题的研究都有借鉴作用.季风活动的范围是一个动态区域,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的边界可用其活动所能到达地区的概率来划分.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的范围和边界的变化不仅与热带季风向北爆发的强弱有关,还与极地和中高纬度的环流系统,以及青藏高原对季风的动力、热力作用都有密切的关系,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要加强定量描述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变化的研究工作,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科学界定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994.
利用1951—1990年南海船舶报资料,用直接计算法,采用1°×1°网格,计算了南海海域的月平均感热通量和海面(蒸发)潜热通量。结果是:感热通量和海面(蒸发)潜热通量的分布在冬季和夏季有很大的差别,季风对南海海-气热交换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天文调谐确定鹤庆孔时间标尺的基础上,对鹤庆孔碳酸盐含量曲线、深海δ18O曲线和黄土粒度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中更新世转型过程中,鹤庆碳酸盐记录早于深海δ18O和黄土粒度记录,由此推测青藏高原隆升在中更新世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鹤庆碳酸盐含量曲线与深海δ18O曲线整体上对应较好,推测全球冰体积变化在西南季风演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天气形势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对1981-2002年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期间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广东后汛期的季风槽暴雨多数发生在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或偏南的情况下,并与中纬西风槽或ITCZ有直接联系;季风槽多数位于华南地区上空或华南沿岸海面;高层辐散覆盖广东全部或大部,中心在华南近海。西南季风向北推进源于西南和华南地区低压槽发展,或由于热带气旋登陆后北上而牵动西南季风深入华南陆地,也有些过程是副高西端的偏南气流引导南海季风北进。对流活动有从南海北部或北部湾附近向华南移动的趋势,并有昼夜变化。 相似文献
997.
三峡库区夏季旱涝成因分析及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分析了三峡库区夏季旱涝同期环流特征,征出三峡库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成因是亚洲中纬度经纬向环流,北半球极涡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环流异常,通过相关普查方法找出了影响夏季降水的前期信号,提出了物理意义明确的夏季旱涝预测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98.
使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Ⅱ提供的风场资料,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大气低层前季风经圈环流的气候特征、年际变化和存在的原因及其与季风环流、夏季500 hPa环流形势之间的联系和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前季风经圈环流是青藏高原与低纬地区之间从冬季Hadley环流型到夏季季风环流型转换的一种过渡形势;它的建立、结束时间及强度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这种变化与其后季风环流出现的时间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季风经圈环流结束偏早时,往往预示着季风环流会提早建立;前季风经圈环流的异常与随后夏季环流形势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前季风经圈环流建立偏晚时,夏季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且西伸更为明显;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实际上反映了前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对两者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99.
东北夏季低温与旱涝预测综合业务系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东北夏季低温与旱涝预测综合业务系统是在对东北地区夏季低温与旱涝的形成机理,演变规律,影响因子,前兆信号全面系统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度可视化,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新一代东北夏季低温与旱涝预测与监测业务工作平台,文章综述了新一代业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技术路线,主要结构,具体内容及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1000.
南海夏季风建立、活跃和中断期的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欧洲中心(ECMWF)1979~1993年15年风资料和GMS 卫星观测的黑体辐射云顶温度TBB资料,取南海地区伴有强对流的西风/偏西南风建立作为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标志,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特征和夏季风活动过程进行了分析.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平均日期在5月16日左右,但年际变化显著,最晚是6月上旬.有些年份在4月下旬会出现短暂的伴有强对流的西南风,而在6月初出现第二次强西南风爆发,第二次爆发才是真正的夏季风爆发.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在北纬1 5°N以北的南海地区往往会先出现强西南风,这是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引起冷锋前两风加强,或者由于南海副热带高压的加强或北移引起的西风加强,不能称作真正的南海夏季风爆发.季风爆发以后,南海季风活动有显著的活跃和中断变化,在季风爆发至8月20日期间,平均中断1~2次/a,中断时间约1 5 d/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