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165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71.
西藏拉屋锌铜多金属矿床岩矿相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屋矿床位于西藏当雄县境内,为大型矽卡岩型锌铜多金属矿床。文章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矿鉴定、扫描电镜与电镜能谱以及ICP-MS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对拉屋矿床的岩相学与矿相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矿区内的岩体为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明显的爆碎结构。矽卡岩主要包括石榴子石矽卡岩、含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环带状石榴子石灰色部分的铝原子数为0.36~ 0.86,黑色部分的铝原子数为1.23~1.53;而钙原子数具有与铝原子数成反比的变化趋势。由石榴子石的环带推测,有13次岩浆与地层灰岩的物质交换过程。矽卡岩及其后蚀变岩的形成过程,控制着矿化的形成过程,出现石榴子石(晶体中呈粒状的透辉石→板状透辉石→长柱状透辉石)→次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碳酸盐+石英的蚀变变化趋势,与此相应,矿化有铋+钴镍→铋+铜铅锌→铜铅锌银→铟的变化趋势。金属矿物由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银矿、自然铋、硫铜铁铋矿、硫铅铋银矿(?)、辉砷镍矿、黄黝锡矿、羟铟石等组成。作者指出,有用金属元素为锌、铜、铅、锡、铋、钴、铟,需对这些元素的资源特征进行评价,开采时需注意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72.
对流槽湍流涡旋结构特征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夹卷层的湍流特性,用对流槽模拟大气对流边界层并做湍流温度测量.能谱分析表明,混合层湍流谱幂律接近“-5/3”次律;而夹卷层湍流谱幂律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利用离散正交小波对其湍流脉动信号进行去噪和尺度分解,将原始信号分成均匀各向同性小尺度涡旋成分和大尺度涡旋成分,并对分解后的信号做能谱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在混合层还是在夹卷层,小涡都能很好地满足Kolmogorov的“-5/3”次律;而大尺度涡旋则在混合层和夹卷层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3.
西北干旱区对流边界层发展的热力机制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建华  张强  王胜 《气象学报》2011,69(6):1029-1037
观测发现,西北干旱区对流边界层高度在夏、冬两季极大值分别达到4 km和800 m.利用热力学方法对西北干旱地区深厚对流边界层的原因进行了定量分析.用建立的热力数值模型模拟表明,平均而言,夏季和冬季对流边界层高度的51.5%和61.4%分别由感热产生,对于夏、冬季对流边界层高度可分别达到4 km和800 m的极大值,感热贡献更大,为63.4%和73.1%,感热对对流边界层的贡献率冬季明显大于夏季;夏、冬季浮力夹卷对对流边界层的贡献是18.1%和9.4%;包括感热和浮力夹卷的热力因素可以解释夏、冬季对流边界层高度的69.6%和70.8%,而对于对流边界层极大值,则其解释可高达81%和84.6%.热力因素是西北干旱区对流边界层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感热又是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4.
邢立达  陈郁 《中国区域地质》2011,(10):1530-1537
重庆市綦江县老瀛山莲花保寨除了大量多样化的恐龙足迹之外,还保存了完好的要塞结构及历代题刻。从古迹可知,莲花保寨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很可能是当地人躲避蒙元军队对尚属南宋统治下的蜀地的进攻之用。此后,清朝又在此留下多处古迹。这些古迹与大量(至少以5种不同方式保存的)恐龙足迹(尤其是鸭嘴龙类足迹)共存,构成了中国古人在恐龙足迹化石点上长时间生活(可能长达700余年)的直接证据。而莲花保寨的泥裂、鸭嘴龙类足迹和波痕被引申为荷叶叶脉、莲花和水环境,也成为"莲花保寨"得名的证据。这项研究表明恐龙足迹参与了中国部分古地名、民间传说的形成,这些古地名、民间传说或可成为寻找恐龙足迹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5.
十屋断陷深层主力烃源岩为营城组及沙河子组泥岩,母质类型为Ⅱ型和Ⅲ型干酪根.天然气同位素及成分研究表明,十屋断陷天然气成因复杂,分布具有区域性,不同地区天然气来源及特征不同,后五家户地区主要为高成熟、过成熟的混合气,母质类型为Ⅱ、Ⅲ型干酪根;八屋及四五家子地区主要为成熟的油型,以Ⅱ1型干酪根为主.十屋断陷天然气具有差异聚...  相似文献   
176.
