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84篇 |
免费 | 1429篇 |
国内免费 | 13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09篇 |
大气科学 | 1871篇 |
地球物理 | 2742篇 |
地质学 | 1680篇 |
海洋学 | 447篇 |
天文学 | 26篇 |
综合类 | 927篇 |
自然地理 | 6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1篇 |
2023年 | 328篇 |
2022年 | 438篇 |
2021年 | 493篇 |
2020年 | 329篇 |
2019年 | 388篇 |
2018年 | 285篇 |
2017年 | 334篇 |
2016年 | 282篇 |
2015年 | 325篇 |
2014年 | 512篇 |
2013年 | 386篇 |
2012年 | 408篇 |
2011年 | 406篇 |
2010年 | 446篇 |
2009年 | 463篇 |
2008年 | 357篇 |
2007年 | 322篇 |
2006年 | 302篇 |
2005年 | 267篇 |
2004年 | 308篇 |
2003年 | 264篇 |
2002年 | 268篇 |
2001年 | 267篇 |
2000年 | 191篇 |
1999年 | 140篇 |
1998年 | 133篇 |
1997年 | 157篇 |
1996年 | 148篇 |
1995年 | 125篇 |
1994年 | 112篇 |
1993年 | 118篇 |
1992年 | 116篇 |
1991年 | 95篇 |
1990年 | 111篇 |
1989年 | 92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9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8篇 |
1975年 | 10篇 |
1964年 | 7篇 |
1962年 | 6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台站形变、应变长条观测仪器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九五”期间对这进行的技术改造有其收效。同时,对“十五”在这个项目上应进行的技术改造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利用速率面拟合法,选择辽宁地区三期二组精密水准测量成果进行速率面拟合计算,绘制了生趣形变变化速度图,继而分别分析辽西及辽南现今垂直运动。 相似文献
4.
液化土层对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一种改进的有效应力方法研究土层液化对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分析中考虑了砂层的厚度、埋深和输入地震波的幅值和波型等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液化使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至少延长0.1秒以上,使原Ⅱ类场地变为Ⅲ类场地,高烈度时易变成Ⅳ类场地,反应谱中周期0.8秒-1.0秒是液化砂层加震或减震的一个分界点,液化对反应谱短周期分量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而对长周期分量有非常显著的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遥感影像三维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EM高程资料实现遥感影像的三维显示可大大提高遥感监测产品的使用价值,而商用软件成本高操作繁琐普及困难。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知识和Delphi编程语言,开发了一套遥感影像三维可视化软件。对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有关DEM数据的裁剪与拼接、图像配准、地表模拟、透视变换、消隐处理、光照和阴影效果以及颜色变换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实现方法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7.
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南部三个区域现今大地热流平均值分别为56.3、67.3和65.3mW/m^2,对应的生态环境格局也有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大地热流每增加4~5mW/m^2可使年均地表温度升高约l℃,使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升高2。C以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平均大地热流比西北部高出11mW/m^2,东北部年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2~3℃,其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4~6℃。西北部的大地热流平均值已经低于维持地表生态系统延续所需大地热流的临界值(57mW/m^2),其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上已经处于脆弱境地;东北部和南部的大地热流均大于57mW/m^2,自然生态系统均尚较稳健。东北部的沙漠化可能是风沙侵入的结果,其生态应该是可以恢复的。整个西北部作为一个整体看,72万年以前大地热流就已衰减到临界值以下,区域生态系统渐趋脆弱,开始整体上向荒漠化演变。 相似文献
8.
9.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地区发生Mw 6.4级地震,然而发震区的活动构造前期研究薄弱。针对此次地震开展监测与震源参数反演研究,对深入掌握漾濞地区及其邻近区域的孕震及发震机理和构造活动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欧洲航天局两个轨道的Sentinel-1A SAR卫星影像获取了升、降轨的同震形变场,并利用Okada矩形弹性位错模型反演了震源参数以及同震的滑动分布。监测结果显示,同震破裂引发的最大隆升和最大下沉形变均超过10 cm。同震位错模型反演结果表明:漾濞Mw 6.4级地震是由长度12.2 km、宽度5.0 km、走向132°、倾角83°的断层引发的;此次地震是一次显著的右旋走滑运动的破裂事件,其平均滑动量为0.19 m,平均滑动角为-153.6°,矩震级为Mw 6.1,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计划等公布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同时,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同震引发的库伦应力变化为4.21×1025 dyne·cm-1,相当于矩震级... 相似文献
10.
A case of a snowstorm at the Great Wall Station was studied using data of 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analysis, in situ observations and surface weather charts. The storm occurred on August 29th,2006, and brought high winds and poor horizontal visibility to the region.It was found that the storm occurred under the synoptic situation of a high in the south and a low in the north. A low-level easterly jet from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Warm air advection at high level brought sufficient vapor from lower latitudes for the snowstorm to develop.The dynamic factors relating to strong snowfall and even the developmentof a snowstorm were deep cyclonic vorticity at middle and low levels,the configuration of divergence at high level and convergence at low level, and strong verticaluplift. There was an inversion layer in the low-level atmosphere during the later phase of the storm.This vertical structure of cold air at low levels and warm air at high levels may have been important to the longevity of the snowstor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