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7 毫秒
91.
越来越多的地震滑坡相对于地震断层的不对称分布震例让人们意识到断层上盘效应的存在。 然而,目前有关断裂运动方式与滑坡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和深入。在收集大量地震滑坡震例资料并获得其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化的断层模型,以地震波在地表与断层面之间反射传播特性为基础,探讨断层倾角改变对地表地震动强度的影响。进而,以汶川地震触发的大型滑坡为例,研究了断层的几何特征和运动方式对诱发滑坡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的倾角对滑坡空间分布范围具有控制作用,随着倾角的增加,垂直断层走向的滑坡分布范围逐渐减小;并且,大型滑坡的初始坡面受到断裂运动方向的影响,与断裂运动方向一致的坡面更容易发生滑坡。所获结果不仅有助于提高区域性地震滑坡危险区域的预测精度,而且对认识大型滑坡的滑动机制、主控因素以及可能的滑动规模、滑距等也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对滑坡崩塌的认识来辅助提高对地质构造、地震断层等的认识,应是地震诱发滑坡崩塌研究的新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2.
我国东北低山区不同坡位积雪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曹志  范昊明 《冰川冻土》2017,39(5):989-996
为研究坡位对积雪性质的影响,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等采集积雪物理性质(积雪深度、密度、液态水含量)数据,分析了不同坡位积雪特性的变化趋势、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坡位的差异可显著影响积雪,特别是积雪表层的特性,积雪表层温度与积雪反辐射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阴、阳坡各坡位积雪液态水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但阳坡液态水含量最大值出现在上坡位,阴坡则是中坡位最大;阴、阳坡各坡位在液态水含量增加的影响下雪密度也在逐渐增大,并且随着积雪深度的增加雪密度逐渐减小;试验区融雪期阳坡积雪液态水含量最先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进而影响雪密度,深度随之响应;阴坡则是液态水含量首先响应,积雪深度次之,密度最后响应。研究结果将为融雪径流形成、融雪侵蚀防治以及季节性积雪区生态系统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3.
计算边坡安全系数的坡向离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正中  牟声远  刘军 《岩土力学》2009,30(9):2651-2654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发展最引人注目,它是经典土力学最早试图解决而至今仍未圆满解决的课题。在常用边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从边坡失稳机制出发,提出一种更方便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坡向离心法。该法通过不断增大水平加速度,直至边坡失稳为止,依据水平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失稳影响机制求得安全系数。通过算例与传统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相比较,并对各物理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坡向离心法在边坡工程稳定分析中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其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该法所求安全系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4.
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坡向坡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利用GIS软件对郑洛地区三个连续文化时期的史前聚落遗址的坡向、坡度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大部分聚落遗址分布在坡向朝南、坡度小于3°的地点,但是仍然有少部分遗址处于光照差、坡度较大的地点。  相似文献   
95.
利用Arc/Info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结合AML语言设计了地形可视化和分析系统,并阐述了其主要功能模块和系统框架。为了更加逼真地显示地形起伏特征,改进了Arc/Info的某些显示功能。  相似文献   
96.
坡向和微地形对大型土壤动物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刘继亮  李锋瑞 《中国沙漠》2008,28(6):1104-1112
尽管在景观和区域尺度上对土壤动物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已较多,但在小尺度上对局部微生境条件如何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还很少。以典型温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系统调查了林地阴坡和阳坡4个不同地形部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密度,并测定了不同地形部位的生境条件。采用三因子方差分析和对应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坡向和地形部位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在采集到的160个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动物个体4 148个,分别隶属于26个不同的土壤动物类群;②坡向和地形部位对土壤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显著的影响,但不同土壤动物类群对坡向和地形部位的响应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与不同土壤动物类群的生活习性和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其结论是:在小尺度上,林地的坡向和微地形条件主要通过影响局部小生境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组合特征而对土壤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7.
紧密结合等高线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在对等高线进行离散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方法在计算坡度坡向的特点,通过趋势面对任意点邻域进行拟合以及对GeoM ap的二次开发基础上,利用任意点的纵向和横向相邻单元的高程,求出该点的坡度值,并且在确定坡向时要顾及实际的地形情况。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但精度高,而且计算效率相对与其他算法而言也是高的。  相似文献   
98.
张琪  杜建会  田贺  黄一鑫 《热带地理》2018,38(3):364-371
基于3S技术,利用2011和2015年2期不同时相高分辨率QuickBird影像和DEM数据,研究了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域“假林线”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域“假林线”分布的海拔介于317~1 569 m,其中80%集中分布在700~1 200 m的范围内。2)与2011年相比,2015年“假林线”在不同坡度和坡向上分布的平均海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0.1)。3)“假林线”主要分布在5°~35°的坡度,极少出现在<2°的平地或>55°的垂直坡上。不同坡向“假林线”海拔分布存在很大差异(P<0.001),呈现出北坡高于南坡,东坡略高于西坡的特点。各坡向上“假林线”海拔分布的最大值出现在西北坡,最小值出现在南坡。  相似文献   
99.
提出一种基于SAIL模型的地表反射率修正方案,有效减小地形起伏的影响。通过引入太阳直射光的方向-方向反射与大气散射的半球-方向反射,遵循光路可逆原理对地表反射率进行几何修正,同时考虑地表自身热辐射对入瞳辐射的影响从而修正地表反射率,发展适用于SAIL模型的地表反射率修正模型。利用长常高速部分路段的实测植被理化参数及光谱信息对地形修正后的SAIL模型模拟精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形修正后SAIL模型有效提高SAIL模型模拟的植被冠层光谱精度,修正后SAIL模型可为后续南方地区定量遥感的应用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0.
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WRF研究地形辐射效应参数化对海南岛2012年7月5日多云天气条件下的海风环流结构和云水分布模拟的影响, 并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地形辐射效应是考虑坡地辐射强迫后, 辐射与大气中的各种气体、云以及非均匀下垫面间相互反馈的累积效应。其中地形辐射效应参数化的使用使得温度的模拟更接近实际, 对水汽的模拟也有一定改进能力, 对风速、风向的改进效果不明显。考虑地形辐射效应后, 海风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及风场的水平分布无显著变化, 但局地海风以及海风对流云的位置和强度有较明显的改变。山区四周的海风环流结构和对流云的变化与坡地辐射强迫直接相关, 考虑地形辐射效应后, 山坡向阳面的海风有所增强, 背阳面的海风减弱; 向阳坡谷风减弱, 背阳坡谷风增强; 同时紧临海岸的山坡对海风的影响与岛上山坡对谷风的作用类似。平坦地区的海风环流和海风对流云总体上有所减弱, 其变化原因比较复杂。各向海风的强度变化最终会改变海风辐合线的分布, 使海风潜在降水区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