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208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950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811.
结合现代大陆动力学与地球动力学最新理论与研究和应用进展,以及国内几个典型矿床的成矿实例分析,本文重新审视了地台活化区(即地洼区)多因复成矿床的形成机理。作者认为,陈国达先生所研究的地台活化区应特指中国东部或全球类似地区大地构造发展至中生代时期因发生强烈构造–岩浆活动和相关成矿作用而在大陆地壳的表现。由于成矿作用与大地构造发展和/或地球动力学事件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以及由于地壳演化及其大地构造发展阶段还具有独特性或存在某些差异,成矿作用从而表现出多旋回性、特殊性或叠加改造和富化特点;特别是,地台活化区往往包含多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并发生大规模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构造–岩浆–热(流体)事件,因而这种活化构造区内的成矿作用往往具有多因复成成矿特征,并形成了具有经济意义的、大而富的矿床。实质上,多因复成矿床是多地质过程包括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及伴生的大规模流体事件等耦合的产物,其动力学机制可能来源于(多期或幕式)地幔(柱)对流和上涌及壳?幔相互作用或地幔柱–岩石圈板块相互作用。作者最后指出,多因复成矿床今后的研究重点仍应关注其成矿动力学机制与过程。  相似文献   
812.
严城民  张启跃 《云南地质》2001,20(3):314-322
通过1:25中甸县幅、贡山县幅区调实践,初步认为:造山带及变质岩区填图,可采用“构造岩片多重人解综合复原法”。研究途径和技术路线为:以当代先进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理论为指导,从划分构造岩片入手,对构造岩片进行多重分解。在分别查明各构造岩片的物质组成、生成时期、形成环境及原始位态的基础上,进行构造岩片的逐级组合与综合复原,揭示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及大地构造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813.
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质》2001,28(1):19-24
本文简介世界大地构造研究及编制<世界大地构造图>、<全球集成多因大地构造图>的思想理论和学术理论.主要阐明大地构造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复杂系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杂性科学;必须把地球真正作为一个行星来进行研究.重点提出和介绍了<集成多因大地构造说>的含义、基本内容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14.
高福红  刘立  邹海锋 《世界地质》2001,20(3):257-261
碳酸盐岩是一种硬度低,抗剪切能力差,易溶解的岩石,内部易存在大量的各种类型的裂隙。利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手段,对大港-探区的寒武-奥陶纪碳酸盐岩中的裂隙进行了研究:碳酸盐岩中存在三种类型的脉体,脉体的充填方式和脉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充填时间都有明显的差异,脉体的形成一方面受大地构造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受大气水及火山热液的控制,并与地球动力学演化有密切的关系。Ⅰ型脉体形成与裂谷作用之前,与海水有关;Ⅱ型脉体也形成与裂谷作用之前,但与淡水作用有关;Ⅲ型脉体形成于同裂谷或裂谷作用后,与火山热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15.
针对传统地貌学存在的问题,从地貌与大地构造的关系入手,提出地貌研究与大地构造研究相联系的原则;又吸收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说的理论与观点,运用历史-动力学综合分析方法,提出地貌成因和过程并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816.
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总被引:87,自引:3,他引:87  
印度-亚洲碰撞是新生代地球上最为壮观的重大地质事件.碰撞及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域发生了与碰撞前截然不同的变形,地貌、环境及其深部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根据青藏高原形成、周缘造山带崛起以及大量物质侧向逃逸的基本格局,作者从大陆动力学视角出发,将"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与"前碰撞大地构造"区别开来进行研究,将印...  相似文献   
817.
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深大断裂带,形成大量CO2释放脱气点。这些点除了释放大量的CO2、N2、H2S气体以外,还会附带释放CH4、He等各种各样的气体。释放出来的氦为惰性元素,是判识幔源气体最灵敏的地球化学示踪指标,He同位素随形成的构造部位不同而不均匀地分布,且与不同的大地构造成因关系密切。藏中及藏北区块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发生了明显的地幔脱气作用,显示其与地幔相连通而且深度达到上地幔,为一条岩石圈深断裂带;但样品中幔源氦约占总氦的1.4%~1.7%,反映该断裂带深部的开放性程度较低,而闭合性程度相对较高,由此反映了该区处于强烈挤压的构造环境和地壳增厚的地质背景。在滇西南地区(重点在腾冲热海地区)地热流体逸出气体中含有大量幔源岩浆挥发组份,表明该区地壳浅部存在幔源岩浆侵入活动。该区怒江断裂带发生着明显的地幔脱气作用,显示该断裂带与地幔相连通且深度达到上地幔,为一条岩石圈深断裂带;同时所有样品中的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26.2%,最高可达48.8%以上。反映该裂谷带代表伸展性构造环境,且是地幔脱气作用最强烈的构造区之一,是俯冲碰撞的中心地带。而在滇中地区—小江断裂带却是另一番景象,该区样品中的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2.27%,最高也才8.9%。反映此区为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以NNE方向碰撞影响到的最东缘。小江断裂带局限在地壳范围内,故而氦同位素显示出在此断裂带以西则明显存在幔源来源,而往东则幔源氦极微。氦同位素在自西至东由藏西到藏南(藏南西与藏南东)至滇西到滇中,R/Ra值由较低到较高再到较低到最高再降低的平面分布规律。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则因特殊的构造部位,是中国“地质百慕大”;样品中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8.1%,平均值高于西藏各分区以及云南除滇西南以外的各区,但又远远小于滇西南—腾冲地区。说明鲜水河断裂带,部分地贯穿整个岩石圈,并有切割上地幔之趋势。  相似文献   
818.
1∶25万地质填图进一步揭开了青藏高原地区大地构造的奥秘:阿尔金山是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的一部分;阿尔金断裂确是一条大型转换断层;木孜塔格-玛沁缝合带和金沙江缝合带均是华力西缝合带;松潘甘孜三叠系沉积盆地是劳亚大陆南部边缘的浊积岩盆地;冈底斯带曾经历了重要的印支造山运动;不存在从古生代延续到三叠纪的大洋盆地,即不存在所谓古特提斯或永久特提斯;古生代时期,在青藏高原地区亦不存在具古生物、古地理分隔意义的大洋盆地,当时,包括中朝、扬子、塔里木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均位于古亚洲洋主洋盆———中亚-蒙古带之南,属冈瓦纳大陆结构复杂的北部边缘;雅鲁藏布江和班公湖-怒江带是特提斯洋中的孪生姊妹,它们均是从三叠纪起就发展成大洋裂谷带的;以雅鲁藏布江带为主洋盆带的特提斯洋,从三叠纪晚期开始消减,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3个阶段脉动式板块汇聚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819.
台湾大地构造环境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劲鸿 《吉林地质》2000,19(1):13-17,85
台湾、吕宋和琉球等岛弧区是中新世以来地震多发区.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大地震以其震级大、震期长和损失惨重引起国内外关注.本文以台湾所处大地构造环境特征探讨发震机制和9.21大地震对地学界的警示.  相似文献   
820.
对青藏高原西部燕山晚期花岗岩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燕山晚期早白垩世花岗岩为I型,形成于火山弧环境,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岩石系列为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1,稀土元素含量中等,并且属轻稀土富集型,铕亏损不明显,LILE有选择地得到富集,HFSE相对亏损;晚白垩世花风岩为S型,形成于同碰撞环境,岩石组合为二云母花岗岩-二云化岗岩,岩石系列为高钾钙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