邢立达  陈郁 《地质通报》2011,30(10):1530-1537
重庆市綦江县老瀛山莲花保寨除了大量多样化的恐龙足迹之外,还保存了完好的要塞结构及历代题刻。从古迹可知,莲花保寨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很可能是当地人躲避蒙元军队对尚属南宋统治下的蜀地的进攻之用。此后,清朝又在此留下多处古迹。这些古迹与大量(至少以5种不同方式保存的)恐龙足迹(尤其是鸭嘴龙类足迹)共存,构成了中国古人在恐龙足迹化石点上长时间生活(可能长达700余年)的直接证据。而莲花保寨的泥裂、鸭嘴龙类足迹和波痕被引申为荷叶叶脉、莲花和水环境,也成为“莲花保寨”得名的证据。这项研究表明恐龙足迹参与了中国部分古地名、民间传说的形成,这些古地名、民间传说或可成为寻找恐龙足迹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7.
地震均方根振幅与岩石密度呈正相关,因此可以利用地震均方根振幅大小来识别岩性,判别岩相。在十屋工作区选择了16口钻遇营城组的钻井,对与切片对应的15 ms内的营城组岩性、岩相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了岩性、岩相与对应几种均方根振幅属性。根据均方根振幅颜色数值的大小,把均方根振幅等时切片上各点分成强、强-中、中-弱和弱4个等级。在均方根振幅等时切片上按照等级来划分区域。以地震响应特征对应的地质意义为依据,对划分区域的岩性、岩相进行预测。将本区岩性划分为砂岩、泥岩,岩相划分为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并据此制作了研究区营城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进而确定了研究区发育的4个沉积体系:西部沉积体系、东部沉积体系、东北部沉积体系和南部沉积体系。通过钻井验证了南部沉积体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8.
李然  王圣涛  张顶立  陈平  潘红桂  李奥 《岩土力学》2022,43(7):1865-1876
小净距隧道中夹岩受到两侧开挖的剧烈扰动,处于单向或双向受力的不利状态,严重影响施工安全,而预应力全长注浆对拉锚杆常用于中夹岩的主动支护。为阐明对拉锚杆的作用模式和控制机制,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和解析方法,开展实测验证,并进行参数分析和工程应用。研究表明:对拉锚杆为中夹岩提供强力水平约束,并提高岩体力学性能,发挥挤压加固作用;对拉锚杆利用剪切摩阻改善浅层围岩受力状态,同时锚固深部岩体,具有承载传力效果;对拉锚杆轴力和剪应力均由两侧向中间非线性衰减,作用范围局限于浅层中夹岩,实测结果验证了理论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对拉锚杆的参数分析,提出了对拉锚杆临界长度、合理锚杆直径等工程建议;结合京张高铁长城站小净距隧道实践,主动增强对拉锚杆设计参数,变更后围岩压力、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的实测均值分别降低12.2%、14.1%和10.2%,保障了隧道开挖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9.
通过二维、三维地震勘探结合地震正演数值模拟及波阻抗反演结果来预测新疆准东煤田大井矿区三井田B1煤层结构,定量解释了B1煤层一次分叉合并区范围,并准确预测了一次分叉合并区0.8~2m厚的夹矸的范围。经过钻孔验证,该方法精度高,为矿井开采及巷道布设提供了准确的地震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80.
2006年9月18日,由济源市和洛阳市新安县联合申报的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全票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评审,被确定为世界地质公园。至此,王屋山终于以它独特的地质地貌优势,戴上了世界地质公园的桂冠。这是济源人的骄傲,这是河南乃至中国人的骄傲!一、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理念——基于王屋山亘古不变的古老地质地貌2005年6月30日,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下一步的道路该如何走?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杨学忠把目光放得更远。王屋山在我国历史上是九大名山之一,又是道教第一洞天,地质遗迹古老,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地质遗迹保护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