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1篇 |
免费 | 93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篇 |
大气科学 | 25篇 |
地球物理 | 238篇 |
地质学 | 128篇 |
海洋学 | 14篇 |
天文学 | 111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71.
龙口湾的潮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龙口港验潮站的长期潮位资料和龙口湾内3个临时测站的短期验潮资料(2个站1个月,1个站la),对该区的潮汐特征、工程水位及暴潮增水等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2.
将4×4×8厘米的岩石标本抽真空浸水,使之水饱和,沿长轴方向加压,用JC-A型电子自动补偿电测仪测电位(平行电位Va,横向电位Vb,对穿电位Vc),用Y5D-2型动态应变仪测标本的纵横向应变ε1和ε2以及压力F,用压电晶体测标本的微破裂,全部七个量由SC-16型光线示波记录仪自动记录,详见文献[1]、[2]。 文献[1]曾指出:(1)凡有引起压力降的破裂发生,同时就有电极间电位差(以下简称电位)的突变;在这样的破裂发生之前,几乎所有标本至少在一个方向上出现电位变化 相似文献
73.
银河宇宙线是电离层D层的重要电离源之一,它的急剧变化会使D层电子密度发生改变,从而影响VLF波的夜间传播。本文根据在西安接收英国GBR台的VLF波(16kc/s)的相位变化,讨论了在有宇宙线暴(Forbush下降)和强磁暴时,中纬D层电子浓度的变化和相应的VLF波的相位漂移;并根据VLF的相位变化,估计了相应的宇宙线强度变化。由于D层中的宇宙线强度变化通常难于观测,通过VLF波的相位漂移来估计它,这是很有意义的。所以,VLF波的传播效应可能成为间接探测宇宙线强度变化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74.
75.
76.
本文分析了我国海南地区1965—1975年期间的电离层F2层的临频偏移,发现骚扰的基本形态与国外文献报道的是一致的。但对某些持续几天的电离层大扰动,海南地区的F2层的临频偏移具有明显的周期为24小时的重现性。为了比较,本文还分析了广州站(1964—1976)、武昌站(1968)和满洲里站(1965—1975)的F2层的临频偏移,发现广州站也大体上同时出现这种24小时的重现现象,但满洲里没有这种现象。此外,分析结果还表明,电离层骚扰有很强的地区性,如在海南与满洲里站都很平静的情况下,武昌站可出现很强的扰动。 相似文献
77.
78.
给出了某些地震前地电的观测结果。数据是在帕特雷大学地震中心用VAN方法在3年独立实验研究期间搜集的。记录的信号包括:(a)地电场的缓慢变化;(b)地电场的周期变化;(c)地震电信号。 相似文献
79.
γ射线暴的研究进展(Ⅳ:特强γ射线暴和软γ重复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CGRO上的仪器观测到了两个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λ暴GB930131和GB940217,其光子最高能量均达GeV量级;GB930131的峰值计数率达2×10~6个光子s~(-1);而GB940217的持续时间竟长达90min。另外沉寂了多年的软重复暴源SGR1900 14和SGR1806-20的再次爆发也由BATSE发现。一系列的观测还发现这些软重复暴均与X射线源对应且与超新星遗迹成协。文中对特强暴和软重暴(SGR)的性质及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 相似文献
80.
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图像分析, 对西科1井第四纪发育的典型暴露面及其附近的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和孔隙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 典型暴露面(埋深68.75~70.24 m)附近的岩石类型为骨架灰岩和泥粒灰岩, 成岩作用类型包括溶解作用、胶结作用、泥晶化作用和新生变形作用, 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粒间溶孔、粒内孔及粒内溶孔、生长骨架孔及其溶孔、铸模孔和晶间溶孔.碳酸盐矿物的悬垂状产状、生物体腔孔充填物的方解石化和普遍发育的溶解作用指示该深度段遭受了大气水淋滤的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