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19篇 |
免费 | 2483篇 |
国内免费 | 9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81篇 |
大气科学 | 1215篇 |
地球物理 | 1303篇 |
地质学 | 3763篇 |
海洋学 | 700篇 |
天文学 | 90篇 |
综合类 | 966篇 |
自然地理 | 126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254篇 |
2023年 | 409篇 |
2022年 | 489篇 |
2021年 | 630篇 |
2020年 | 489篇 |
2019年 | 504篇 |
2018年 | 396篇 |
2017年 | 445篇 |
2016年 | 430篇 |
2015年 | 465篇 |
2014年 | 757篇 |
2013年 | 536篇 |
2012年 | 597篇 |
2011年 | 612篇 |
2010年 | 549篇 |
2009年 | 583篇 |
2008年 | 558篇 |
2007年 | 515篇 |
2006年 | 455篇 |
2005年 | 385篇 |
2004年 | 424篇 |
2003年 | 396篇 |
2002年 | 374篇 |
2001年 | 336篇 |
2000年 | 278篇 |
1999年 | 247篇 |
1998年 | 261篇 |
1997年 | 260篇 |
1996年 | 227篇 |
1995年 | 198篇 |
1994年 | 210篇 |
1993年 | 193篇 |
1992年 | 197篇 |
1991年 | 174篇 |
1990年 | 150篇 |
1989年 | 126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8篇 |
1974年 | 4篇 |
1961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于2008-2009年按照季节调查了西藏尼洋河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丰度和多样性,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尼洋河浮游植物共计7门29科48属,其中硅藻为优势浮游藻类.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尼洋河中游(尼洋河下游)最高,其他河段呈下降趋势,符合中间高度膨胀假说.尼洋河沿程浮游植物的总丰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夏季的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其他季节的存在显著差异,夏季总丰度与秋、冬季的存在显著差异,冬季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春季的存在显著差异,冬季的均匀度指数与其他3个季节的存在显著差异.尼洋河浮游植物季节演替依赖于外源性水源补充,沿程演替则与河道底质有着很大关系.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尼洋河硅藻门舟形藻科的藻类与理化因子铵态氮、表层pH、表层水温相关,部分蓝藻以及绿藻与水质理化因子也存在着关联.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预测了尼洋河着生藻类时空分布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尼洋河浮游植物群落总丰度和均匀度指数受pH值影响较大,pH值低于8.0的水域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比pH值高于8.0的水域大,尼洋河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受到河道底质影响较大,底质为黏土的水域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底质为砂石的大.这些关键环境因子对尼洋河水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建议加强对浮游植物及这些环境因子的关注,保障尼洋河水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2.
为了可以精准且高效地实现海洋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信息分类,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算法的海洋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信息自适应分类方法。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展开海洋微生物种群信息采集点的部署, 建立海洋微生物种群信息采集信道模型, 在带宽受距离约束条件下设计载频频率编码, 利用波特间隔均衡控制方法达到海洋微生物种群信息采集优化的目的。在核空间中, 对采集的海洋微生物种群信息展开谱聚类, 确定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点, 同时引入SVM 对全部样本进行训练, 最终实现海洋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信息自适应分类。实验结果表明: 所提方法的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 mAP) 稳定在95%以上, 可以有效提升海洋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信息自适应分类的准确性和分类效率。 相似文献
133.
植被指数-地表温度构成的特征空间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是描述陆表过程的重要参数, 综合通过遥感手段得到的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信息, 来分析地表的各种植被覆盖、水分含量等变化过程, 有助于更好地认知和评价陆表变化过程, 是目前遥感和陆表过程研究中比较前沿的一个方向. 文中试图解释清楚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Ts)的各种存在关系及其相互转换过程, 尤其是根据NDVI和LAI、地表蒸散的关系, 利用LAI-Ts构成的三角形特征空间, 解释NDVI达到饱和以后的情况, 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34.
135.
结合InSAR与概率积分法的优势,提出一种InSAR和概率积分法联合进行矿区地表沉降的精细化监测方法.该方法首先计算InSAR时序累积沉降盆地,进而建立判别大梯度形变的约束条件,区分沉降边缘与沉降中心.对于形变较小的沉降边缘,保留InSAR结果,而对于大梯度沉降中心,则结合InSAR与概率积分模型建立矿区工作面的沉降盆地,并通过空间插值,获取地理坐标系下连续的地表沉降信息,最终得到完整的矿区地表沉降结果.论文以山东某矿区为研究区域,采用2016年10月16日—2018年3月4日期间的21景SAR影像和工作面水准实测数据对该方法的可行性和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减少水准监测工作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沉降结果,其监测能力明显优于常规InSAR和概率积分法,可有效弥补两种技术单独在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中的不足,获取更为准确、可靠的矿区地表沉降信息.
相似文献136.
程滔;李广泳;陶舒;周旭;毕凯 《测绘地理信息》2018,43(3):103-107
提出了一种基于矢栅协同的地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并详细分析了其关键技术。在变化检测指标设计中,提出顾及遥感指数量化范围拉伸的变化发现算法;通过选取试验区,利用统计计算与空间叠置分析,提取出地表覆盖变化发生区域与变化类型信息,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该方法以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本底数据作为基础,可获得高精度的地表覆盖变化信息,能够为地理国情监测提供一种适用而有效的、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变化信息提取模式。 相似文献
137.
138.
杨传波;徐乐;周冠男;谌忠园;李亚平 《测绘地理信息》2018,43(2):87-89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航道图系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船舶助航导航,港航管理部门也以电子航道图为基础开发各种信息化应用系统,其中,电子航道图显示系统是人机交互的媒介,统一显示有利于电子航道图的应用。研究开发出长江电子航道图图示符号库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绘制的图示符号图形,按照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图示符号表达语言规范,自动生成图示符号表示库,并以数据库的方式进行存储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9.
针对舰船尾流气泡的测量问题,设计了侧扫声呐测量水体气泡反射强度的实验方案,提出了回波数据的提取和处理方法。根据气泡产生前后侧扫声呐声图灰度的变化,提取目标区域回波数据,计算气泡在各Ping中的平均反射强度。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所得平均反射强度能有效量化气泡从产生到消失这一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0.
随着地电化学测量技术向“轻便化”方向的不断发展,中小比例尺地电化学测量已成为可能.笔者在内蒙古风成砂浅覆盖洛恪顿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区约40 km2范围内开展了1∶5万地电化学测量与土壤测量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①地电化学测量可圈定与已知矿体元素组合相同的Pb-Zn-Ag-As-Bi-Cd等多元素综合异常,且异常位置与已知矿(化)体空间分布范围较一致;②与土壤测量结果相比,地电化学异常范围、衬度及连续性均远优于土壤测量,土壤测量异常仅在小山头残积土出露区呈点状分布;③在试验区西北部风成砂浅覆盖区发现多元素组合地电化学测量异常,根据此异常部署开展了1∶1万激电中梯扫面及钻探验证工作,在540余m深处发现6m厚富Ag、Cu矿体,实现找矿突破.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在风成砂浅覆盖区开展1∶50 000地电化学测量能有效圈定找矿靶区,可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