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680篇 |
免费 | 8376篇 |
国内免费 | 12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77篇 |
大气科学 | 297篇 |
地球物理 | 30304篇 |
地质学 | 7140篇 |
海洋学 | 1354篇 |
天文学 | 170篇 |
综合类 | 1522篇 |
自然地理 | 2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09篇 |
2023年 | 895篇 |
2022年 | 1124篇 |
2021年 | 1228篇 |
2020年 | 1085篇 |
2019年 | 995篇 |
2018年 | 676篇 |
2017年 | 674篇 |
2016年 | 631篇 |
2015年 | 915篇 |
2014年 | 1452篇 |
2013年 | 1291篇 |
2012年 | 1635篇 |
2011年 | 1474篇 |
2010年 | 1471篇 |
2009年 | 1642篇 |
2008年 | 1614篇 |
2007年 | 1240篇 |
2006年 | 1321篇 |
2005年 | 1225篇 |
2004年 | 1197篇 |
2003年 | 1151篇 |
2002年 | 1273篇 |
2001年 | 1174篇 |
2000年 | 1125篇 |
1999年 | 1132篇 |
1998年 | 1111篇 |
1997年 | 1160篇 |
1996年 | 1226篇 |
1995年 | 1287篇 |
1994年 | 1165篇 |
1993年 | 1211篇 |
1992年 | 1208篇 |
1991年 | 1059篇 |
1990年 | 950篇 |
1989年 | 671篇 |
1988年 | 94篇 |
1987年 | 48篇 |
1986年 | 59篇 |
1985年 | 53篇 |
1984年 | 59篇 |
1983年 | 45篇 |
1982年 | 64篇 |
1981年 | 46篇 |
1980年 | 53篇 |
1979年 | 57篇 |
1978年 | 36篇 |
1977年 | 38篇 |
1976年 | 36篇 |
1974年 | 4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基于τ-p变换原理,研究一种基于τ-p变换的地震数据重构方法,运用该方法对待重构道用零道替代,通过τ-p正反变换及一定的迭代处理实现地震道数据重构。理论模型与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基于τ-p变换的地震道重构方法效果明显,重构数据稳健。 相似文献
972.
芦山地震发生后,地震的发生造成周围断层应力变化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川滇地区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利用芦山地震同震静态滑移量结果,分析地震的发生对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的同震加卸载效应。初步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发生造成龙门山断裂中南段、岷江断裂、马尔康断裂、鲜水河断裂北西段、大凉山断裂南段、小江断裂南段不同程度的应力增加。其中龙门山断裂中南段增加最为显著,最大库仑应力增加量达0.035 MPa;岷江断裂次之,最大达0.0075 MPa;马尔康断裂增加量达0.0031 MPa;鲜水河断裂北西段达0.0008 MPa。而从断裂带同震应变积累与释放方面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上述四条断裂地震危险性增强。该结果可以为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73.
本文尝试运用北京昌平十三陵钻孔98 m深度原地应力测量和实时监测数据,依据弹性力学应力张量叠加原理,计算得到不同时段地应力结果;根据断层滑动摩擦准则,探讨南口山前断裂活动性,对了解该区地震危险性有重要的意义。原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计算结果表明:在2010年1月初和2013年3月31日,最大水平主应力平均值分别为5.30 MPa和7.56 MPa,呈增加趋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也由NNW逐渐过渡到NE至近EW向。断层面上剪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结果显示:在2010年1月初和2013年3月底,平均比值分别为0.12和0.22,虽均没有达到断层面临界滑动摩擦系数0.6,但其显示出的增加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构造活动有增强的迹象,该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74.
孔间电磁波CT技术是工程勘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利用孔间层析成像进行探测,其成果清晰、直观,较好地展现了孔间介质电磁波吸收情况,清楚地显示出地下不同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北京普安店地区存在岩溶塌陷,前期进行了大量的钻孔勘探,利用钻孔进行孔间电磁波CT扫描,探测钻孔之间溶洞的分布情况,填补了钻孔之间溶洞展布情况的空白,并对溶洞的充填情况进行解释。该技术提供的数据准确可靠,信息丰富,为后期岩溶地区的稳定性评价及工程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75.
南口—孙河断裂是北京平原区唯一一条北西向的活动断裂,也是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中最醒目的隐伏、半隐伏的第四纪活动断裂。对南口—孙河断裂北西段开展了浅层地震勘探和钻探工程,验证了该目标断裂的精确定位。笔者通过钻孔岩心及探槽剖面的对比分析,并结合磁性地层研究及~(14)C年龄测定,对该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南口—孙河断裂具有粘滑兼蠕滑的活动特点,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0.12 mn/a、0.58 mm/a、0.31 mm/a。总体表现为弱-强-弱的规律。晚更新世以来至少可识别出两次古地震事件,分别为距今(9230±45)aBP~(9370±40)aBP和(13620±90)aBP~(13960±60)aBP,错断地层的最浅深度为1.2 m。同时探讨了城市隐伏活动断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76.
977.
978.
979.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