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44篇 |
免费 | 532篇 |
国内免费 | 9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9篇 |
大气科学 | 74篇 |
地球物理 | 252篇 |
地质学 | 3063篇 |
海洋学 | 310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314篇 |
自然地理 | 1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93篇 |
2022年 | 100篇 |
2021年 | 126篇 |
2020年 | 96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78篇 |
2016年 | 115篇 |
2015年 | 107篇 |
2014年 | 174篇 |
2013年 | 139篇 |
2012年 | 154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50篇 |
2009年 | 158篇 |
2008年 | 115篇 |
2007年 | 134篇 |
2006年 | 128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109篇 |
2002年 | 89篇 |
2001年 | 142篇 |
2000年 | 113篇 |
1999年 | 125篇 |
1998年 | 115篇 |
1997年 | 103篇 |
1996年 | 111篇 |
1995年 | 101篇 |
1994年 | 98篇 |
1993年 | 111篇 |
1992年 | 105篇 |
1991年 | 85篇 |
1990年 | 122篇 |
1989年 | 86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6篇 |
1949年 | 3篇 |
1944年 | 7篇 |
1943年 | 5篇 |
1942年 | 3篇 |
1941年 | 3篇 |
1934年 | 9篇 |
193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
33.
仿生人工贻贝是近年来海洋污染监测中新其制作简单、吊挂取样方便,在YunDang湖纳潮进水渠和排污出水口进行夏、冬应用实验,结果显示YunDang湖内石油烃污染仍然较严重其海g甘油三油酸酯中石油烃浓度夏季可达2.1 ̄7.8mg。退湖排污出水口人工贻贝石油烃浓度为纳潮进水口的2倍,冬季人工贻贝石油烃浓度又为夏季的1.5倍。同时也说明仿和一人工贻贝(SPMD)可克服天然贻贝因性别、生长期、健壮程度和海区 相似文献
34.
35.
36.
对黄河口胜利油田某油井附近沉积物进行石油污染状况调查研究,采用坑探试验现场调查污染范围,发现油井沉积物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石油污染,污染多在0.2~1.5 m深度内,水平距离在140~440 m之间.原位测试污染沉积物强度,取样进行室内石油浓度和沉积物物理力学指标测试.石油污染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与未污染的有较大差别,污染后沉积物的重度、渗透系数和强度等均有所降低.污染后的沉积物结构,多成块状和板状结构. 相似文献
37.
38.
南海原油和燃料油对仔虾和仔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测定了南海原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刀额新对虾Metpenaeusensis3种仔虾和黄鳍鲷Sparuslatus,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前鳞鲻Mugilophuyseni和七星鲈Lateolabraxjaponicus4种仔鱼的急性毒性,油类对仔虾和仔鱼的毒性大小顺序均为0号柴油〉20号柴油〈 相似文献
39.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 IODP)349航次在南海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残留扩张脊附近的U1431和U1433站位首次钻取基底玄武岩, 通过对16块基底玄武岩内的碳酸盐岩脉薄片镜下观察以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揭示碳酸盐矿物为方解石和文石, 为典型的洋壳低温热液蚀变次生矿物。U1431站位碳酸盐岩脉为独立的方解石脉、文石脉交替出现; 而U1433站位则存在方解石脉、文石脉和方解石-文石共生脉三种情况。此外, U1431站位在基底~42.1m处出现了平行的方解石脉和文石脉, 揭示U1431存在不同来源热液的多期活动, 即可能存在多次或多阶段不同的热液注入。U1431和U1433站位的碳酸岩脉中, 文石的矿物集合体形状基本一致, 呈块状、纤维状和放射纤维状; 而方解石存在差异, U1431的方解石以斑块状、块状、粒状和纤维状出现, 而U1433的方解石仅出现块状。U1431站位的碳酸盐岩脉的丰度明显高于U1433站位。这些均揭示U1431站位的低温热液活动强, 而U1433站位则相对弱。两个站位的热液活动不同很可能是由于区域地质环境的差异造成——U1431附近的巨大海山为其提供了热液补给, 而U1433远离热液的补给/渗漏点。 相似文献
40.
借助透射电镜分别对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和牙鲆(Paralich- thys olivaceus)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进一步测定了石鲽和牙鲆精子的基本生理特性,并研究了17℃和4℃保存精子的活力变化。结果显示3种鱼类精子均为有鞭毛精子,无顶体,尾部轴丝9+2型。不同之处包括:成熟精子的核致密度不同,以石鲽最高,大菱鲆和牙鲆则较低;在大菱鲆和牙鲆精子头部,核前端侧面都有一缺刻状结构,石鲽精子未发现此结构;头部核膜与质膜之间的细胞质含量以大菱鲆的最多;精子中段的线粒体数量不同,大菱鲆较多(10个左右),石鲽次之(8个左右),牙鲆最少,仅为5个左右;中段植入窝深度不同,以大菱鲆陷入核中最深,其他2种比较接近。石鲽和牙鲆精液的pH值比较接近。精子密度以牙鲆较高,为10.18×10~9个/mL±3.37×10~9个/mL。牙鲆和石鲽精子活力的保存时间在17℃下分别为48 h和36 h,4℃下分别为7 d和8 d。精子活力完全失去之前,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精子的激活率和寿命逐渐下降,而涡动时间则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