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42篇 |
免费 | 713篇 |
国内免费 | 5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3篇 |
大气科学 | 55篇 |
地球物理 | 659篇 |
地质学 | 1847篇 |
海洋学 | 728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146篇 |
自然地理 | 1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100篇 |
2022年 | 126篇 |
2021年 | 137篇 |
2020年 | 137篇 |
2019年 | 141篇 |
2018年 | 96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113篇 |
2014年 | 162篇 |
2013年 | 151篇 |
2012年 | 152篇 |
2011年 | 174篇 |
2010年 | 149篇 |
2009年 | 173篇 |
2008年 | 197篇 |
2007年 | 161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92篇 |
2002年 | 109篇 |
2001年 | 105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63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0篇 |
1966年 | 4篇 |
1965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194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文章在概略介绍仙女山断裂带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展布特征、组合关系基础上,用详实的材料,逐一分析了荒口—腰店子、腰店子—将军垭、将军垭—卜庄河及尹家湾—黄垭畔、黄垭畔—贾家店长江南北两岸各段的断裂构造形迹特征、力学性质和交切关系。认为仙女山断裂带已北延过长江,并建议对断裂的应力传递方式和可能出现的史前地震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3.
根据法国特细青刀豆生长发育特性及其气象条件的要求,在不同的生育期,结合贵州特殊的山地立体气候,利用气候相似性原理,运用贵州省1:25万地形数据和84个台站30a的气候资料,以GIS为技术手段,划分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3种不同等级、不同时段的分布范围,得出每年4—6月贵州的适宜种植面积较为广泛,西部局地可以延续到8—10月;有7个月的采收加工期(4月中下旬-11月中下旬);3—10月,适宜区的分布由南部边缘的河谷地带向西部高海拔地区逐渐推移等结论,为法国特细青刀豆在贵州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4.
145.
146.
川西拗陷丰谷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层属致密的低孔、特低渗储层.在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段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阶段、成岩储集相及其成岩演化序列进行研究,探讨须四段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须四段储层成岩储集相可以划分成4类,即弱压实强溶蚀残余粒间孔-溶孔成岩储集相、压实溶蚀溶孔成岩储集相、中强压实弱溶蚀溶孔-微... 相似文献
147.
一、活断层特征
活断层广义上指在第四系地层沉积前或沉积中一直在活动的断层。其破碎带比较松散,胶结度差,成岩度低,在地震时间剖面上有着波组错断、同相轴分叉、相位扭曲、振幅变弱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8.
文昌A凹陷珠海组属于低—特低渗储层,由于低渗储层砂岩致密、孔隙结构复杂,制约了油气田的产能及采收率的提高。通过应用测井资料、扫描电镜、粒度、压汞等分析化验资料,对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储层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以原生剩余粒间孔为主,次生溶孔次之,压实作用损失孔隙15.7%~23.6%,胶结作用损失孔隙4.2%~14.9%,成岩压实和胶结作用是储层低渗特征的主控因素。沉积作用控制着储层的厚度、砂岩粒度和泥质含量,决定着储层原生孔隙大小,是控制储层低渗成因的基本因素。而溶蚀作用不是广泛发育,是低渗储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9.
The impact of meso-scale eddies on the Subtropical Mode Water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from the Argo profiling floats and altimeter-derived geostrophic velocity anomaly (GVA) data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2002–2011,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Mode Water (NPSTMW) distribution is investigated and cyclonic and anti-cyclonic eddies (CEs and AEs) are construct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ir vertical structures on maintaining NPSTMW. Combining eddies identified by the GVA data and Argo profiling float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average NPSTMW thickness of AEs is about 60 dbar, which is thicker than that of CEs. The NPSTMW thicker than 150 dbar in AEs accounts for 18%, whereas that in CEs accounts for only 1%. About 3377 (3517) profiles, which located within one diameter of the nearest CEs (AEs) a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CE (AE). The composite AE traps low-PV water in the center and with a convex shape in the vertical section. The ‘trapped depth’ of the composite CE (AE) is 300 m (550 m) where the rotational velocity exceeds the transitional velocity.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anticyclonic eddies are not only likely to form larger amounts of NPSTMW, but also trap more NPSTMW than cyclonic eddies.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