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680篇 |
免费 | 8376篇 |
国内免费 | 12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77篇 |
大气科学 | 297篇 |
地球物理 | 30304篇 |
地质学 | 7140篇 |
海洋学 | 1354篇 |
天文学 | 170篇 |
综合类 | 1522篇 |
自然地理 | 2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09篇 |
2023年 | 895篇 |
2022年 | 1124篇 |
2021年 | 1228篇 |
2020年 | 1085篇 |
2019年 | 995篇 |
2018年 | 676篇 |
2017年 | 674篇 |
2016年 | 631篇 |
2015年 | 915篇 |
2014年 | 1452篇 |
2013年 | 1291篇 |
2012年 | 1635篇 |
2011年 | 1474篇 |
2010年 | 1471篇 |
2009年 | 1642篇 |
2008年 | 1614篇 |
2007年 | 1240篇 |
2006年 | 1321篇 |
2005年 | 1225篇 |
2004年 | 1197篇 |
2003年 | 1151篇 |
2002年 | 1273篇 |
2001年 | 1174篇 |
2000年 | 1125篇 |
1999年 | 1132篇 |
1998年 | 1111篇 |
1997年 | 1160篇 |
1996年 | 1226篇 |
1995年 | 1287篇 |
1994年 | 1165篇 |
1993年 | 1211篇 |
1992年 | 1208篇 |
1991年 | 1059篇 |
1990年 | 950篇 |
1989年 | 671篇 |
1988年 | 94篇 |
1987年 | 48篇 |
1986年 | 59篇 |
1985年 | 53篇 |
1984年 | 59篇 |
1983年 | 45篇 |
1982年 | 64篇 |
1981年 | 46篇 |
1980年 | 53篇 |
1979年 | 57篇 |
1978年 | 36篇 |
1977年 | 38篇 |
1976年 | 36篇 |
1974年 | 4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应用蒋海昆等改进后的"区域-时间-长度算法"研究了甘肃及邻近地区的中强震地震活动前兆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地震预测回溯性检验中效果较好,可作为检测本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的一种手段。36次Ms≥5.0中强以上地震震例中,检测出RTL值异常的地震达24次,占研究总数的66.7%,出现异常的时间距离主震的时间间隔集中在10~37个月。 相似文献
962.
963.
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地电、水化学、水动态、地应力、地形变等5种前兆的异常特征,得到如下结论:①该次地震中短期(1年尺度)和短临异常空间分布符合“异常震源地点发震机制主要活断层”之间的特定关系,近2~3年的中期异常集中分布在西秦岭北缘北西向断裂带和海原通渭武都南北向断裂带上;②震前约1年时间尺度震源区发育起来了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变化突出的附加应力场,并引起断层错动;③源兆集中分布在本次地震震源周围,场兆集中分布在上述两条活动断裂带上.源兆占异常的大多数,场兆占少数.在时间上场兆出现在先,源兆在后. 相似文献
964.
Zhao Jinren Zhang Xiankang Zhang Chengke Ren Qingfang Cheng Shuangxi Zhang Jianshi Nie Wenying PAN Shuzhen 《中国地震研究》2003,17(2):103-112
The data from two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was processed and studied comprehens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rnst-mantle structures in the investigated region obviously display layered characteristics and velocity structures and tectonic features have larger distinction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structure blocks. The boundary interface C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crust and Moho fluctuate greatly. The shallowest depths of C (30.0km) and Moho (45.5km) under Jiashi deepen sharply from Jiashi to the western Kunlun mountain areas, where the depths of C and Moho are 44.0km and 70.0km, respectively. The higher velocity structures in the Tarim massif determine its relatively “stable“ characteristics in crust tectonics. The phenomenon in the Jiashi region, where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foci mostly range from 20kin to 40kin in depth, may infer that the local uplift of C and Moho interface, anomalonsly lower velocity bodies and deep large faults control earthquake occurrence and seismogenic processes in the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相似文献
965.
966.
基于地震地质灾害的成因,并适度面向工程建设需求,综合已有分类方案优缺点并参考诸多学者研究成果对地震地质灾害做了重新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的差异性明显:(1)灾害类型多样,主要为地震作用下的斜坡失稳、地表破裂、泥石流、砂土液化和地面变形灾害,其次为地震塌陷和堰塞湖与溃决灾害,而地震涌浪、海啸、诱发水库地震等则属于极少见的灾害;(2)整体上,我国的地震地质灾害在强度分布、类型分布和危险性程度方面差异性明显,我国的西部特别是西南部是地震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次是华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967.
968.
969.
微地震监测数据海量,给数据的长距离实时无线传输带来了很多困难,而且还占用很多磁盘空间。笔者首先采用自适应阈值的STA/LTA算法,选取合适的特征函数,从海量的监测数据中自动快速准确地识别微地震有效信号;然后准确确定有效信号的起止时间,完整地截取有效信号的波形数据,去除大量冗余数据,使得数据减少为原来的20%以下;最后再采用STEIM2算法对截取后的有效信号进行压缩,使监测数据的压缩比达到10∶1。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通过去除冗余数据和无损压缩,大幅减少微地震监测数据的传输量,使得最终的数据仅为原数据的10%,从而减少了微地震监测数据的长距离无线实时传输困难,同时也减少数据存储所需要的磁盘空间,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70.
芦山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类型、特征及演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本文在对芦山地震重灾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芦山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类型和特征及震后演化趋势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芦山地震新诱发次生地质灾害1337处,主要次生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新增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白垩系、三叠系砂泥岩、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第三系砾岩半成岩地层的陡坡和陡崖上以及全强风化壳和第四系堆积物中,并沿龙门山南段断裂带(中林双石断裂)以及宝兴河、芦山河、灵关河等河谷和沟道两侧以及公路内侧山坡的陡坡地段集中分布。芦山地震不仅诱发了数以千计的次生地质灾害,还形成了许多潜在的、隐蔽性强的地质灾害,地震灾区的次生地质灾害总体会呈现加剧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